◎周 杨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北京 100089)
新闻电视报道的内容不当主要包括节目在报道和编辑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对于人性的关爱,忽视当事人的情感,没有充分尊重个人隐私,缺乏运用适当的语言等。例如,某些新闻报道为了使观众更加了解当事人,便将其个人经历、情感生活、工作现状等各项内容逐一进行详细描述[1]。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讲,这些可能对于新闻报道本身并没有太大关联,而一旦出现在报道中,就会使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不利于人文情怀的传递。
为了使新闻电视报道更加真实,编导人员可能会选择一些画面还原现实情况,但是有些画面的选取存在不合理性。观众常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某位爱心人士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决定在自己去世后将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则新闻,内容大致为一位老人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并配上了几张相关的图片,其中有一张是眼角膜手术的特写画面,极容易使观众感到不适,所以工作人员在对新闻报道配图的选择上一定要结合人文情怀[2]。
对新闻电视报道而言,实现双方的平等交流最能彰显新闻的人文关怀价值。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要站在双方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自身使用的语言,努力给予受访者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3]。受访者也应该摒弃自身与新闻工作者的对立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本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与对方进行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加人性化地将社会中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报道,还能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以此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所谓“话语霸权”,就是指新闻工作者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报道的过程中,更多地是选择站在自身立场上,追求新闻在社会上引发的热议,容易造成对他人误伤。例如,2016年的八达岭老虎伤人事件,引发全国热议,而部分新闻工作者将该事件作为报道卖点大肆宣扬,并没有考虑对当事人及其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当秉持人性化报道,权衡利害关系。
生命权是人生来所具有的权力,也是人最基本的一项权力。新闻报道要求体现人文情怀就要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权,但现实中的新闻报道仍然存在着一些流于形式的现象。如在非典时期,某电视台为了“赞扬”医护人员在疾病面前无所畏惧的高尚精神,甚至要求医生摘下口罩对病人进行治疗,这一举动显然十分不妥。
维护受众群体的合法权益就是指新闻报道工作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其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在新闻市场中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4]。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换位思考,保护他人的隐私,给予受访者关心与尊重。切不可为了追求收视率而抓住一面过渡报道,甚至侵犯对方的合法权益,为对方造成困扰。2.维护人权,在采访时,要紧扣事件的主要矛盾,合理取舍新闻主题,不能为受访者带来伤害,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
由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较低,所以需要新闻工作者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只有关心民生疾苦,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才能真正实现不同人群间和谐共处[5]。关于对弱势群体的新闻报道,必须做到以下两点:1.报道方式要具有人性化,避免出现不平等对话。一定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觉悟,要深刻认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与爱护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尊重和理解对方,共同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2.避免情绪化报道,即不应在工作中掺杂任何个人感情,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去报道社会事件,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个人隐私,争取使新闻事件在成功获取社会关注的同时,能帮助他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
近年来,新闻行业提倡社会报道要贴近生活实际,所以要想体现人文关怀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社会共享价值,而新闻报道脱离生活势必无法吸引观众。新闻工作者在展开新闻报道的同时,还要注意彰显人文情怀,真正体现出新闻报道应有的社会价值。
新闻媒体,作为当今社会的主要传媒方式之一,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实时热点资讯,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因此而改变。若要使新闻电视报道真正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电视台就必须要在节目编排的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方式,才能时刻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纵观新闻报道的发展历程,其社会功能不应局限在反映客观社会现实这一层面,还应包括对人类本质的反思,承载传递人生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体察民情,真正做到心系民生、关爱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