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梅,李宁秀
1.四川大学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成都 610041);2.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医疗救护中心(成都 610041)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首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场急救、途中监护和安全快速转运。院前急救是否及时妥善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和预后[1]。随着经济水平提高,选择乘机出行的旅客越来越多,导致机场出现突发疾病的几率增加,因此,对机场院前急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对机场院前急救患者特点的调查分析,有利于合理安排院前急救资源,并对急救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双流机场所有院前出诊病例共1 523例。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2],根据系统所记录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初步诊断等信息,将疾病分为外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肿瘤疾病等16个病种。
通过平均数、构成比、统计表和统计图等方式对院前急救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种、发病季节、发病原因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分析院前急救患者发病相关因素与其流行病学特点之间的关系。
双流机场所有院前出诊病例共计1 523例,其中,男776名,女747名,男女比例1.04∶1;年龄1~85(44.56±16.68)岁,年龄分段按最新中国年龄分段:0~17岁儿童,18~40岁为青年,41~65岁为中年,>65岁为老年。其中,18~40岁患者占51.67%(表1)。
排名前5的疾病为外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外伤244例(占16.02%),神经系统疾病196例(占12.87%),消化系统180例(占11.82%),呼吸系统147例(占9.65%),心血管系统135例(占8.86%)(表2)。
表2 1 523例院前急救疾病谱
儿童以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青年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外伤为主,中老年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表3)。
表3 不同年龄段前5位病种分布(n)
2.4.1 外伤患者特点 244例外伤患者中,车祸伤转运占到33.64%,其中,89.45%的车祸转运病人来自西藏,且75.32%为到西藏旅行的游客;现场意外伤害占 5.36%,其中,儿童和老人占73.25%。
2.4.2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以脑血管意外居首位,脑血管意外中有64.67%病患为场外发作超过24 h我场负责转送,35.33%为我场首发,需要院前急救人员进行急救处理 。
2.4.3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特点 91.02%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为外来游客食用四川辛辣饮食后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此类病人一般未携带旅行常备消化系统疾病药品,出现症状时只能拨打急救电话求助。
2.4.4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点 呼吸系统疾病主要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危重病患包括呼吸衰竭、重症肺炎和重症哮喘等。
2.4.5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特点 循环系统疾病仍以常见的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炎为主,病患95.25%为起飞前和乘机中发病,其中56.52%为首次发作,原因与旅途劳累、乘机恐惧密切相关。
2.5.1 机场内意外伤害 机场为大型公共场合,功能特殊,旅客大都形色匆匆,在特殊区域例如自动扶梯、卫生间、饮水处、廊桥等地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在244例外伤患者中现场意外伤害比例占5.36%,包括摔伤、扭伤、烫伤等,其中儿童和老人占此类意外伤害患者人数的73.25%。
