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涛
摘 要:在现代化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将生命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融入之中已成为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培养小学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肩负着重要的指导性职责,应充分考虑现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合理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确保生命教育内容的有效渗透。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进行充分的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课堂预习方法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习科目,在小学阶段教学中占据重要的比例,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将语文课堂知识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融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现阶段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将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课前准备进行融合
(一)加强数据信息收集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生活添加了更加丰富性的元素。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小学语文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自主性地进行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如:老师在教授学生《神奇的克隆》一课的知识内容时,可以依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布置信息收集的预留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利用多种途径收集与克隆技术相关的数据信息或研究资料,帮助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教学前,对主要内容进行熟悉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课文的内涵,同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面对全新的素质教育体制化改革发展趋势,传统的“一言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教育要求,不利于小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质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帮助学生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小学语文老师应清楚认识到学生在班级教学中所处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创新,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质疑,表述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思想启蒙的教学目的。如:老师在教授学生《詹天佑》一课的知识内容时,可以以“詹天佑是怎样抵抗阻挠,设计八达岭隧道的?”“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是什么?”“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等问题作为课前引导,鼓励学生在通读文章后,进行小组合作探讨,充分表达自己对于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深入体会主人公不惧艰险、不怕嘲笑、爱国的精神。讨论过后,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将本小组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将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课前教学进行融合
(一)分析文章段落
小学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过程中,理解文章各段落含义是体会作者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老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段落分析时,可适当设计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提高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老师在教授学生《第一次抱母亲》一课的知识内容时,可以依据文章的段落内容,向学生提出“主人公第一次抱母亲有怎样的感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感受主人公的内心变化,理解主人公内心对于母亲的亏欠之感。
(二)理解文章句子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小学语文老师在组织开展实际的课堂知识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句子,快速掌握文章精髓。依据实际课堂教学内容,选用层层递进、主次分明的方法进行句型提炼。选择合适的教学问题进行文章的导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内容的自主性探究。如:老师在教授学生《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园子是我和祖父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概括,同时注重观察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重点句子,训练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
三、将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写作教学进行融合
写作训练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写作教学与生命教育进行充分的融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辅助性的教学,如:组织学生观看与“热爱生命”相关的影视资料,鼓励学生书写观后感,抒发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理解。同时,综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实现语文学科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小学语文老师需加强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充分考虑现阶段学科教学特点、学生发展需求等因素,積极进行教学路径的创新性探索,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知识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逻辑思维习惯,发现语文知识学习的魅力之处。
参考文献:
[1]黄蜀芹.浅析让生命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结合的有效方法[J].教育教学周刊,2018,4(17):289.
[2]刘丽莎.简述把生命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与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6):104-107.
[3]吴琪琪.小议新形势下如何将语文知识教学融合于生命教育之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5):119-124.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