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

2018-03-06 17:16乔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11期

摘 要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彻底摆脱传统道德教育的束缚与片面性,实现由规范式向生命化的转向。笔者认为,生命化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擇,因为使人“成人”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应然追求,人的异化是传统道德教育遮蔽生命的必然结果,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走向生命澄明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命化 现代道德教育 必然选择

教育与生命是水乳交融、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一个生命来到世间,就开始接受教育,生命是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原点。然而,长期以来,学校道德教育逐步建立起了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目标、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以道德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还是道德教育实践,人们所注重的是道德的社会性和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而往往忽视乃至无视道德的生命性,当今时代,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并驾齐驱,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彻底摆脱传统道德教育的束缚与片面性,回归生活,基于生命、为了生命、敬畏生命、关怀生命、涵养生命、提升生命、完善生命,实现由规范式向生命化的转向。

一、使人“成人”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应然追求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人,是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是一种道德存在,或者说,道德首先是基于人的生命而存在的。人除了生理需求之外,还要有道德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内心诸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有道德地处理好这些关系,离不开一定的道德规范以及植根内心深处的美德。那么,人如何获得这种“美德”呢?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与美诺曾就“美德是否可以获得”的问题展开过讨论,这就是著名的“美诺悖论”。作为古代理性主义代表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灵魂回忆说”,并将研究目的直接指向了“最高的善”,认为“每种技艺和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而这种“善”,既有具体的善,又有最高的、一般理念的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则认为,“教育非它,乃是心灵的转向”。西方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直至今日,我们的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仍然是指向人的灵魂,指向“明德”和“至善”,而无论是“德”也好,还是“善”也罢,无疑都寓于生命体之中,寓于生命体的现实生活之中。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具有生命立场和生命意识,以生命为起点和基础,对人的生命进行终极关怀,遵循生命的内在原则,承担起涵养人的生命品性、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的重大历史使命,指导每一个生命体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理解生命和珍惜生命,引导受教育者过有道德的幸福生活。

道德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培养和塑造有道德的人。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美,这是唯一能做的”。赫钦斯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类的智慧,由此发扬人性、完善人性而不在训练人力”。一言以蔽之,道德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或者说,使人“成人”是道德教育以人为本的应然追求。

二、生命教育缺失导致的道德失范现象

1.生命意识的淡漠

生命是宝贵的,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逆转,不可重复。我们理应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然而,许多人对生命缺乏敬畏,有的中学生甚至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生。中国卫生协会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在我国15岁至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位居死亡的第一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的青少年学生漠视自身生命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而导致校园欺凌,其背后的原因确实与生命意识淡漠密切相关。

2.生命意义的迷失

“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不是一个纯哲学问题,而是每一个普通的个体生命都不可回避的考题,是人的本源性问题,关涉生命的意义,关涉人生的目标。“人应当怎样活着?”关涉人的生活方式,关涉如何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尼采曾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可见,人是“意义”的存在。追求生命意义,本来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否则就使自己沦为动物式的生存状态。明了自我生命的意义,对于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何等重要,而生命意义不是天赋的,而是自我主动构建的。寻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枉来这个世界辛苦地走一遭。罗曼·罗兰曾说:“没有意义的人生等于提前死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生命意义并非高不可攀,并非遥不可及。“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周国平)简言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度过精彩的每一天,体验不同的人生滋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无法领悟生命意义,或处于与自然、社会、他人疏离的困扰和疑虑之中,或处于自己心灵深处的迷茫与焦虑之中。

3.生活的无意义感

生命寓于生活之中,并通过生活而表现出来。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对生活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境遇也是密切相关的。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人的现实社会境遇。“生活在别处”,生活总在路上。活着,千万别错过生命;活着,就应当活出自己的阳光。我们理应使生活充满希望、充满阳光。然而,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因承受着来自学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而出现了无聊、消沉、空虚、空洞等精神问题,进而引发了生活无意义感,凡事“看破红尘”,生命之舟好像水上浮萍,漂泊到哪里算哪里。有的人面对社会生活的压力,总是焦虑和不安,甚至诅咒或逃离,既缺乏对现实认同,又缺乏超越现实的张力,没有前行的激情、抗争的能力和超越的智慧,更缺失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任何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承担有社会责任与使命,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人生旅途中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消失就是生命意义感的丧失。如果没有责任感与使命感,行走在人生之路上便只有彷徨。endprint

