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革时代中小学校长的本体使命

2018-03-06 17:21李克兴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变革

摘 要变革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话语和事实形态,只有指向文明之境的教育变革才能革除基础教育中的沉疴积弊、匡正教育本真、重振教育信心。中小学校长对教育变革的认识、胸怀与智慧,对变革之学校治理中的本体使命理解、选择与行动,直接关乎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中小学校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变革的常态化及其动力价值,建构“适应与引领”的格局与智慧,并深刻认识到研究教育理念、领导课程与教学、优化教师教育、转向学校治理与建设学校文化是其成就自我教育抱负以及成就他者之教育托付的本体使命。

关键词 中小学校长 教育变革 适应与超越 本体使命 本立而道生

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既关乎生命的价值舒展与意义赋魅,又关乎国运与民族未来。作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领航者,中小学校长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选择与守望决定着当下教育价值的实现与未来教育事业的成败。因此,如何认识教育变革,树立何种变革胸怀,担承何种本体使命,这些都是中小学校长必须深度思考与首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一、教育变革:教育的“事实形态”与“突围”的原初动力

教育变革不仅是社会变迁的产物,也是其走向公序良俗文明之境的前提条件。“教育变革,一方面要依据社会文化的推动实现自身的转变,另一方面,又不能等到社会文化转型成功之后,再考虑自身的变革:教育同样承担着社会文化传承、文化改造和文化创新的多重使命。”[1]因此,教育不断自我审视与自我校正,通过内在世界的资源重组与结构调整和外在世界的文化检视与理念启蒙,不仅有利于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也有利于为现代社会向文明之境变迁提供价值上的有效论证、文化上的赓续传承以及精神生产力的积极储备。杜威曾言:“一个社会愈进步,它就认识到它的责任不是要把它现有的全部成就都传递下去,保存起来,只是要把有利于未来更好的社会的那部分加以传递和保存。学校就是社会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设置的主要机构。”[2]所以,教育被现代性社会裹挟,教育变革与现代性社会变迁都是其本体意义上的事实形态。

“流动”的人性是教育变革的必然要求。人性不仅具有绝对意义上的恒常性,也具有历史本体性,即人性既守常又流变,既有类生命意义上的固性又有历史文化的时代镌刻性。教育终归是因人而在的,教育须臾不能背离“人是目的”的价值旨归。人性无论在原初意义上属于性善或者性恶,但是“人性可善”应当是基本的价值共识与教育共识。既然人性是“止于至善”的“流动性”存在的,那么因其而在的教育当然也应该围绕人性的流变保持文化上的跟进、契合与引领。教育要面对的是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育只有保持变革的姿态才能自觉担负起对他们人性赋魅与化育的本体使命。

变革是教育自身展现蓬勃生命力并“突出重围”的原初动力。教育是“慢的艺术”和“静悄悄的革命”。教育自身的矛盾性总是要在变革中逐渐暴露并不断获得解决继而又滋生新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循环过程是教育不断校正航向并日臻完善的自然样态。教育不能守成,教育同样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只有赋予自身变革的属性与品质,教育才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突出重围的根本动力。

既然变革是教育的“事实形态”和原初动力,那么,中小学校长应该以何种胸襟与智慧来对待教育变革这一无法规避的教育事态呢?

二、适应与引领:中小学校长面对变革的胸怀与智慧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3],也是教育变革时代的中坚力量。中小学校长须要在教育变革的参与和实践过程中坚定胸怀、积淀智慧。“对于研究者、管理者和具体的实践者而言,变革智慧都形成和增长于教育变革过程之中而不是这个过程之外,能否把握当前教育变革出现的关键性发展问题,取决于我们能否智慧性地认识变革并继续增长变革智慧。”[1]那么,面对教育变革,中小学校长究竟要生成何种胸怀与智慧呢?

首先,要适应教育变革。适应是超越自卑与自负的价值调适、思想调适与行为调适,是以开放的胸怀坦率面对教育变革、认真研究教育变革以及大力实施教育变革,并在教育变革中诊断学校病理,根治病灶,根除积弊。适应教育变革,中小学校长不仅要敢于坦诚自身与治下学校之不足与实存问题,更要有担当的气魄与革陈出新的智慧。适应教育变革,中小学校长要率先研究教育变革、理解教育变革的宗旨、践行教育变革的价值要求,并对治下师生进行教育变革的系统培训(校内与校外培训),引起广大师生的变革热情与参与自觉。但是,适应变革仍不足以实现学校教育的卓越发展,中小学校长还应当有引领教育变革的胸怀与智慧。

其次,要引领教育变革。引领教育变革其实是对中小学校长做“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的价值要求。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领导者,不仅要有适应教育变革的态度与守望,还应该有引领教育变革的智慧与气魄。卡茨和卡恩认为组织的领导者有三个要素:“职务或者职位的性质、人格特征、实际行动的范畴”[4];在教育变革时代,中小学校长的领导素质也应该包括对职务使命与性质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超越性与引领性的人格建构、将先进文明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变革的行动历程相互转化融合等基本特性。要实现对教育变革的引领,中小学校长就必须研究教育变革的发展规律、逻辑纹理、演变态势与前进方向,保持自我教育思想的先进与清醒,并不断付诸于教育实践。勇立教育变革之时代潮头,是中小学校长应有的胸怀、智慧与境界。

总之,适应教育变革又超越和引领教育变革是中小学校长的变革胸怀与智慧。那么,在此胸怀与智慧的激越与关照下,中小学校长应肩负起何种本体意义上的教育与治理使命呢?中小学校长只有明晰自身之本体使命,才能施展其教育抱负。

