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微视频《大道之行》中国形象的多模态社会符号学分析

2018-03-07 14:58程鑫颐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符号学语篇模态

赵 玲, 程鑫颐

(1.2.西安翻译学院 英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各种符号资源整合而成多模态的意义构建越来越多。社会符号学和文化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索绪尔“语言是社会事实”的观察,韩立德提出了“语言是社会符号”的理论,他指出:“文化本身用社会符号学术语来说,被解释为一个信息系统”[1]。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软实力”已经逐渐成为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如何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等渠道构建融通的中外文化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形象的自塑,弘扬、传承中国传统价值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一)多模态、多模态话语

通过对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这5种感知通道的获得,在交际中,就产生了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5种交际模态。人们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 总是运用各种各样的符号资源构建意义, 这些符号资源就被称为多模态[2]。 当前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的话语叫做“多模态话语”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多种感知通道,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3]。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

在视觉技术和图像等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符号学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文化现象的研究。社会符号学分析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2 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Kress &van Leeuwen合著的《阅读图像:视觉设计语法》开创了社会符号学的多模式分析理论。国内学者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从21世纪之初开始,李战子从社会符号学视角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国内学者分别从多模态化和多模态符号的设计、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此后,有更多的学者把多模态的视角应用到多媒体语篇话语分析的各个层面。

可以看出,近年来国、内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重点和路径涉及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和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隐喻分析、多模态语料库分析、多模态互动分析以及语用学和修辞学等领域的发展,有多学科性和跨领域的特征。Kress & van Leeuwen将系统功能语法、Saussure和Halliday的符号学思想以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相结合,发展了以视觉语法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将语言符号之外的其他符号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4]。 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可以使用社会符号学的分析方法,阐释符号使用者选择不同模态表达方式的意图,以及通过不同模态的意义潜式在交际中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二、动态语篇《大道之行》中国形象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一)动态语篇《大道之行》

2013年,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随着中欧沿线国家的参与和合作,这个源于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倡议赢得了国内的好评。

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夕,“国家相册”拍摄微视频《大道之行》。以儒家经典名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核心观念,讲述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朋友圈”的起因、理念以及发展。这部时长6分钟左右的微视频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视屏、3D动漫等多模态符号,给人们介绍了“五通”理念、建设热潮、宏大愿景,呈现出一幅幅展示中国和各国文化的精美绝伦的动态图画。以下将以Leeuwen&Jewitt 提出的视觉图像的三大元功能:再现意(representational)、互动意义(interactional)和构成意义(compositional)组建的图像分析理论框架为依据,分析汇聚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视频《大道之行》在“一带一路”国际经济与文化融合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讲述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

(二) 多模式社会符号学分析

语言、声音、图片各种模态都可以表达意义,它们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特点。比照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人际和语篇的三个元语言功能,从韩礼德分析语言社会符号性的方法,Leeuwen&Jewitt构建了再现的、互动的、构成的三方面的多模式社会符号学的分析框架。

1.再现意义

再现意义包含概念的再现和叙事的再现。图像的再现意义在于它能够表达一种概括性的、不受空间限制的意义。叙事的再现表达意义的参与者动作的变化过程以及空间的安排。在动态多模态语篇《大道之行》中,从20秒到1分30秒之间,讲述者以视觉交际中的图像、声音、文字等鲜明的各种模态符号,通过对心理过程和言语过程的叙事再现的表达,向大家呈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在叙事中,中国国家主席身为整个动态语篇的讲述者,通过他娓娓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有利于更好地塑造中国形象,提高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的认知度。与叙事意义所不同的是,视觉的概念化所表达的象征来看,从1分30秒到2分20秒,这部分通过色彩对比鲜明、聚焦明显、细节丰富的几幅体现战争、饥饿、贫富差距、经济衰退等动态图片反映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体现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和必要性。

2.互动意义

互动意义指图像的观看者和图像中的世界所形成的关系。图像的互动意义包含4个要素。《大道之行》从1分30秒到2分20秒的动态图像内容,通过观看者和片中内容的视觉、声音接触,使观看者对讲述者所讲述的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拉近了观看者和讲述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从2分20秒到5分45秒,通过观看者对图像的视觉接触,以视觉模态、听觉模态采取远景、中景和近景不断切换的方式,并分别从仰视、平视及俯视三种视角,以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及色彩调和度体现出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俄罗斯、马来西亚等沿线国家共商、共赢的“合唱”。在此部分,呈现了乌兹别克斯坦 “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白俄罗斯中白“巨石”工业园、俄罗斯中俄合作项目、马尔达夫中马友谊大桥、马来西亚海上货运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建立的各个项目,真实地展示了中国在当今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从20秒到1分30秒之间,通过互动意义的实现,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出,动态语篇《大道之行》通过声音、文字、图片等模态符号信息实现观看者和讲述者之间的互动意义,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百家争鸣”的思想理念。

3.构图意义

在短短6分钟左右的动态语篇中,表达不同意义潜势的动态图像通过信息值的取向和各国文化的差异性体现出来。通过对各个元素在构图中不同位置的安排,分别以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的对比、鲜明度的差异,把不同时空的文化元素、不同国度的融合因素连接起来,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所起的纽带作用。从开篇讲述者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回忆,到结尾处各个国家共商、共建、共同合作的画面,从整体布局上来看,打破了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语言、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沟通障碍,突显了讲述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从而在文化层面、意义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表达层面上阐释了中国在当今世界所持有的话语权和国家形象。

三、结语

本文运用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感知模态,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分析动态多模态语篇《大道之行》在文化层面、意义层面、内容层面以及表达层面上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这一兼有社会性与符号性的多媒体语篇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的、准确的理解中国文化。社会符号观下多模态分析的方法给多媒体语篇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该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揭示动态多模态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为话语分析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可以看出,以系统功能语法和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将对解析动态语篇中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 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2] Kress ,G.& 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Arnold, 2001, p.ii, 4, 80.

[3]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 2009 (1):24-30.

[4] Kress, G &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2nd edition)[M].London:Routledge, 1996/2006.

[5]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教学与研究, 2007 (1):1-9.

[6] 李站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1-8.

[7]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82-86.

猜你喜欢
符号学语篇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符号学理论初探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