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模型”理论视角下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结构分析

2018-03-07 12:05张铧文刘生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总成绩铅球全能

张铧文,刘生杰

全能项目是“速度与力量”“能力与技巧”相结合的综合性独立项目,具有单项多、技术复杂等特点。不仅要求运动员掌握跑、跳、投中不同的单项技术,而且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等都有较高要求。从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发展趋势来看,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经过稳定发展后已进入缓慢发展时期。从七项全能项目本质来讲,要求各个子项都应全面均衡发展,而七个单项所需专项素质和技术要求各不相同。如果运动员不能同时具备七个单项所必需的各种专项素质与技战术能力取得好成绩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对七项全能运动员来讲提高其整体水平,就应该采用“非衡补偿”的方式。但是,七个项目之间又存在“迁移补偿”效应,也就是说有的项目之间是“正迁移”,有的项目之间是“负迁移”。只有在理顺各子项之间的相互关系基础上进行科学训练,才会促使七项全能的发展。那么七项全能项目各子项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各子项之间应如何组合?七项全能项目七个子项的发展顺序如何?优先发展七项全能项目中哪些项目能促进七个项目的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与“积木理论”是运动训练领域的经典理论,都力求达到一种“平衡”。用这两种理论来解决女子七项全能各项均衡发展是否可行?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为七项全能改变当前“瓶颈期”找到突破口。因此,笔者以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的成绩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双子模型”理论视角下,对各子项之间的动态组合以及子项与总成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以厘清各子项之间的相互迁移规律以及对总成绩的权重程度,明确世界女子七项全能运动的“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木桶理论”和“积木理论”的“双赢”,使女子七项全能各项目都能均衡发展和提高各项目间的“迁移”关系,从而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今后的科学训练及比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

1 研究对象

第28届、29届、30届、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总成绩和单项成绩。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以“女子七项全能”“全能运动”等为主题词查阅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逻辑思维和理论基础支持。

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网站查阅第28届、29届、30届、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四届奥运会每届前八名运动员的成绩进行灰色关联度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第28—31届奥运会七项全能运动员总成绩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四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总成绩呈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从2004年第28届至2016年第31届前八名总成绩平均增幅为203分,体现了12年间该项目整体实力的提升。第28届到第30届总成绩持续上升,在第30届整体成绩达到最高值,第31届成绩有所回落。这可能是由于第31届奥运会中,除上届奥运会冠军杰西卡·恩尼斯外其余运动员都是首次进入前八名,该项目正处于新老运动员交替的阶段;来自俄罗斯的多名优秀运动员因“兴奋剂事件”未能参加这届奥运会,这对参赛运动员的整体实力也有影响。

表1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总成绩对比

第28—31届奥运会前八名总成绩极差分别为697(28)、354(29)、503(30)、205(31),其中,第31届里约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成绩极差值最小运动员成绩最为接近,离散度最小。表明运动员整体实力越来越接近,同时也反映出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进入一个缓慢发展期,亟需突破当前瓶颈期。

3.2 第28—31届奥运会七项全能运动员项群成绩比较

根据“项群理论”的基本原则,结合七项全能的整体特点将其分为“跳跃类”(跳高、跳远)、“速度类”(100m栏、200m)、“投掷类”(标枪、铅球)、“耐力类”(800m)。对四届奥运会前八名运动员的项群成绩进行分析,比较项群结构特点,试图说明其项群得分结构。

表2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项群成绩对比

由表2可知,从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速度类项群成绩有三届排名第一,贡献率分别为30.85%、31.65%、31.25%、30.81%;第28—31届奥运会七项全能跳跃类项群的贡献率分别:31.2%、30.1%、29.24%、30.86%贡献率排名第二。各项群按贡献率排序为第28届是跳跃类>速度类>耐力类>投掷类;第29届是速度类>跳跃类>耐力类>投掷类;第30届是速度类>跳跃类>耐力类>投掷类;第31届是跳跃类>速度类>耐力类>投掷类。从上述的贡献率不难看出:四届奥运会跳跃类、速度类项群成绩始终排在前两位;投掷类项群的贡献率都最低。由此可见,当今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越来越注重速度和爆发力练习。速度和跳跃类项目发挥着主导作用,这也与李欣鑫、李建英得出的:“世界全能运动员以发展速度和爆发力为主流”[1]的结论一致。发展七个子项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中除800m外其余六个单项都需要速度素质和爆发力素质,发展速度和爆发力能为各别子项需要的快速力量等素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正向迁移作用。跳跃类、速度类优势项群对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素质要求都较高,这就需要不断提升运动员的快速力量,而投掷类项群不仅需要快速力量而且需要提升绝对力量。绝对力量的提升势必伴随着体重的增加和肌肉形态的改变从而影响跳跃、速度、耐力项目[2]。因此当前运动员训练呈现重跑跳轻投掷的常态化现象。这也极大地影响着世界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由“全能型”向“全能能手”的转变。