4.精神生命的式微

任何一个人都生息于天地之间而又超越于万物之上,都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人的一生都是一种应然,都要超越有限的自然生命去追求精神生命的無限境界。精神生命是相对于人的自然生命或物质生命而存在的生命形态,人之生命虽以自然生命为前提和基础,但精神生命才是生命意义的本质规定。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有的人过于追求物质享乐,在一片浮躁喧嚣的氛围中迷失了自我,精神生命式微,理想世俗化,人生价值观功利化,只有物质奢求而缺乏精神追求,在冰冷的孤寂或喧闹的物欲中寻求生计,无从领略生活与生命的意义,甚至信仰缺失、道德沦丧、法治意识淡薄,金钱、地位、荣誉的巨大诱惑往往使灵魂走失,从而异化了自己的生命和使命,被虚假、庸俗、扭曲的物欲追求遮蔽了本真的生命意义,成为了“物质巨人、精神侏儒”的畸形人。

这些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失误。传统道德教育往往会忽视和无视生命,缺乏生命教育,从而遮蔽了生命,致使现代人陷入了意义感缺失和价值观困惑的泥淖,异化为只是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奴隶或工具。这也充分说明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生命化转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通过道德教育来强化人的生命意识,提升人的生命意义感、价值感和幸福感,使自身最终达致生命完善和人格完整。

三、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走向生命澄明的必由之路

从一定意义而言,道德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而进行的教育活动。道德教育追求生命澄明,首先就要立足于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当这个世界越来越冷漠,就让我们相互关怀。”只有立足于生命关怀,引导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找到生命尊严,澄明生命意义,张扬生命本性,提升生命质量,完善生命品性,达到生命的超越和升华,才能使人在生活中诗意地栖居。

1.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世界是由丰富多彩的生命体组成的。离开了人的生命,我们的世界也就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无论是“以人为本”,还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现代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都应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更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原点。生命化道德教育是一个广泛的命题,涉及到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三大领域。现代道德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本身,以生命关怀为基本理念,从个体生命的需要出发,尊重生命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体生命的主体作用,引导和促进生命全面而有个性地自由发展。现代道德教育只有培养出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鲜活个体,培养出一个个情感丰富、蕴含着巨大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人,才能真正具有成效。

2.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的责任担当

夸美纽斯曾说:“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现代道德教育具有培养有道德的人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现代道德教育不以生命关怀为己任,势必会丧失“成人”的根本使命,从而导致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生命异化现象。现代道德教育必须“接地气”,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成人”,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非异化的人”,或者说,培养出完整的而非畸形、片面发展的人。

3.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的积极行动

现代道德教育不仅是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学问,而且是引导受教育者提升生命质量的实践活动。现代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并通过现实生活来体现的。这是因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丰富多彩、自然本真的生活才能得以体现,人们的生活可以理解为生命活动的过程。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拥有无数的生命而精彩。生命离不开生活,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意义。一个孩子降生之时并没有特定的意义,但生活的不同阶段会赋予这个生命不同的意义。这其中道德教育的影响与熏陶不可或缺。在现代道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要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从关怀自己的身体开始,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要学会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更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觉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4.生命关怀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

现代道德教育既要引导受教育者思考“为什么而活”,又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会与提升“如何而活”的本领,使生命关怀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面对成长中的受教育对象,我们的道德教育存在一个“迎合”与“引领”的选择。当然,这种“迎合”不是通过“降格”来满足受教育者的低级庸俗的欲望,而是一种“实然”,是要从成长中的生命个体的合理、合法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引领”不是好高骛远,而是一种“应然”,是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未来,过一种以真善美为价值导向的道德生活。传统道德教育往往从功利主义出发,只关注现实、功利的显性目标,即过多关注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规范的遵守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过多关注学生竞争意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缺乏对受教育者生命终极的、深层的关注,缺乏面对个体生命的生命关怀。其实,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社会价值,而且具有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辩证统一。这里社会价值是道德教育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价值是道德教育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在这两大价值体系中,彰显生命关怀的个体价值应是道德教育价值体系的核心,是充分发挥道德教育功能的逻辑起点。

有一首歌叫《生命的意义》,其歌词很有点朴实无华的意义:“爱你的家人,爱你的朋友,用心去爱你的爱人,爱这个世界所有人们,这就是生命的意义。”“爱”是生命化道德教育应传递的永恒主题。当下,我们只有实现由规范式道德教育向生命化道德教育的转向,才能在个体生命内驱力的基础上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以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真正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让整个世界充满爱。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 刘慧.生命道德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岱年.生命与道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5).

[4] 王云峰,冯维.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诠释[J].教学与管理,2006(1).

[作者:乔璐(1983-),女,山东泰安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