2.5.2 航空性耳鸣 航空性耳鸣为机场院外急救中常见的与乘机密切相关的特殊病种,此病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
2.5.3 高原病 高原病在双流机场多发主要是因为双流机场与西藏、青海、昆明、乌鲁木齐四大高原地区通航,部分旅客从平原进入到高原,由于个人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轻者如头晕、胸闷、气紧,一般通过当地吸氧等处理能缓解;重症则出现肺水肿、脑水肿等症状,需要返回至平原治疗,效果才能最佳,因此双流机场成为高原病转送的重要枢纽站。
2.6.1 不同病种月份分布 出诊高峰期在6、7、8月,平均出诊169次/月。外伤以6~9月最多;神经系统疾病以2、6月较多;消化系统疾病以7月居多;呼吸系统疾病以7、12月居多;心血管疾病以8、11月较多。排名前5位的疾病,除该疾病特定的发病季节较多以外,在暑运(每年7~8月)和春运(每年12月到次年1月)期间,出诊量也偏高,这在外伤病人中表现尤为明显(图1)。
图1 接诊量排名前5位病种的时间分布图注:A:出诊接诊外伤类、神经类和消化类病种的时间分布;B:出诊接诊呼吸类和心血管类病种的时间分布
2.6.2 急救时间段分布 出诊时间主要分布在6∶00~8∶00、12∶00~14∶00和16∶00~18∶00。每次出诊医疗救护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为(6.01±1.26)min(图2)。
图2 接诊患者人数与急救人员出诊时间的关系
死亡12人,其中,6例为心脏性死,4例为脑血管意外,2例为肿瘤晚期病人。所有死亡病例均符合死亡诊断。死亡病例中,有4例进行了电除颤。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中西部最繁忙的国际机场,是中国内陆地区的航空枢纽和最重要的客货集散地[3]。随着旅客吞吐量的不断攀升,各种突发疾病事件也不断增加。双流机场医疗救护中心作为机场应急救援保障部门,同时也担负机场范围危重病人现场急救处置责任。本资料描述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机场急救中心院前出诊患者的患病现况,发现机场作为特殊公共场合,院前急救有其特殊性。
患者男女性别相当,比例1.0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中年,年龄在18~60岁,这与地方医院院前急救年龄以中老年为主有所区别,符合机场乘机旅客主要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
疾病谱主要以外伤为主,占第1位,与各地报道院前急救的疾病排名基本相似。外伤主要为车祸伤转运,而绝大部分为西藏旅行的游客。这与双流机场和西藏自治区通航密切相关。每年6~9月是西藏旅游旺季,旅行方式多为驾车出行,由于高原缺氧,初次进藏的驾乘人员可能因高原反应头部缺氧,使行车驾驶和判断反应能力下降,导致事故发生[4]。故西藏旅游旺季也为该地区事故多发季,多为车祸伤。为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患者大多选择乘机回内地进一步诊治。而大部分活动受限的病人都是担架运行,到达机场大多需要机场急救人员护送至上一级医院,故外伤转运比例较大。鉴于外伤病人较多,机场急救人员应做相关方面专业培训,如脊柱颈椎受伤病人的固定与搬运、脑外伤患者的动态监护、多发伤患者的院前处置等。规定相关人员分工和制定工作流程,如合理协调地服人员和担架队对受伤旅客进行一站式服务,快速有效地对伤员进行救治。
另外,机场为大型特殊公共场所,旅客乘机往往形色匆匆,发生意外伤害的几率较大,老年人在自动扶梯处易发生意外跌倒,且儿童在候机过程中由于家长监管不力容易造成意外伤害。故机场等公共场所应增设防滑防撞设施,自动扶梯处建议有专人监管,应设置建议老人儿童避免单独乘坐自动扶梯的警示标语或有专人劝导。对意外伤害事故制定防治预案,提高驻场工作人员在特殊场合、极端天气和对特殊人群意外伤害的风险意识。加强对旅客的风险告知,做好各种防范,对已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严格按相关预案执行。急救人员需要对现场意外伤害的处理进行培训,比如快速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烧伤、多发伤的院前处理等。
疾病谱中消化道疾病超过心血管疾病这种反常情况,主要由于四川饮食辛辣使很多旅客不习惯,返程都有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而旅客由于乘机时间紧迫或航空公司出于服务优先的原则,经常通过拨打急救电话,让急救人员前去处置非急救病人,浪费急救资源。建议旅客可常备腹泻类药品,避免急救出诊送药的尴尬,使120急救更好调配急救资源。
由于航空器的特殊性以及双流机场地理和经济位置的枢纽功能,虽然有些病种在疾病谱中排名不高,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这些疾病的调查分析对机场应急保障工作有指导意义。