三、本立而道生:中小学校长的本体使命

身处教育变革之中,中小学校长要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本体使命,才能有所作为、不负寄托,其本体使命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研究教育理念

教育既有一脉相承的根本规律,又有其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教育理念总是會伴随社会时代境遇及其未来发展走向而生发新的内涵,也会随着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对人的综合素养的新的诉求等而不断调适与转换。任何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理念,都会产生对教育发展的内在阻力与价值消解。所以,中小学校长必须研究教育理念,生成与时俱进的文明的教育思想。为此,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竭力做到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5],“我们总是竭力做到使学校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6]。因此,在教育变革常态化的实然态势下,中小学校长的首要使命在于不断审视自我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建构教育哲学的思维范式和教育思想家的情怀与气派。endprint

2领导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最核心的组成要素,中小学校长不仅要研究教育理念做教育思想家,还要研究和领导课程与教学做业务精英。卓越校长的标志性品质在于具有课程与教学领导力。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智慧、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洞见与文化素养等渗透至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理解之中,并以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课程形式为载体,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培训、校本教研等途径,实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课程领导与贯彻。中小学校长要“以专业视野关注课程均衡设置,领导教师共同参与开发校本课程,与师生一起研究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框架”[7]。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引领教师由“知识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意识转向“思维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意识,因为教育不是在培养一个个“知识人”,“社会发展表明‘知识人既不利于个体人生幸福,也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8],教育要培养的是超越单维度“知识主义”的、具有“独立思维逻辑”与“人文道德基础”的完整生命个体。总之,中小学校长应该在课程与教学的专业领导上具有专家的视野、修养与能力,并不断促成学校课程与教学向着文明之境发展。

3.优化教师教育

如果校长是学校的灵魂,那么教师就是学校挺拔的脊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关键资源”[9]。在教育变革时代,教师处于不断卓越化的进程之中,教师教育是“永远在路上”的工程。中小学教师的四年职前教育再也难以支撑其四十年的教育生涯。因此,中小学校长在自我专业发展的同时,还要创造各种条件并亲自参与其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校长是首席教师,是教师的教师”[10]。校长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而是善于唤醒并赋予广大教师革新思想与能力的“领头雁”。中小学校长要将建构书香校园,将教师学习常态化、机制化、长效化,不断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校外培训(送出去)和校内培训(请进来),带领教师做教育行动研究,充分发挥教研组、教研室的教育科研与问题解决功能。在不少教师还在“依赖于教科书教学、课堂上演出的是一幕幕事先编排好的‘教案剧”[11]的状况下,在教育变革已经对教师更新理念与行动提出紧迫要求的时代情境下,中小学校长加大学校教师教育的力度与效度已然成为其本体使命之一。

4转向学校治理

学校治理意味着由“计划—管控”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向“愿景—参与”为导向的治理模式转向。对于中小学校长而言,就是要“在对学校状态有深度把握的基础上,对多方利益主体进行沟通和协调,将他们各自分散化的目标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形成学校发展的合力”[12]。为此,中小学校长要建构学校即共同体的思想意识,并为了学校共同体的积极建构而调动治下所有成员的参与热情和智慧凝聚。尽量减少行政命令,建立对话—沟通的民主决策与行为机制。善于“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智领人”。有提出共同愿景的能力,有凝聚共识的策略,有生成共同规范的机智,有收获共享成果的机会。总之,教育变革呼唤学校有效治理的实然转向,校长应该将励精图“治”视为又一本体使命。

5.建设学校文化

学校是人文实体、伦理实体、精神实体,质言之,是文化实体,建设学校文化是回归教育本真、彰显学校对人氤氲化育本质的客观需要。没有文化内嵌,只有知识、制度、灌输、分数、升学等张扬的学校教育,不仅不利于儿童完整生命的化育与造就,而且会导致个体“生”(如何生活)与“命”(为何生活)的撕裂、人际伦理败坏(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滋生蔓延)、对普遍性价值共识的抵制等。中小学校长要建设学校文化,不仅仅是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增添可视的直观感性文化,更是要建设“以文化人”的教育行动、文化认同等常态化学校日常行为,建设以“爱”为核心的学校伦理文化,“相信每一个生命的神奇,每个个体都不是人类的样品或标本,每个人都是独特性的展现和实例”[13]。中小学校长还要自觉建构自己的道德领导力与德育领导力,前者是指“中小学校长在坚持学校道德领导的治理方案中所凝聚起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感召力”[14],后者是指中小学校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策划、领导与推进”[15]。同时,中小学校长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及其伦理道德精华的回归,还要注重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改造”。

“本立而道生”,只有拥有“本体使命”的意识自觉与行动自觉,中小学校长才能在教育变革的洪流之中,勇立潮头,拓新创生,从容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与时代的教育托付。

参考文献

[1] 吴黛舒.在学校教育变革中增长变革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7(1).

[2] 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 于波,宋乃庆.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J].教育研究,2011(6).

[4] 韦恩·K·霍伊,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6] 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 张茂聪,侯洁.中小学校长能力建设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

[8] 鲁洁.培养知识人: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J].教育研究,2004(6).

[9] 叶文梓.论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J].教育研究,2007(4).

[10] 林森.教育家办学导论: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使命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7).

[12] 蒿楠.论教育治理体系下的学校自主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9).

[13] 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4] 崔振成.中小学校长道德领导力的建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4(12).

[15] 崔振成.中小学校长德育领导力的本体维度审视[J].中国德育,2016(7).

[作者:李克兴(1966-),男,河南长垣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新乡市新区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变革
新时期教育信息化战略发展的多维透视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
MOOC时代图书馆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变革
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