3.3 第28—31届奥运会七项全能运动员单项成绩比较

全能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单项成绩综合汇总成最后总成绩。因此运动员必须掌握各单项内在联系,合理利用各子项之间的迁移关系。只有使各子项有机组合,才能使各项目均衡发展,发挥各单项最大效益[3]从而提高总成绩。

表3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单项成绩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跳高项目四届奥运会成绩提升最为显著,提高了94分,单项贡献率在第31届奥运会达到最高;其余六个单项成绩发展呈波浪状,但总体摆幅不大。四届奥运会各单项贡献率排序为:100m栏、跳高始终在前两位;200m、跳远在3—4位;800m;铅球、标枪排最后。这可能是由于100米栏、跳高、跳远、200m属于人体自有的跑跳素质较容易发展而铅球、标枪则需要借助器械、训练周期长、技术不易掌握所致。当前七项全能评分标准也朝利于速度类项目发展,因此在训练时投掷类项目训练少致使该项目成为大多数运动员的弱势项目。

3.4 灰色关联度计算

笔者以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总成绩(表4)为参考序列记为(x0)。各不同单项成绩为比较数列记为:100m栏(x1)、跳高(x2)、铅球(x3)、200m(x4)、跳远(x5)、标枪(x6)、800m(x7)。通过对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果见表5。同时,根据公式计算对应差:xi(k)=Ix0(k)-xi(k)I对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成绩差指数分析(见表6)。

表4 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成绩

表5 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统一量纲表

表6 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差值数列表

根据计算关联系数公式

p分辨系数在0—1之间,通常取P=0.5,由表6可知min=0、max=0.308 6。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关联数见表7。

表7 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关联数表

同时,根据关联度计算公式:

计算关联度。

通过上述步骤可得出第29—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运动员各单项成绩与总成绩的关联度(见表8)。

表8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关联度、权重

灰色关联度可以反映各系统发展过程中各子因素的变化态势。七项全能的最后成绩由七个单项得分相加而来,每一个项目对最后成绩都有重要影响。通过各单项的关联度可以得出单项对总成绩的影响,通过权重值可确定该项目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找出七项全能发展过程中的主导项目。由表8可知:第28届与第29届奥运会关联度排在第一位的都为100m栏,与总成绩的关联度最高是决定总成绩的关键因素。100m栏属于体能主导类的速度性项目,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速度、协调、柔韧、灵敏素质,而女子运动员本身具有柔韧与协调素质好的优势使得在100m栏上更容易得分。跳高是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来越过障碍物;跳远也是在水平速度的基础上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200m则是结合了绝对速度与速度耐力的项目;铅球、标枪虽然更多地依赖于力量素质但推铅球的背向快速滑步与出手瞬间的快速力量、掷标枪时的助跑和投掷时手臂的快速鞭打动作都与速度分不开,投掷项目也是力量与速度的合成。这几个项目的实质是速度,速度也是决定最后成绩的首要因素。因此发展100m的水平速度可以为跳高、跳远、200m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速率储备。跳高、跳远、200m分别排在2—4位是决定总成绩的重要因素。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选手注重速度为主的短跳跃项目。跳高、跳远项目不仅需要速度,而且需要对速度的控制。两个项目从助跑到起跳都伴随着步幅和节奏的改变[4]。只有合理控制速度,才能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可以看出世界优秀女子七项全能选手在注重跑速的同时也加强跑的能力的综合训练。标枪、铅球、800m分别排在第五、六、七位是决定总成绩的一般因素,是由于标枪、铅球依赖于力量素质。这就需要增加体重,提高肌肉力量来克服器械带来的外重。但七项全能七个项目中的其余几项多为需要克服人体自重的跑、跳项目不可体重过高,因此运动员为了减少发展力量素质带来的负效应,造成投掷类项目与总成绩关联度低。800m是七项全能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与持续比赛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运动员经过两天比赛体能消耗巨大,也使得800m成绩不理想。第28届与29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的成绩结构为:100m栏、跳高、跳远、200m、标枪、铅球、800m。铅球和800m位次互换,但是这样的成绩结构并没有使得总体水平有大的改变。世界优秀运动员加紧改善成绩结构使得第30届、31届奥运会成绩结构跟前两届相比大不相同。综合从第28届到第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各子项与总成绩的关联度排序为:跳远>100m栏>跳高>200m>标枪>铅球>800m。第28届和第29届奥运会关联度和权重值最高的为100m栏和跳高,但之后两届奥运会关联度和权重值最高的项目为跳远,100m栏和跳高则位列3、4名,其余几个项目的排序也发生变化。跳远、100m栏、跳高与总成绩的关联度高是“优势项目”同属速度、爆发力和快速力量主导的项目,排名靠前正符合当前世界女子七项全能“以速度项目为核心,跳跃项目为主线”[4]的发展趋势。跳远项目是兼具速度与爆发的跳跃项目。关联度和权重的上升也表明当前世界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对跳远进行了强化,突破了当前的瓶颈期;投掷和耐力项目虽然关联度较低为弱势项目,但其对最终总成绩的排序也至关重要。第28届奥运会女子全能冠军多布林斯卡的铅球成绩比当届奥运会前八名的平均成绩高出203分。她也正是凭借这一优势获得1015分的优异成绩,使其总成绩名列第一。

