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慧
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朔州 036000)
由于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定了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广普通话,明确了普通话使用环境要求。在此背景下,方言使用场景不断被压缩,使用人群不断减少,纯正度逐渐消减,影响力逐步削弱。尽管近年来兴起了方言热,但仍难掩方言萎缩和消亡的窘境。
语言文学界一般认为当前的汉语主要有七大方言[1],为官话、吴语、粤语、湘语、客家话、闽语、赣语。在汉族人口中,70%的人使用官话,8%使用吴语,使用粤语和湘语的人各占5%,使用客家话的达到4%,超过4%的人使用闽语,赣语的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2%。汉语方言的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方言的萎缩包括系统萎缩和功能萎缩。方言的系统总是由民族语言的共性和特定方言的个性两方面的特质组成的。方言系统的萎缩表现为方言独特成分的逐渐消亡,被通语的成分所代替,这时的方言不再“地道”。近代社会以来,通语的发展和普及与方言系统的萎缩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人群流动性不断加大,且随着语言生态环境的改变,各地方言的特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淡化、方言纯正度不断衰减的现象。方言的功能萎缩表现为方言使用领域的缩小。从交际领域看,方言正逐步从社会交际退缩到族群或家庭交际的领域,很多人仅仅是在春节回家探亲和老乡相聚时使用方言。从语用领域看,方言先退出书面的阅读,然后又逐步退出口语的使用。从使用者的年龄层次来看,由于已全面普及普通话,所以许多地方的青少年已基本不会讲方言。中年人讲得也比较少,且随着外出生活环境的变化,其方言纯度也明显降低。当前,方言只有在接触面不广、生活单调的老年人群体中的存活情况还尚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表明,全球有近6 700种语言,其中2 511种语言面临从世界上消亡的风险。我国上一次开展方言普查还是20世纪50年代,当前地方方言的发展情况不详,消亡情况也不明确。但语言学家们估计,中国方言消亡状况和国际上的情况基本一致,其正在快速消亡,特别是使用人数少、使用范围小、使用环境差的方言最容易消亡,复杂且难懂的方言因学习传承困难消失得最快。
近年来,方言文化的兴起引起了各方的兴趣。电视方言节目方面,本山传媒众弟子的东北方言娱乐节目一度“霸占”电视荧屏,“忽悠”一词从东北一隅传遍长城内外,武汉方言节目《阿星笑长开讲》开播当月就创下湖北省新闻类节目收视率第一,很快就成了当地老少皆知的品牌栏目。目前,地方方言节目受到普遍欢迎,全国各地几乎都推出了以本地方言为主要语言的电视节目。电视剧方面,方言剧影响最大的当属赵本山的东北方言电视剧,《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视剧一度红遍大江南北,四川方言电视剧《傻儿司令》《爬坡上坎》等播出后,观众反响强烈,成为大众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方言电影方面,近年来的代表作品有山西方言的《站台》、河南方言的《孔雀》、天津方言的《没事偷着乐》等,均创造了票房佳绩。赵本山、王宝强、范伟等明星的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方言风格,形成了影视剧中夹杂方言的潮流。考虑到观众对方言的偏爱,《让子弹飞》《疯狂的赛车》等优秀电影还专门推出了重庆话、青岛话和东北话等多个语言版本。据相关研究者统计,在1949-2009的60年间,全国共推出99部方言电影,2000年以后(含2000年)创作的占到了95%[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新世纪以来方言电影发展迅猛。在文学创作方面,20世纪90年代,作家韩少功创造的《马桥词典》,独辟蹊径地将方言作为文学的本体,在文坛引起了轰动。擅长方言写作的贾平凹、马未都、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也一直是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2012年,莫言一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金宇澄的方言小说《繁花》获得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综上所述,当前方言文学已受到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的关注,方言文学的兴起已成为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现象。
方言因为拥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其具有浓郁的地方味儿,方言文化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朴实,情感浓烈,代表地方地域文化发出独特的声音,进一步丰富了艺术创造的内涵,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亲和力,逐步释放出独有的价值和光彩。当前,民众保护方言的呼声越来越大。有关调查表明,在对保护方言的必要性上,认为“非常必要”的被调查者占84%,另有14.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必要”,认为“没必要”的被调查者仅为1.2%。[3]
方言塑造地域文化首先表现在方言词语上,这些方言词语承载着地域传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各类地方戏曲艺术均以方言的声腔特性为基础,都是在一定方言基础上多年磨合提炼的成果。“念”采用的是地方方言的音韵,“唱”采用的是地方方言音韵的声腔体系,因此,方言与地方文化密不可分,听不懂方言就感受不到戏曲的韵味,方言消失了,绚烂的地方文化也就无以依托、随之消亡。
方言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特征,还保留了不少普通话中没有的古语词汇及富有特色的词语资源,因此,方言是蕴藏丰富的汉语资源库。通过对方言进行研究,可进一步揭示汉语的规律,促进汉语灵活运用。
重视方言是保护和继承方言的重要前提。使语言文字规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要在确认普通话主体地位的条件下,促进方言文化的创新,处理好普通话的主体性和方言多样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要摒弃方言是“乡里下人”语言的歧视性倾向,宣传部门也要进一步开放方言生存空间。当前,保护方言的呼声越来越高,方言与普通话“各施其责,协同发展”已逐步成为各界普遍认识。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应坚持和鼓励使用方言,最大限度地为方言提供生存空间。
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对方言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了解方言的基本情况。要对方言的使用群体数量和区域、现存方言特征状态等信息进行全面收集整理,优先开展濒临消亡方言的统计调查工作,分析各种方言萎缩、衰减和流失的趋势,评价方言萎缩的表现和类型,并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要加快对方言的保护力度,对于能够熟练地听说的人口已经很少的方言,应组织实地调查、记音,整理音系,建立音档,制作成书面文本,尽量完整地把能记录到的词汇和语料留存下来。具备条件时可尝试建立生态博物馆,与一般的保存方言文本资料的方言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以社区为单位,完整、原状地保存和保护该社区内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中国和挪威政府联合建设的贵州省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已于1998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各地可学习借鉴。
建立博物馆仅仅是对方言进行了保护,方言的继承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必须要开展必要的学习和交流。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背景下,无论是认识层面还是实施层面,开展方言教学都有一定困难。在幼小阶段,建议可以编印一些简易的方言读物作为教材,课余活动中运用方言唱唱儿歌、读读谚语、听听故事、看看地方戏曲。在大学阶段,可以利用各地“老乡会”等资源,成立方言协会,开展方言学习和交流,让各地学子均能体会到方言之美。
方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迸发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各地文化部门要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方言文艺创作,开展方言小说、影视剧大赛,挖掘方言文化这一瑰宝,发挥方言独有的形象、生动、贴切、鲜活、朴实、真诚等优势,不断丰富大众娱乐活动,在新时代展现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