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质彬, 刘翔, 秦文玉, 秦军灵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机动车拥有量也大量增长,道路交通事故(r oad traffic crashes,RTC)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WHO[1]公布的《2015年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25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每天因道路交通事故伤害(road traffic injury,RTI)死亡人数约3 400人,道路交通事故是导致年轻人,特别是15~29岁人员死亡的首位原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道路交通事故及伤害是创伤的主要原因和类型[2-3]。据预测至2020年,全球道路交通事故致死者将达到31.4%[4]。道路交通事故不但威胁着个人生命健康,还带来极重的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据统计,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180亿美元[5]。道路安全对健康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道路交通事故伤亡的发生是全民关注的社会难题[6-10]。在中国每年大约有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居各国之首[7-9]。而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道路狭窄,桂林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频繁,事故发生数量和特点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通过对桂林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桂林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特点、规律,从而为建立符合桂林市特点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和救治体系,继而降低桂林交通事故伤死率,减轻疾病经济负担[11-12]。
2007—2014年交通事故资料由桂林市各区交警大队提供,2007—2014年交通事故病例资料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
回顾性分析2007—2014年桂林市道路交通事故及交通伤害数据,事故及伤害概况采用描述性分析,不同地区组间比较和相对指标(比率)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07—2014年桂林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总共3 006起,受伤2 802人,死亡360人;2007—2014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7年最高(5.15次/万辆机动车),2013年最低(1.35次/万辆机动车);每万车死亡率呈降低趋势,从2008的0.79人/万辆机动车下降到2014年的0.36人/万辆机动车;RTI的人口死亡率主要在3.02人/10万~7.11人/10万人口之间波动,其中2010年最高,约为7.11人/10万人口,2014年最低,约为3.02人/10万人口。见图1和图2。
在道路交通事故因素中以人的因素为主,主要是机动车驾驶人人为所至,其肇事比例从2007年的87.46%下降至2014年的83.61%;直接原因主要以驾驶人不按规定让行、超速行驶、违章调头、违章占道行驶、违章变更车道等行为为主,其中不按规定让行的交通事故年均在13%以上,超速行驶所至交通事故平均达12.51%。酒后驾车基本呈持续降低之势,从2007年的10.86%降至8.31%,超速行驶、逆向行驶、违章占道行使驶、违章变更车道、无证驾驶等行为均有所降。见表1。
图1 2007—2014年每万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分布
图2 2007—2014年每10万人口交通事故死亡情况
表1 桂林市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2007—2014年秀峰区、叠彩区、象山区、七星区和雁山区的各区中,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以七星区最多(约31.52%),其次为象山区(26.16%)和叠彩区(20.76%)。RTI的受伤人数则以象山区(29.15%)为首,其次为七星区(28.30%)和叠彩区(20.17%),雁山区的致死率为21.38%,为5个城区之首,其次为叠彩区和七星区,各城区的RTI致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3。
道路交通事故主要发生于城市一般道路(79.65%)和二级道路(12.92%),其道路交通事故受伤比例分别为78.69%和14.71%,一级道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四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以及城市一般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率分别为18.78%、25.79%、10.56%、15.81%、16.62%、14.3%,二 级公路交通事故致死率高于其他道路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一般道路事故致死率与其他道路类型致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图3 桂林市交通事故的地区分布
本研究显示,2007—2014年桂林市的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和每万车辆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事故原因中以人为因素为主,尤以机动车驾驶人为甚;直接原因主要以不按规定让行和超速行驶肇事为主,另外违章调头、违章占道行驶、逆向行驶、违章变更车道等行为也较常见。酒后驾车比例基本呈持续降低之势,其他如超速行驶、逆向行驶、违章占道行驶、违章变更车道、无证驾驶等行为均呈降低之势。行人因素最常见为行人违章穿行车行道,这与我国其他城市交通事故行人原因相似[13-14],说明行人违章穿行车行道现象普遍,影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各区交通事故存在地区差异,七星区事故发生率高于其他各区,但事故所致伤亡量并未出现与事故起数相似的差异,雁山区的事故致死率高于象山区和七星区。七星区位于主城区,是桂林市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雁山区属于城乡接合部的近郊区。其可能原因为主城区交通运输较繁忙、人口和机动车密度大于和近郊区,发生事故概率增高,而由于人口高密度使得机动车车速受限从而降低事故致死的风险;此外,我国农村地区道路限速高于城区,高限速道路平均车速高,其事故致死风险也相应高,从而导致事故死亡率增加。由于道路分布的差异会导致不同道路类型事故的差异,桂林市RTI城区事故主要发生在城市一般道路和二级道路,对各种道路类型RTI致死率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二级公路致死率高于其他道路类型,这与以前的研究报道相似[15-16]。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与国家或地区机动化程度、道路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公民素质等密切相关[17],其特点因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而迥异,部分城市道路交通伤害的发生有不断增多的趋势[18],应根据不同地区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采取相适应的预防战略和措施。加强城市主城区道路安全建设、行人通道、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车道的管理,通过合理的人车分流改变交通混乱现状;对城乡接合部近郊区增加交通标志、标线、夜间照明和行人通行道等基础设施;加强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技能、驾驶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考核,加强执法力度和违法违规措施;加强民众的交通安全宣传和教育,建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加强和完善医警联动院前急救医疗救治体系,使得交通伤者及早获得专业和规范的医疗救治,从而降低交通伤死亡率和致残率。
[1]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Road Safety 2015[EB/OL].[2016-07-15].http://www.who.int.
[2] Wang SY,Li YH,Chi GB,et al.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2008,372(9651):1765-1773.
[3] 张胜,熊鸿燕,张璐,等.重庆市某区道路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0,12(1):52-55.
[4] 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趋势[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6):325-328.
[5] Nautalya V M,Reich MR.The neglected epidemic:road traffic injur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BMJ,2002,324(7436):1139-1141.
[6] Jiang BG.Status of road traffic injury rescue and current wor k in China[J].Chin Med J,2011,124(23):3850-3851.
[7] Brown JK,Jing Y,Wang S,et al.Patter ns of severe injury in pediatric car crash victims:Crash Injury Research Engineering Net wor k database[J].J Pediatr Surg,2006,41(2):362-367.
[8] Ros man DL.The Wester n Australian road injur y database(1987$1996):ten years of linked police,hospital and deat h recor ds of road crashes and injuries[J].Accid Anal Prev,2001,33(1):81-88.
[9] Lupton BD.An object-based approach to a road network definition f or an accident database.[J].Environ Ur ban Systems,1999(23):383-398.
[10] Ohtani H,Kobayashi M.Statistical analysis of dangerous goods accidents in Japan[J].Safety Sci,2005,43(5-6):287-297.
[11] 邱俊,周继红,赵新才,等.2000-2005年我国交通事故特点与原因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5):325-329.
[12] 周继红,王正国.我国交通事故伤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5,21(1):71-73.
[13] 邓世雄,赵新才.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流行趋势与特征[J].重庆医学,2004,33(7):1074-7076.
[14] 黄开勇,董爱虎,彭振仁,等.2000-2009年桂林市道路交通伤害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510-512.
[15] Qiu J,Zhou JH,Liu GD,et al.Trend and features of age distribution of person involved in road traffic crashes in China[A].Inter n Taffic Med Assoc World Congress[C].Hague:Netherland,2009.4.
[16] 王正国.道路交通伤研究和思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4):455-458.
[17] 任燕华,文艳玲.武汉市道路交通伤害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4):261-263.
[18] 孔质彬,邱俊,秦文玉,等.院前急救模式对道路交通伤救治结局的影响[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9):33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