图1第28-31届奥运会各单项关联度折线图

由图1可以看出:四届奥运会100m栏的关联度最为稳定,体现出速度是七项全能的核心;其次是跳远、跳高、200m;铅球、标枪、800m的关联度不稳定。第29届、第31届各单项关联度差距较大,离散度大,表明世界优秀全能运动员的各项发展呈非衡状态,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分化更加明显。全能项目的七个单项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各个单项存在正向、负向迁移。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项目之间的迁移关系,才能真正做到“固优强弱”实现全能项目的突破。但从关联度来分析只能找出各项与总成绩的关联,并不能得出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结合“双子模型”理论对女子七项全能各项目进行审视。

3.5 “双子模型”理论视角下对女子七项全能成绩结构的再认识

“双子模型理论”是在“木桶理论”和“积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复合模型。它将“木桶理论”中短板的制约与“积木理论”各因子的迁移补偿综合起来,实现“补短”和“扬长”同步进行,适用性更高。“双子模型”理论可以从不同视角解读七项全能运动各单项成绩的组合关系,能更清晰地认识七项全能运动员成绩结构的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实现各个单项结构的最优化组合。“木桶理论”指出七项全能运动项目各单项的“非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积木理论”在此基础上注释了优势因子对弱势因子的补偿作用[5]。但是,如果仅仅利用单一的“木桶理论”“补短”和“积木理论”“扬长”以优化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整体成绩并不是最理想的诠释。二种理论都是从不同视域解读七项全能成绩结构,只有运用“双子模型”理论,将二者的核心理念结合起来,那么它们的理论缺失才能相互补充。

3.5.1“木桶理论”理论的应用“木桶理论”指的是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所有木板都长木桶装的水才多。“木桶理论”强调的是均衡发展即对短板的补长。在“木桶理论”视角下,七项全能运动的各个单项就相当于木桶的每块木板,弱势单项就是木桶的短板。要想提高全能运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整体成绩,就需要对弱势单项进行补短。

表9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成绩关联度

由表9可以看出800m、铅球与总成绩的关联度最低属于弱势项目。根据木桶理论的补短原理,需要提高800m和铅球的成绩使其与其他项目达到一种均衡状态。然而就发展各项目所需身体素质而言,800m所需的无氧耐力素质普遍性要求最低。若单一对800m进行补短,势必对速度、快速力量等身体素质普遍性要求高的项目造成不利影响。铅球项目则有赖于绝对力量的提升。绝对力量提升伴随着体重的增加。这又会对跳高等需要克服人体自重的项目造成不利影响。综合来看,依据“木桶理论”来实现七项全能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有其局限性。

