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菏泽学院郓城分校,山东菏泽 274700)
翻开史书,郓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殷商时代就有劳动人民沿河而居,食泽山林,商王祖乙曾一度迁都于此,并在此建立了久远的殷商文明。至北宋年间,宋江起义又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缕缕神秘色彩,使水浒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兴起,到处都是关于水浒的传说。这样厚重的郓城文化与水浒文化,为后来的郓城坠子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光彩的民间曲艺发展之路。在继承中传承发展郓城坠子,这不但保护了郓城的非遗项目,繁荣了郓城的非遗文化,还为郓城坠子的发展点名了方向,从而推动了郓城文化艺术的大发展,使其成为了山东非遗文化项目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郓城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崇文尚武,英才辈出,既是水浒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水浒传》的成书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历史上的晁盖、宋江、吴用等领袖人物,都是土生土长的郓城人。“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等许多传说故事,在郓城妇孺皆知。从民国初年至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数十年间,由于以郓城为中心的中原一带灾害频发,演唱坠子的艺人剧增,仅郓城一地,常年在外串乡演唱的艺人就有450多人,一直到20个世纪60年代,郓城尚有30岁以上的坠子艺人260多人,“坠子窝”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
郓城有一些遗址、遗迹,至今还在向人们讲述水浒英雄昨天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水浒情节流传在民间,再加上《水浒传》成书后的巨大影响,水浒中的很多故事又纷纷被改编成了戏剧搬上了舞台。1900年,刚刚从“莺歌柳”和道情中衍变出来的郓城坠子,同样也选择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水浒题材。也不知是水浒题材成就了郓城坠子,还是郓城坠子唱红了水浒戏,两者在豪爽、豪放、豪气中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坠子书中常常演唱的重要曲目。这应该也是地域文化与民间曲艺的最佳结合点吧。
基于此,郓城坠子刚一诞生,就选准了家喻户晓的水浒故事来演绎水浒人物,讲述水浒传奇,再兼以郓城话音以唱为主,唱中夹说,唱起来顺口,听起来亲切,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从而迅速地从农村走向城市,很多民间艺人也纷纷学唱坠子,让坠子这一新兴的曲艺形式从郓城所处的鲁西南蔓延开来,形成了当时的说唱盛况。
说起来郓城坠子的发展,不得不说到山东省省级坠子非遗传承人王合义。每每听他唱起坠子书来就是滔滔不绝,说得活灵活现、有板有眼。
王合义是个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家,1950年生人,12岁拜坠子艺人吕传风为师,自12岁登台演出至今,他的足迹遍及了鲁、豫、皖大部分地区。主要作品有《平原枪声》《杨家将》《水浒传》等。在这所有的作品中,他说唱最多的段子就是水浒故事。由他演唱的《宋江点兵》《宋江杀惜》《拳打镇关西》《逼上梁山》《武松打虎》等,百说不厌、百听不烦。其中,《宋江杀惜》曾在中央电视台七台、中央电视台四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播放,并被收入资料库。2013年3月,在河南宝丰马街书会邀请赛中,《拳打镇关西》傲立群雄,让他捧回了“书状元”的桂冠。从这个成绩上看,水浒情已贯穿到他的骨子里,融进了他说唱的坠子里。王合义的表情是很有戏份的,时而粗犷、时而开怀、时而怒目圆睁、时而狂风暴雨,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救人救到底的粗中有细之举、嫉恶如仇的莽汉形象都让他再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在这一点上,他是和其他的坠子艺人截然不同的,无论是河南坠子演员,还是山东的亦或是菏泽本地的,他的特点都是极为鲜明的。
八百多年的水浒文化,这是多么厚重的文化资源啊?更何况它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说起它,男女老少都能随口讲几段。把这样的水浒故事当作说唱内容,再用不同于其它曲艺的说唱风格与唱腔表演出来,这就是郓城坠子的接地气了。有了这样的地气,郓城坠子和水浒故事就在历代民间坠子艺人,特别是在王合义的口中变得生动起来,根扎在了人们的心中。由于时代的发展,随着老艺人的逐渐下世,新生力量贫乏,甚至有后继无人的危机,坠子的现状岌岌可危。作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坠子堪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也是汉民族民间说唱艺术的结晶。发扬、抢救、保护好民间的郓城坠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郓城坠子是说唱英雄的,以前唱水浒英雄,现在也要唱当代英雄,尤其是平民英雄。这是我们研究郓城坠子、研究郓城的水浒文化时共同得出的结论。时代在发展,坠子也要发展。前几年,词作家吕永清老师找准了王合义的水浒情结还有演唱风格,创作了新坠子作品《牛英雄》,说的是咱菏泽退伍兵牛作涛在广州跳水救人英勇献身的故事。正是这个新本子,让王合义和吕永清相继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表演奖、文学入围奖、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化厅“星光奖一等奖”、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一等奖等诸多荣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找到了坠子的根本,那就是继承与发展。要想让郓城坠子与水浒题材永久结合下去,相互碰撞、相互出彩,还是要把水浒英雄当代化,一是唱现在的英雄;二是要做到水浒新编,根据现在的社会、时代风情,以水浒人物为蓝本,以现代语言与传统语言相结合,借水浒的人物说今天的事,借传说中的故事唱今天的人,既紧跟时代步伐,又接了地气、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在创新发展中拯救了郓城坠子,让它在新时代的春天换发崭新的蓬勃的生命力。
本文仅是抛砖引玉的一点浅见。面对整个传统曲艺届曲艺品种的整体“沦陷”,在传统与时代的大碰撞、大裂变中,为什么郓城坠子能在很多曲艺种类持续不断的“沦陷”中坚持下来,还有那么多人喜欢呢?这就是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了,这就是水浒人物、水浒情结人人都熟悉、个个都解不开的另一种情结了。当这种情结又通过坠子的说唱回到耳边的时候,当很多年轻人在不经意间听到后忽然喜欢上它激昂铿锵的风格时,郓城坠子里的水浒情以及水浒故事里的郓城坠子也就水乳相融了。在这个春天里,我们深深地祝福郓城坠子在秉承传统基因、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把水浒故事当代化,把水浒文化普及化,讲好郓城故事,细化水浒情结,把郓城坠子传承下去,再把水浒情怀融进郓城坠子,演变成又一种新传奇。
[1]郓城县史志文员会.郓城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陈庆勇.菏泽文化丛书[M].济南:黄河出版社,1983.
[3]李艳丽.水浒文化丛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