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模式下地理学科《指导意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18-03-06 12:32姜建春
地理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意见新课标

姜建春

摘要:文章基于第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山东省,分析了地理学科《指导意见》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新一旧”过渡时期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建议,以增强新高考下地理教学备考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指导意见;问题;规范教学;创新教学;情境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

2017年秋季,山东省成为我国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按照新高考、新课程、新课标与现行教材(即“三新一旧”)对接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2017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作为2017级(2018级继续使用)学生实施新高考的过渡方案。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基本厘清了新高考下高中地理教学备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希望抛砖引玉,对我省乃至2018年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起到借鉴作用。

一、新高考下地理教学备考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在课程理念、知识结构和评价要求等方面,地理教科书与地理课程标准都是相匹配的。新高考“三新一旧”过渡时期,由于地理学科《指导意见》对原课标进行了调整并嵌入某些新课标要求,使得现行教材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内容缺失等问题突显出来。笔者经过一年来的跟进研究,发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新课标的深度和广度

为了体现新高考、新课程要求,《指导意见》嵌入了某些新课标内容,这些新要求为教师教学造成很大障碍。以地理1“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其主要特点”为例,地理教师最大困惑是不能精准把握该要求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描述所识别的地貌”,必然会涉及地貌的类别,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地貌都要讲述?二是“说明地貌的主要特点”,必然会涉及地貌的成因,而分析成因属于选修I-1的教学要求,那么学习地理1时讲不讲?讲到什么程度?此类内容在地理1和选修I-1中的目标定位又有何差异?

2.教师更新教材内容的水平和实力不足

与原课标相比,《指导意见》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包括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标要求、新的教学视角等,为此使用旧教材必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要求教师及时补充旧教材缺失的内容。像地理1中“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對于这类新要求,老师在吃不透新课标要求又缺乏权威性资料的前提下,是很难完善旧教材内容的;其次,要求教师用全新的理念“翻新”旧教材内容。像选修I-2 区域发展中“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的教师不得要领,尤其对“区域关联”更摸不着头脑,何谈去改造老教材?

3.教材知识结构的人为割裂给教学制造困难

过渡方案所做出的一系列调整,因为缺乏整体设计和系统性优化,导致部分知识碎片化,知识结构遭到割裂。例如,地理1的大气运动部分仅仅保留了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内容,气候的应用部分被调整到选修I-1,而气候知识恰恰是地理2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的必要知识铺垫。如此一来,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就会出现残缺、被肢解、断链等问题。

4. 教师对等级考的内容及程度要求不明确

新高考下,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二是学业水平等级考试,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计入高考总成绩。同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还制定了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作为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了4个层级,其中水平2是合格考应达到的要求,水平4是等级考应达到的要求,水平1和水平3可作为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评价的依据。新课标虽然对合格考、等级考做出明确要求,但是教师对地理核心素养的4个水平层级的学习研究不够,尚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尤其对等级考试如何考、考到什么程度依然十分模糊。

5.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导致不能与时俱进

时下,虽然新版地理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已经颁布,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并没有认真研究其内涵与外延,也忽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仍然按部就班、凭经验教学。例如,地理1内容减量,学习难度也有所降低,而教师依然保持着“快速课堂”,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便得出结论。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没有转变,应试教育下的“快课堂、刷题模式”根深蒂固;再如,在学习选修I-2“区域发展”时,由于手头没有新教材,又缺乏课程开发能力,有的老师依然按照原来地理3“区域地理”的思路进行讲解,显然这与新课改的精神背道而驰。

二、新高考下地理教学备考的应对策略

新高考下,教师不能仅凭以往教学经验教学,需要有新课标意识,需要对新课标和教学内容要求认真解读,通过对比新旧课标、四个版本的教材,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转变快速课堂为慢课堂。具体的教学和备考策略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规范教学

新高考下,原课程标准和新版课程标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唯有《指导意见》才是2017级和2018级两届学生教学备考的依据,这就是“三新一旧”过渡时期“规范教学”的特殊含义。

首先,要求教师按照高中地理《指导意见》设置的课程结构(图1),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

其次,作为必修课程,虽然具有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两种功能,但是高一年级教学,只能将教学内容框定在《指导意见》规定的地理1的7项内容标准(表1)、地理2的8项内容标准[1](表2)之内,教学目标只能定位在合格考试要求上,以保证更多的学生取得合格资质,切忌一步直追高考。

从教学内容安排上,须先讲述地理1,该内容预计14~20课时完成。之后,可将地理2人文地理部分内容提到第一学期,必修课程教学任务提前完成后,剩余的课时用作合格考试复习备考。当然,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地理2的内容可以向等级考试目标适当延伸,适度兼顾等级考试的目标要求。

2.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针对的是地理《指导意见》中嵌入的那些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通过原地理课标与地理《指导意见》比较研究,找出哪些属于教学理念的变化,哪些属于关键词的变化,哪些属于教学内容的新要求等,分别制定出针对性的措施,并贯穿在日常教学备考之中。

下面以选修I-2“区域发展”为例,对创新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简要说明。

(1)教学理念创新。如《指导意见》“内容标准2”和“教学内容建议”均提到要“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其中,地理环境的关联性是新课标提出的,它是指地球表面的各个区域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等形式的联系,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等内容和流动的方向、强度等[1],教师要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性”的理念统领整个选修I-2的教学,来确定区域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向。

(2)关键词创新。如《指导意见》为“......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而原课标中表述为“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我们把类似“异同”“差异”这种关键词的变化称之为“关键词创新”。对于原课标与指导意见这类细微的变化,教师也不能忽略,否则教学备考就会偏离方向。

(3)内容创新。如《指导意见》中“内容标准3: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这一内容在老教材中已经有所涉及,本次指导意见将其列为一个专题,旨在凸显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和国家倡导的新理念、新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这种变化称其为“内容创新”。

同时,选修I-3“环境保护”所涉及的创新教学内容会更多一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产生的诸多新环境问题,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追求,老教材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更落伍于高考命题专家的考查方向,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学视角和教学内容的整体创新将使一线老师面临极度挑战。此外,创新教学还包括传统观念和教学评价的创新,过去环境保护试题只是一道选作综合题,分值10分,多数教师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在分值可能占20分、30分,而且是多种题型,还要借助新情境和新材料命题,如此一来,如果教学备考依然保持传统模式,吃亏的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自身。

3.情境教學

新课程倡导要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提高基于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好比“开车”。最初学车、考驾照时的路况一般是程序化、模式化的,只要熟悉练习便能轻而易举地完成,而当拿上驾照实际上路时,会遇到各种复杂的路况,比如弯道、陡坡,雨雪大雾的天气等等,司机该如何从容驾驶?这需要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应对,这就是真实情境的“不良结构”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情境”进行教学呢?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理解情境;二是蕴含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三是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四是与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联系,便于学生找到基本的依据和资源[2] 。

例如,在学习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的发展关系时,教师可结合乡土资源创设情境,并设计一组问题:“山东的高铁如何规划布局?分析其影响的区位因素。德州作为京沪高铁交通枢纽城市,如何影响其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请通过社会调查,为德州高铁新区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由于情境真实,贴近生活,问题链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而且是结合复杂现实情境紧紧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如在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以时空尺度动态综合分析区域交通、聚落、商业等要素的关系,利于培养综合思维;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树立人地协调观。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改革初期必然要经历“阵痛”,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更新专业知识、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实现顺利平稳过渡,不辜负地理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意见新课标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评“小创”,送好礼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评“小创”,送好礼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图解《意见》明晰要求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