3.5.2“积木理论”理论的应用田麦久、刘大庆等结合“木桶理论”设计了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以及补偿效应的“积木模型”。积木理论认为:不仅竞技能力各子项是非衡的,而且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弥补或代偿作用,即提高优势项目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弱势项目的缺陷,使得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积木理论”强调充分发挥优势项目的正向迁移作用,通过训练不断加强优势项目即“扬长”。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的前八名共32名运动员。铅球成绩只有一人成绩超过1 000分平均成绩只有833分,而优势项目100米栏的平均成绩达1 071分。100米栏成绩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铅球成绩的缺失,使她们的整体成绩领先。这就是项目之间的非衡补偿。如果弱势项目只依靠优势项目的弥补而不寻求突破,那么运动员的整体水平也不会有突破性的提高。综上所述,依据“积木理论”对优势项目进行“扬长”来实现七项全能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其局限性。

3.5.3“双子模型”在女子七项全能中的应用采用“双子模型”对七项全能运动员的成绩结构进行审视发现,七项全能项目之间各因素的迁移与补偿是运动员正常发挥竞技水平的保证。正确处理“补短”和“扬长”的关系,优势项目在给予补偿之后不仅弱势项目能改善,而且优势仍能继续发展提高。

当前世界优秀女子全能运动员表现出相对全能型[6],尚未实现由“全能型”向“全能能手”的转变,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差异明显。只有处理好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的关系,明确各项之间的相关性精准定位训练方向,才能高效提高竞技能力。

表10 第28—31届奥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前八名各单项成绩相关性

注:0.8—1.0极强相关;0.6—0.8强相关;0.4—0.6中等程度相关;0.2—0.4弱相关;0.0—0.2极弱相关。

由表10可知:七个单项间正相关数最多的是跳远项目,与其他六个单项均呈正相关,且与跳高强相关,与200m和100m栏中等程度相关。对跳远进行“扬长”可实现自身不被削弱的同时促进其他六项目的改善,所以跳远项目应最先发展;标枪与其他项目的正向相关数为5项(除800m外),标枪项目的优先发展(补短)不会使其他项目造成相应的负面影响;100m栏与总成绩的关联度较高,为优势项目,正相关项目为4项:与200m强相关、跳远中等程度相关、跳高弱相关,与800m、铅球呈负向极弱相关。100m栏对其余六项正向补偿多而不利影响则微乎其微;跳高、200m正向相关数均为4项,但是跳高项目与800m呈负向中等程度相关,与200m呈负向极弱相关,200m与铅球负向弱相关与跳高呈负向极弱相关。优先发展200m产生的不利影响要小于发展跳高。正相关数最少的是800m仅与200m和跳远正相关。对800m进行“补短”能促进200m和跳远但会使铅球、跳高、标枪、100m栏四个项目受到不利影响,而且与铅球呈负向极强相关;与跳高、标枪呈负向中等程度相关。因此800m作为弱势项目只能进行补短。综上所述,不论是“补短 ”还是“扬长”都要先考虑跳远、100m栏、标枪、跳高、200m,最后再考虑铅球与800m。

当前全能评分标准朝着有利于速度类项目的方向发展。发展跳远项目需要提升速度素质、快速力量以及爆发力。这些素质是除800m以外其余项目都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因此发展跳远项目所需素质可以为其他项目所需素质的发展提供速率基础。所以应以跳远为核心优先发展;快速力量的基础是绝对力量,标枪项目则是赖于绝对力量。一定程度上提升运动员绝对力量,可以实现素质之间的正迁移,所以标枪项目可以优先发展进行“补短”。

综上所述,女子七项全能的发展顺序应为:跳远、标枪、100m栏、200m、跳高、铅球、800m。跳远为优势项目,标枪为弱势项目。对两个项目“扬长补短”的同步进行,正是七项全能结合“双子模型”理论的充分体现。

4 结论

(1)第28—31届奥运会经历了发展与徘徊时期,目前处于“瓶颈期”;第28—31奥运会跳跃类项群成绩增幅最大与总成绩关联度最高,各单项发展呈不均衡状态:跳远、100m栏为优势项目,铅球、800m为弱势项目。

(2)“双子模型”弥补了“木桶理论”和“积木理论”的缺失,能精准定位七项全能运动员单项发展方向及单项间的影响关系;“双子模型”视野下女子七项全能发展顺序为:跳远、标枪、100m栏、200m、跳高、铅球、800m。

猜你喜欢
总成绩铅球全能
全能小达人
全能小达人
全能小达人
全能小达人
当今投掷铅球旋转技术的特点及优越性
会弹的铅球
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举重锦标赛顺利举行
可怕的人
谢文骏与刘翔110m栏分段成绩与总成绩的灰色关联度对比分析
飞镖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