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让思维向纵深生长

2018-03-06 19:56吴怀美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对比阅读思维

吴怀美

摘 要:

对比阅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类文对比,一种是文内对比。作为教者,要善于发现文本与文本的不同,文本本身的不同,善于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诺贝尔》一课的典型价值就在于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件来写人物的方法。因此,就有了对比阅读的三抓,即一度对比抓选材,二度对比抓侧重,三度对比抓刻画。

关键词: 对比阅读 思维 文本价值

对比阅读有两种方式,一是类文对比,即相似的、同类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另一种是文内对比,即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段落、技巧进行对比。前一种对比阅读已在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中多有运用,而后一种对比阅读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实际上,运用文内对比法更能做到“文本细读”,更能揣摩到文本形式的秘密和表达的匠心。笔者在教学《诺贝尔》这篇课文时,运用文内对比阅读的方法,把重点放在课文选材特点、人物写法上,带领学生进行三度对比阅读,推助学生思维向纵深生长。

一度对比阅读,发现选材特點

[片段一]上课伊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历程。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诺贝尔一生有过许多的发明,课文为什么单单选择他发明炸药这个事件来写呢?

生:因为诺贝尔最突出的发明就是炸药。

师:对,从选材上来讲,这就叫选择典型事件。

师:作者在写发明炸药的历程时是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呢?

此一问重在帮学生理清顺序,为学习下文做了铺垫。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写人。诺贝尔这么多发明,课文为什么选择写发明炸药这个事件呢?引起学生思考——诺贝尔是有许多的发明,但最突出发明是炸药。教师此处需要点拨,从选材的角度来讲,这叫选择典型事例。事例越典型越能反应人物性格的特点,为塑造人物服务,所以,选材一定要典型,要有说服力,要有代表性。这就为整篇课文的学习奠定基调。此就是一度对比阅读,发现选材特点,是从整体上比较。

二度对比阅读,发现表达侧重

[片段二]正式拉开学习之时

师:同学们,课文3—9节具体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3个经历,虽然这三次经历都是些发明炸药,但这三个历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三次发明炸药的历程在表达意思的侧重点上、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你仔细读读,圈圈画画,进行批注,看看能发现哪些不同?把你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设计此问题讲学生的思维带到深处,让学生仔细反复对比阅读,这三个历程有什么不同,慢慢引导学生发现谋篇布局特点、发现表达意思侧重点不同,从而获取作者写作的密码。

其一,引导学生发现谋篇布局的特点。

师:第一次发明液体炸药(4、5节),直接写发明炸药,其实只有2、3句话,那其它写的是———

生:写诺贝尔从小迷恋发明炸药。

生:写诺贝尔从小立志发明炸药。

生:前两个发明炸药历程,作者是概括描写,而第三个历程是写得具体生动。

师:这一次写发明炸药写得简略,第二次发明固体炸药(6、7节),第三次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8、9节)写得比较——详细。为什么呢?

作者在写这三次发明炸药,第一次写得简练,第二次第三次写得详细,这就是作者这样写的安排,这就是有详有略,不平均用力;或者叫做具体描写与概括描写相结合。这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而这些,是需要老师点拨的。

其二,发现表达意思侧重点不同。

师:第一次写发明液体炸药,有没有写发明过程?

生:没有。

师:第一次写发明,直接写结果,语言很平实。难道发明第一种炸药一帆风顺?

生:不是。

师:从哪里读出来?

生:“这种炸药威力十分强大,很快风行全世界。”

师:那为什么没有写(过程)呢?

……

师:第二次写发明固体炸药这个过程中,其实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的,这个中心是什么呢(侧重想表现诺贝尔什么精神?)

生:毫不气馁

师:从哪里看出毫不气馁呢?

……

就这样,二度对比,感受表达侧重。由一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在不断深入阅读、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课文为了表现诺贝尔这个人物的这种精神,在谋篇布局上、在表达侧重点上都藏着秘密,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发现。

三度对比阅读,感受人物刻画

[片段三]

师:第三次写发明与前两次描写都不同,怎么不同?到底抓住什么写,请同学们句句入目、字字入心地读,哪里描写打动了你,感动了你,再次批注,并写上自己的感悟。

学生再度对比阅读后:

生:(读)“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我从“亲自点燃”和“双眼紧盯”“仍然盯着”“怦怦直跳”看出作者抓住诺贝尔的表情和动作来写的。

生:我从三个“!”感到当时实验非常兴奋和紧张。

生:“近了!近了!”连两个“!”表示危险越来越近,还有标点符号“!”的反复也可以表示诺贝尔离实验成功越来越近,他的心也越来越激动。

师:他已经有了助手,却亲自点燃,为什么?

……

生:这是正面描写诺贝尔动作、神情。

师:为什么这里用描写,前两次没写?

师:那第三次写发明炸药到底和前两次有何不同呢?

生:第三次写发明炸药反复让我们看到这个画面。endprint

师:这第三次發明最具画面感了,为什么呢?

……

师:(小结)如果说写第一次发明重在写立志,只写2、3句话,第二次添加了实验细节,重在写“毫不气馁”,第三次强调诺贝尔的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正因为这样,人物形象在我们的心目当中立起来了,变得更加地鲜明、生动,一开始在字里行间里读出来,对这个人不会有画面感,不会有清晰的印象和形象,现在,慢慢,慢慢,人物形象更鲜明更生动,整个人就立体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才是作者的用意。以后我们遇到写人的文章时要学习这种方式。

学生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学生的每一次发现言语特点,老师引导着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朗读,在朗读中,来加深言语形式的体验,同时又为以后 “言语内容”的理解做了铺垫。因此在学生交流前两次写发明的片段之后,笔者在此再次设计了对比阅读。这就是三度对比,领会人物刻画的方法。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语文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能力建构,主要是学习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表达,强调学生的言语实践。语文的教学,教师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本身,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让学生想,要让学生在听说中学会听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读写中学会读写;要以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中心,寻找一种言意兼得的境界,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以一个品味语言的“场”,如,“ 诺贝尔一生有过许多的发明,课文为什么单单选择他发明炸药这个事件来写呢?”“比比看,你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一下把学生拉进思考之中,让学生在这种主动思考、主动的学习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汲取语言的智慧。

语文教学,不是教人学会相信,而是教人学会思考(薛法根)。语文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表达的学科,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掌握人类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是语文学科最核心、最独特的教育功能。教学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比比读读,有什么不同呢”,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到语言文字的品味中,让学生不停地、一步步地思考——“为什么呢”,从而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发现语言的秘密。当我们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空间后,收获到的是学生思维的极大活跃,以及关于“言意”认知水平的全新提升。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智仁勇.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潘新和.语文 表现与存在[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比阅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小学语文“对比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材的使用分析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