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契机 适时引导

2018-03-06 11:15曹惠英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常态化

曹惠英

摘 要: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有话可写,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引导学生适时练笔,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练笔、经历独特体验创造练笔、结合课文内容续写练笔、联系课文内容想象练笔、紧扣课文中心延伸练笔、面对偶发题材即兴练笔等实际操作,让习作练笔作为语文教学的常态练习。

关键词:习作练笔;常态化;适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着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反映学生的创新思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作文教学也提出了要求:学生能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进行书面表达,让学生懂得习作就是为了满足自我表达的需要以及更好地与人交流。应该说,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一些写作技巧,更要让学生个体能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有着对事物那种根深蒂固的情结,只要能把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感悟用语言文字有效地表达出来,那便是“作文”。为此,新课标对作文训练又有了调整:删去习作有中心的高要求,不再刻意倡导命题作文,为拓宽习作的范围,提倡学生能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述,并增加想象作文的篇数。

但是每每要动笔写作文,好多学生还是会感到无从下笔。他们把写作文当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让学生能主动拿起笔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正是每一个一线教师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倡习作练笔的重要性,抓住一切可练笔的机会,让习作练笔作为语文教学的常态练习。

一、根据课文内容改编练笔

看《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预习课文后,大家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聪明,想主意陷害诸葛亮。课文第二小节是他们的对话,下面老师来读提示语,男生读周瑜说的话,女生读诸葛亮说的话。思考,从他们俩的对话中能体会到人物怎样的特点?

师生对读。

生:老师,这一段怎么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读起来没什么味道。

师停顿一下后说:是的呢,你真仔细,听出这样的感觉。我们学写过提示语,往往会加一些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等词句,而在这段对话中却很简洁。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本文是从古典小说中翻译过来的,而古文常常是简单的“某人曰”,所以就会让我们感觉单调了点。既然你提到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来尝试添加人物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動等方面的词,让他们的对话更加生动好吗?

接下来老师就让学生默读思考,然后在提示语前加一个确切的词句。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看到: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话的朗读来感受人物的内心,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在朗读中,“某某说”不免让学生感觉单调。如果在“说”之前加入人物神态、动作的提示语又会怎样呢?很显然,这是课堂上意外的生成。于是老师改变了课堂的预设,让学生寻找符合人物的地位、个性的语句,这样的指导也为学生作文恰当用好提示语提供了范例,为课堂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应该说,如果能根据课文内容改编而设计一些练笔,学生有了思路,自然容易下笔,也容易对照比较,了解学生整体情况,这样的练笔确实需要。

二、经历独特体验创造练笔

看《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环节。

屏幕播放录像:1994年美国的洛杉矶大地震,当画面显示父与子紧紧拥抱的情景时定格。然后谈话引入:在这次大灾难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揭示课题。

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与画面相照应的句子,找到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随后教师设问“为什么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在具体分析的时候强调这节课的重点:了解父亲的了不起。然后找到课文的12自然段重点学习。

师问:一起读读第1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说出了自己的体会:父亲的坚持不懈、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非常爱儿子、一心只想见到儿子……

师问:把此段变成一首诗,你读到了什么?(出示段落变成诗的形式)

师:读诗,这里的数字8、12、24、36说明什么?生:时间长。

师:为何写8、12、24小时,而不是直接写到36小时呢?学生思考后发表看法。

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在教师指导后将这些时间词读得越来越重。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起先有哪些人阻挡他?他们为什么要阻挡?

学生答到:别的孩子的家长、消防队长、警察。师:怎么阻挡?读句子。

师:可是这位父亲却是怎样说?(学生读句子。)师:所以后来没人阻挡他了。

师:此刻的父亲已成了这副模样(读句子)。师:手怎样了?生:皮开肉绽。

师:这36小时中,他还会碰到怎样的情况?学生再说理解。

再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父亲不停地挖?让学生找寻确切的句子。他曾对儿子许下了诺言:无论发生什么,爸爸总会跟你在一起。

再次读刚才的诗。

师:读到这里,我想你肯定有话对这位父亲说,拿出笔写一写。

学生练笔并交流。教师出示一首小诗,让学生感受父爱。

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

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

这个人就是父亲,

这种爱就是父爱。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把握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在多次朗读中让学生亲历文本,促进学生全体参与、积极参与,而且通过朗读设计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引领学生深层参与,学生这样的参与非常有效。又在学生经历了心灵的重大感触之后写下自己的感受,不失为一次合适的练笔。

