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龙 许铭
摘 要: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效课堂在备受推崇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质疑。文章采用课例研究方式,通过对十年间四节“洋流”课例的剖析,梳理了高效课堂在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教学方法选择与匹配、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教育价值与理念等方面的演变特点,提出了全人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发展性教育四大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效课堂;演变;对策;中学地理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和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要特征,过分强调教学的统一性,明显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低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效课堂应运而生。高效课堂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席卷中国,已经历了十余年的时间。笔者剖析了十年间经历的四节“洋流”课例,通过“窥斑见豹”,来梳理高效课堂十年间的演变特点与趋势,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策略,以供广大同行借鉴、参考。
二、四节“洋流”课例
“洋流”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一节经典课例。这节课需要气压带、风带、天气系统、气候类型与分布等知识作为铺垫。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并且远离学生生活。
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水循环或洋流运动的动画[1]。教学目标:①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②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2]。
从2006—2015年,笔者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聆听了三节洋流课,本人也执教了一次“洋流”公开课。课堂实录详见表1。
三、十年来中学地理高效课堂的演变
围绕教与学两大基本要素,从教学目标设置和达成、教学方法选择和匹配、教学呈现方式、教学评价、高效课堂价值与理念等方面看,中学地理高效课堂十余年间的演变特点比较[4],如表2所示。
(1)在教学目标设置与达成方面。高效课堂从追求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向三维目标“融合”转变,将来进一步会转向“核心素养”目标。袁德润认为三维目标融合的内核在于“过程”,即知识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的实现,应该建立在“过程”的基础之上[5]。高效课堂,课例一中显示长期以来过度追求提高学业成绩这个单一目标。在课例二、课例三、课例四中,给予“过程与方法”目标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说明高效课堂追求的教学目标开始试图超越应试评价的桎梏,致力于改變应试教育现状的高效课堂将可能在核心素养时代得到一定的改造和升华。
(2)在教学方法选择与匹配方面。高效课堂从单一灌输式讲授为主向多种方法立体交叉使用转变,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是趋势。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教学方法多样化,尤其是合作学习、实验探究等方法,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还有利于适应认知风格有差异的各类学生,利于促成教育更加民主和公平。在课例一中,刘老师讲授法一讲到底,甚至连提问都没有。在课例二、课例三、课例四中,教学方法实现了多样化、精准化。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从课例二到课例四,分组的实效逐渐提升。实验教学,在课例二中教师本人做演示实验,在课例三中教师指导学生做模拟演示实验,在课例四中,全班分成六组,每组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学生真正参与的比例逐渐提高,教学活动中心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变。
(3)在教学呈现方式方面。高效课堂从黑板加教材的呈现方式向问题情境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课程资源对于实现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是高效课堂推进的必要载体。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能提升教与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的新理念、新模式的应用,极大改变了高效课堂的教学呈现方式。课例一主要使用的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没有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课例二、课例三除了教科书,还使用了素材性课程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课例四,将未来教室、教科书、课件等优化组合、配置。“互联网+”的恰当使用,整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课程资源,极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融合教学提高了教与学的实效。
(4)在教学评价方面。高效课堂从传统的纸笔测试、结果评价向多元、快捷、及时的综合评价转变。传统的高效课堂主要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主要测试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难以评价。这种只注重分数和成绩的高效课堂,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与十八大以来国家倡导的“立德树人”目标背道而驰。当下的高效课堂,又恰逢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和核心素养时代,因此,高效课堂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课例一中教师将采用的是单纯的纸笔测试;课例二、课例三中采用行为主义动词描述的动手、动口任务式活动来检测教与学的效果;课例四采用与课堂教学内容吻合的情境化、活动化主题式任务,通过问题解决,评价三维目标落实情况。
(5)在高效课堂的价值与理念方面。高效课堂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未来将转向核心素养本位,课程理念由旧向新转变。课例一是“知识本位”的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双基”,典型的“旧课程”观,背后折射的是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法的影子[7]。课例二、课例三代表的高效课堂正逐渐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过渡,追求的是“三维目标”。课例四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课堂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核心素养的要求。课例二、课例三、课例四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其背后的教育教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
四、进一步完善中学地理高效课堂的对策
为了适应高效课堂演变趋势,笔者采用系统整合的观点,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以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和“互联网+”新背景下,完善高效课堂可采用以下应对策略。
(1)全人性策略。所谓全人性策略,指的是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发展,同时要兼顾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即实现三维目标的全面、立体、融合发展。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这与“立德树人”是一脉相承的。全人性策略要求高效课堂要摒弃以知识点和分数为核心的模式,转而加强对教材改革、教学内容的关注,加强对社会生活和人生目标的关注,诸如美育、体育、社会交往能力、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的关注。
(2)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垄断者,扮演权威的强势角色;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扮演的是听从、服从的弱势角色,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的关系。“互联网+”、核心素养时代,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从严格控制学生,学会逐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把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全体学生展示和交流的“大舞台”。
(3)以学习为中心的策略。传统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班级授课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主张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但总体上仍然摆脱不了教师独占课堂的现状。以学习为中心的策略,強调在学与教的关系上,突出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促进学生的学,教服务于学。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要尝试尽量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加强学法指导,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比如利用微课、MOOC开展翻转课堂学习,利用互联网开展各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互动教学,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碎片化、移动化、泛在化的学习方式等。
(4)发展性策略。发展性策略指的是为了师生的发展而教学,根据师生的发展进行教学,在师生的发展中进行教学,根据时代的发展要及时调整、更新教学。当前“00后”的中学生,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更喜欢信息化时代的学习方式,而我们的中学教师,充其量算数字时代的“移民”。“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矛盾,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教社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地理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晨光.大规模海水运动[EB/OL].http://gzdl.jssjys.com/ Html/Article/608/,2015-8-27.
[4]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袁德润.三维目标的“维”与“为”:实践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39-44.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moe/moe_309/ 200412/4672.html,2001-6-8.
[7]潘涌.新中国课堂教学思潮的跨世纪演变[J].课程·教材·教法,2015(8):16-24.
作者单位: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215021);2.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