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静
(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在中国,史学界通常认为“文献”二字最早出现在孔子之言语中。孔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1]后人们以孔子言“文献”为始,纷纷对“文献”进行阐述。本文主要是对古代和近代的“文献”观念进行辨析。
古代学者大多认为“文献”是指“文”和“献”两个概念,分别有不同的含义。对此持赞同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郑玄、朱熹、马端临和刘宝楠等。
《论语注疏》中写道:“郑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2]东汉末年,学者郑玄认为孔子所言之“文”指文章,“献”指贤才。郑玄之观点译“文献”被古代其他学者赞同,后被沿用和发展。
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写道:“文,典籍也。献,贤也。”[3]《十三经注疏》也对此颇为认可,其中,《孟子注疏》部分提及的“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4]这句话在书中之解是“天子诸侯制制如是。诸侯当来朝聘,故言守宗庙典籍,谓先祖常籍法度之文也。”[5]此外,《尚书正义》部分提到的“万邦黎献”[6]在书中被解为“献,贤也,万国众贤”[7]。综上所述,“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的说法是有其依据的。
马端临对“文献”两字进行了突破的解释和发展。他在《文献通考》中写道:“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8]马端临把“文”和“献”这两个涵义分别具体化,扩展化。“文”从之前的礼乐法度、典籍图书,具体化到经史、会要、传记之书,“献”也从“贤”发展到“贤”之评论、燕谈和记录。不只如此,他还以书籍版式的书写排列方法来区分文、献,凡顶格刻写者为“文”,低一格刻写者为“献”。马端临对“文”和“献”的解读丰富了这两个字所表达的内涵。此外,马端临也被普遍认为是第一个把“文献”用于书名的,他在自序中提到:“……窃著己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9]在他之后,“文献”两字不断出现在书名中。
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文’谓典策,‘献’为秉礼之贤士大夫。”[10]典策,实际上就是记载典章制度方面的重要册籍。而“献”不再单单是指“贤”“贤才”和贤者之言行与品德,刘宝楠对“献”做出了限定性的要求,认为“献”必须是遵守礼法制度的贤能大夫。
由以上论述可知,古代学者都是在沿袭前说的基础上对“文”和“献”这两个字义进行概括、丰富、拓展,然后具体延伸到某些限定方面。各位学者的解释虽有不同之处,但却一脉相承。
近代以来,有学者依然认为孔子所言之“文献”是“文”和“献”。如杨伯峻在其《论语译注》一书里指出:“《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11]而且他在其书论语词典部分指出:“文献,典籍和贤人”。此外,《辞源》中记载的“文献”之意为:“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但也有学者认为“文献”并不是郑玄等古代学者所译之意。如邵胜定在其《说文献》一文中发表观点,“文献”应当解作上献的书籍文章,并不包含贤人的意思。朱建亮在其《论文献观》里对此观点给予肯定的评价,并坚定地认为“献”不可作贤才之解,“文献”应解为献出之文;关于“献”不当“贤”讲还有一个角度值得分析,即“献”与“贤”在古代分别各有其字意。《周礼》中记载;“乡老及乡大夫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12]《周礼·膳夫》中记载:“共丧纪之庶羞。宾客之禽献。”[13]《尔雅》中记载:“珍、享、献也。”[14]《论语》中记载:“子贡贤于仲尼。”[15]由此观之,“献”于古籍中多是扮演动词的成分,即“献书”“进献”等意。“贤”于古籍中多是指贤才。“献”与“贤”不是彼此的通假字,把“献”释为“贤”,也确实缺乏信度。
随着时代发展,“文献”两字的概念已与传统之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文”作典籍和图书的解释沿用下来,而“献”与“贤”有关的解释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辞海》解“文献”为:“原指典籍与贤者。……今指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此种解释不仅继承了古代学者之译,又对“文献”之概念重新予以拓展。实际上,这是“文”与“献”两个概念的融合和发展。《现代汉语词典》中把“文献”解释为“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是近现代以来由后人结合时代背景在前人之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归纳、总结而成的词典用书,所释“文献”二字已在传统之意上有了很多延伸和补充。
从孔子言“文献”开始,“文献”二字之译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歇,学者们因所处时代和个人观念的不同致其解释产生差异,但其也因此不断被注入了新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