三、联系课文内容想象练笔

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中提到:要学生将联想和想象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应该说六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有了一些生活的素材,对于他们习作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就是要平时加强练笔。在教学完第二单元课文《彩色的翅膀》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续写,运用第一单元所学到的联想与想象的方法进行表达,当然在动笔之前进行了一些问题的设计,使他们有一个思考想象的方向:去年小高带去的昆虫是否能在岛上安居乐业?那些昆虫给战士们的生活增添色彩了吗?战士们的生活有没有因为这些小昆虫的到来而发生了改变?……

应该说此类的设计教学让我嘗到了甜头,学生的想象非常合理,也写出了令人夸赞的好作文。

以上抓住教材的内容加强练笔,通过问题引导的设计,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必会让学生有话可写,不会对习作产生惧怕心理。

四、紧扣课文中心延伸练笔

上过《凡卡》这篇课文的老师都知道,小说向我们讲述了进城当学徒的凡卡的悲惨遭遇,通过信的内容看到凡卡遭受的种种虐待,正因为受到了这些非人的待遇,所以凡卡写信乞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而凡卡的爷爷呢,他虽是一个守夜人,但他没有能力养活孙儿,所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九岁的凡卡送到城里当学徒。课文通过凡卡当学徒的遭遇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小说的结尾,凡卡将信寄出以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梦见爷爷正读着他的信。可以说这个结尾非常含蓄,不深入思考,学生很难体会这似喜实悲的结局。好在通过课文内容的挖掘理解,又加上以前所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的理解,好多学生都能理解:这仅仅是凡卡美好的梦想而已,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提问学生:你认为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假如爷爷收到了信,能使凡卡过上好日子吗?学生各抒己见,更多的观点就是爷爷是不可能收到凡卡的信的,从前面凡卡写信封的内容中知道或从那个醉醺醺的邮差那里理解。应该说,这样的理解也很到位,那么假使爷爷收到信呢?最终使学生明白:纵然爷爷能收到他的信,也不能改变凡卡的悲惨命运。到此课文的教学已近尾声,我安排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一次想象性的作文《凡卡的信寄出以后》。

结果,学生的想象都还比较合理到位,都能围绕“凡卡最终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这一中心来写。看了学生的作文之后,使我再一次体会到结合课文安排作文练笔的必要性,不要怕学生写不好,只要教师随时加以引导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面对偶发题材即兴练笔

每学年开学时,作为班主任对学生换座位一事肯定也是伤脑筋的,要考虑学生的高矮,要考虑男女生搭配,要考虑学生视力的状况,也要考虑学生成绩的情况,应该说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为此安排一次《换座位》的练笔也是不错的。

一次,我发现学生座位边有一颗折好的幸运星,但是没有学生主动捡起,询问之后又没有学生承认。本来只是想说明不要随意丢弃,讲到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于是我开始讲解:幸运星给我们带来幸运了吗?老师大动干戈是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从你们对这颗幸运星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哪些问题?一颗幸运星引发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动手练笔,起了一个《“陨落”的星星》的题目。这次,学生的练习也非常好,都有自己的想法。

食堂午餐就餐以后,发现泔水桶边有倒出的剩菜剩饭,于是又进行了调查,但是终究没有学生承认,最后我让班长背了“黑锅”,也从这件事中教育学生该怎么做。事后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练笔,特别是班长让他好好写,题为《背“黑锅”》。

另外,在学生动笔之前,给学生一个引子,让他们有个参照,使学生模仿着练笔;将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既鼓励表扬了优秀的学生,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一个范例,再让学生有意识地练笔……这些常态练笔的设计,确实会给学生带来作文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收到较好的作文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的相关习作练笔上的尝试,我觉得这些练笔在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之后,学生的内容都写得相对充实丰满,基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长此以往,如果老师能够抓住一切可以练笔的机会让学生加强练笔,我相信学生对作文的害怕程度会降低。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将习作练笔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徐健.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研究与实践[J].珠江教育论坛,2017(3).

[2]曾月英.读写相融 随文练笔: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有效链接新思路[J].珠江教育论坛,2017(3).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常态化
探析经济常态化下档案管理的方法
高校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常态化载体构建思考
中拉合作进入“常态化”
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