航空性耳炎是发生在飞机下降过程中出现的中耳气压损伤,表现为耳内不适、双耳闷胀、耳鸣眩晕等。此病重在预防,首先应建议出生不满14 d的新生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者、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有鼻腔水肿孕妇和过去在乘机过程中发生过类似症状的特殊人群避免乘机。对具有以上情况又不能避免乘机的,建议乘机前到耳鼻喉科咨询和治疗。而在飞机下降过程中,教旅客作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对此法无效时,急救医生可教其捏鼻鼓气,或“鼻通”、“麻黄素滴鼻液”滴鼻,若怀疑鼓膜已穿孔者,则需送至耳鼻喉专科治疗。因此,机场方可做相关方面的旅行宣讲,如在登机口处放置旅行医疗指南,对上述知识进行科普宣传。在医务室配置“鼻通”、“麻黄素滴鼻液”等药物,以备普通方法不能缓解时运用。
平原机场也应该将高原病作为旅行宣讲的首要。可在机场旅行医疗指南里建议旅客提前两周口服红景天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耐缺氧能力差的患者建议避免进入高原;告知进入高原避免受凉,避免剧烈运动,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时,应及时终止高原活动,必要时返回平原。机场医疗救护单位可配置防治高原病常规药物,比如红景天和50%的葡萄糖溶液。制定对高原病肺水肿、脑水肿等的处置流程。
疾病发病季节一方面与地区常见病高发季节一致,一方面也与机场吞吐量有关。机场暑运和春运期间是出诊率高发时间段,神经系统疾病以2、6月较多;消化系统疾病以7月居多;呼吸系统疾病以7、12月居多;心血管疾病以8、11月较多。出诊时间段在6∶00~8∶00、12∶00~14∶00和16∶00~18∶00。这就要求合理整合医疗资源,在暑运、春运机场航运繁忙的时候及航班密集时间段,做好相关医疗保障应急准备,比如增设在岗人员、增加巡诊、及时补充准备急救物资和加强急救设备检查更新,使急救设备保证正常运转状态。
出诊时间为(6.01±1.26)min,出诊迅速,低于成都主城区45家急救网络医院出诊时间(4.56~30.52 min)[5],原因在于机场医疗急救点设置分布均匀合理,完全按国标600 m设置。多种急救信息传递通路,工作人员遇到突发医疗状况都能第一时间熟练拨打机场急救电话,或机场医救对讲机信息共享平台直接呼救,或机组人员通过空中塔台联系指挥中心,经指挥中心调配急救人员。而旅客则可通过拨打成都市120总台电话或机场对外宣传的机场急救电话均可快速传递求助信息。另平时通过对相关驻场单位员工培训,报告事发地均采用国际通用航空数字口令(如报123登机口而不报某商场对面),机场急救总台根据所报位置准确定位,合理调配就近急救点出诊,故出诊医生接令迅速,并能较快的准确到达现场,力争在黄金救援时间(4~6 min)内给予患者急救处置,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和减少并发症。
死亡病例仍以心脑血管意外为主,为更好的在黄金救援时间内(4~6 min)给予患者及时救助[6],机场方需加强急救专业人员对危重病人及时有效处置的业务能力培训,并在机场安置AED,对机场其他驻场工作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及AED使用的相关培训;同时,对外应向全社会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和普及[7],加强公众对早期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倡导更多公共场合配备AED,对警察、消防、教师等更多职业人员应鼓励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及AED使用。
[1]李家琦, 陈凤英. 我国院前急救现状及其发展前景[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8): 87-88.
[2]王宇. 成都双流机场儿童院前急救325例临床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3): 263-265.
[3]钟玮, 黄筱宇, 黄伟, 等.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航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J]. 口岸卫生控制, 2015, 20(6): 20-23,27.
[4]邱友竹, 余洁, 王连友, 等. 急进高原环境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5, 40(5): 415-419.
[5]蒲玉辉, 于成. 成都市院前急救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J]. 现代临床医学, 2016, 42(5): 380-382,385.
[6]柳松, 王东华. 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5): 519-521.
[7]张在其, 陈文标, 陈玮莹, 等. 广州市97 823例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2):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