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科,王志强
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教育工作的优劣,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弱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为现代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高科技的深入应用,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元智能理论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对现代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需进一步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潜能。
众所周知,导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种种病理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由于教师的个体差异,教学能力的短板也不同。科学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不断自我提升,是学校对教师教学监控的参考。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不少,但众说纷云,没有形成共识,评价体系的构建还不够合理,科学性、系统性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工程,笔者运用特尔菲法和AHP法构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科学地评价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以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为研究对象。
1.2.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大同大学图书馆,查阅有关“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等代表性文献,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特尔菲法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选取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后,请从事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及高校一线体育教学的专家(见图1)以匿名的方式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给予评定。
图1专家组基本情况统计(n=18)
1.2.3层次分析法利用yaahp软件11.0分析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为确保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和结构的合理性,笔者分3步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教学质量”等关键词,检索到百余篇论文,重点查阅35篇与本研究关联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分析、整合,作为理论支撑。结合自己对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咨询体育教学专家,依据实用性、可行性、主导性原则,初步构建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步,进行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及统计。问卷设计中采用五级评分法(1~5)对每项拟定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通过当面咨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专家发放问卷,请专家对每项指标进行评分。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汇总、归类并计算,求出每项指标的均值,剔除均值小于4的指标,补充、修正和调整剩余因素结构。删除二级指标知识质量(3.49)、三级指标教学评价能力(3.76)、教研选题评价能力(3.28);将教学目标完成情况(3.92)、优缺点(3.84)、改进方向(3.87)的反思合并为教学反思内容。完成了对初步拟定评价指标的修订与完善工作。
第三步,进行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及统计。向专家发放修订完的问卷,请专家对每项指标进行第二轮评分。再次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方法同第二步),除教学手段设计(3.61)、教学交流能力(3.81)外,其它指标均分在4.07~5.00之间。每项评价指标均得到专家认可,完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整理后,确定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3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
在实践操作实施过程中,哪项指标是重点指标,指标的权重值是很好的说明。层次分析法是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请专家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同层次各指标进行成对比较,并通过运算求出各指标的权重值。
2.2.1构建多元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入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软件11.0)中,形成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见图2)。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结构模型分为四层:总目标层、子目标层、准则层和评价因子层。总目标层即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子目标层包含:知识学习能力、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4个指标;准则层包含12个指标;评价因子层包含33个指标。
图2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2.2.2构建指标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上层某元素相联系的下层元素之间的重要程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8位专家发放“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赋权值表”,采用1~9标度法分别给予两两元素重要性对比值。将调查数据填入判断矩阵中,图3为某专家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一级指标两两比较的矩阵数据。
图3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2.2.3计算各项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比例(CI) 在输入完整的判断矩阵后,对其分析、整合,计算最大特征值和CI,得出对上层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相对权重,再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该指标的综合权重,并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图4可见,对某专家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一级指标各权重值分别为:知识学习能力(0.103 6)、体育教学实践能力(0.564 9)、体育教学研究能力(0.273 9)、信息技术运用能力(0.055 7)。CI是对各指标思维和逻辑一致性的判断,图3显示CI=0.032 4(<1),说明有较满意的一致性。以此方法计算出8位专家对各指标的权重值,并进行加权几何平均,求出各层次、各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平均权重值(见表2)。
图4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一级指标权重值
综合权重表示某层所有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重要性权值。根据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各级指标分配分数,具体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将四个一级指标的综合权重乘以100,并以四舍五入方式得出指标分值,A1=0.112 9×100=11.3(分)、A2=0.567 3×100=56.7(分)、A3=0.214 1×100=21.4(分)、A4=0.105 7×100=10.6(分)。第二步,依据一级指标分值计算方法分别算出二、三级指标的对应分值,然后按四级平均递减的方式计算出每个三级指标各级别对应的分数(见表3)。依据评价等级以自评或互评的方式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获得分数越高,说明教学能力越强。
表3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等级划分表(单位:分)
注:利用评价等级划分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能力评价时,将各项指标得分填入得分栏中,得分越高表明该项能力越强,将各项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表明教学能力越强。
(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过程复杂又繁琐,评价过程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指标的代表性、计算过程的精确性及权重设计的合理性。笔者通过“指标假设——指标修正——形成体系”的动态推进过程,运用特尔菲法和AHP法,构建了含知识学习能力、体育教学实践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四维度的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12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从指标权重上看,体育教学实践能力(0.567 3)、体育教学研究能力(0.214 1)是评价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两者权重之和高达78%;知识学习能力(0.112 9)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0.105 7)也是评价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
(2)本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维度为评价方式,也有别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指标划分方式。各指标的确定及权重的合理分配,能够全面地评价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但体系中的各指标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应根据社会形势及时地修正、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