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金妮,卢卓元
(西安欧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题目中的所谓“厌读”,并不是说我们的学生什么都不愿读,有不少大学生就喜欢读微博、微信、网络小说。所谓“怕写”,是说有部分大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并且在写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所谓“厌读怕写”,在这里指的是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敬而远之,对应该如何学习写作无足轻重。笔者认为,研究分析民办高校部分学生“厌读怕写”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对于民办高校改进人文教学工作,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真实地反映民办高校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状况,笔者于2018年3月对自己所带《结构化写作》课程的四个班级264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下发调查问卷共计264份,收回问卷258份,有效的问卷回收率为98%。问卷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学生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态度;学生对于写作(包括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文学写作)训练的态度;相关原因分析;改进阅读和写作状况的合理化建议。下面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简要分析。
(1)学生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态度。对于回收的258份有效答卷,表明“喜欢,而且经常读”的问卷有21份,约占总数的8%;表明“不喜欢读”的问卷有70份,约占总数的27%;大多数学生选择了“喜欢,但很少读”的问卷有155人,约占总数的60%。通过这个这个结果,显示了27%的学生对于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态度是“厌读”。我们固然不能把喜欢读而又很少读的这部分学生归入“厌读”的范围之内,但是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思想行为,在本质上和“厌读”没有太大区别。
(2)学生对于写作训练的态度。在258名被调查的学生中,有147人表示“进入大学阶段以后就从来没写过文章”,所占的比例高达57%;有83人回答“喜欢文学写作”,约占总数的32%,其中有42人表示“虽然喜欢,但是很少有时间去写”,约占总数的16.4%,有40人表示 “经常写,偶尔还会向报社投稿或在网络上发表”,约占总数的15.6%;另外,有25人表示愿意进行应用写作方面的训练,声称无所谓喜欢不喜欢,只要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用得上就行,这部分学生约占总数的11%。值得注意的是,8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接受应用写作训练,认为只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写应用文的能力容易养成,大不了在动手之前看一看相关的格式与要求,根本没有必要把它当作一门课程来学。
(1)从教师角度来说。尽管教师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进课堂,也真切的希望能够在课堂上落实,但部分学生的心思都在手机上,找空子玩游戏。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养成,但部分学生依然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也是教师正在深思也有待给予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有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根据笔者的调查,学生“厌学”是“厌读怕写”的根源所在。这些“厌学”的学生不仅母语没有学好,其他课程也同样学得不怎么样好。甚至有些学生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诸如将不懂课前预习、课堂不认真听讲,课后也不会学习等现象早已当作理所当然。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抱怨:某某学生常常在课堂上玩手机,好几门功课挂科,却一点也不着急;某某学生上课睡觉,不听讲,作业也不按时上交;某某学生上课不带笔、不带笔记本,只带着手机就来上课了……这些学生的种种表现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厌学。其次,还有部分学生将精力及时间都花在了刷抖音、玩游戏上,无暇阅读并进行写作,对学习没有太多的激情与兴趣。
面对部分学生“厌读怕写”的现实情况,笔者认为要改进课堂教学,尤其要么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将主要从改进《结构化写作》教学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思考。
(1)方法求新。就是说写作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设法在内容上求新,方法上求新,或在手段上求新,诸如实施翻转课堂,引进微课等。
(2)创设情境。就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将他们的心理特点置于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给予适当的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内心的写作夙愿。
(3)以终为始。就是抓住某个关键的问题创设点,设计少而精的问题,借此引导学生自我提问,将其思维由学习结果的认定导向对学习内容的追根溯源。
(4)明确任务。就是通过课前任务清单的设置来调动学生对于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
《结构化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思维导图”“金字塔原理”等理论为依托,偏重于理性写作逻辑,建议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三个结合”。所谓“三个结合”,一是指写作课与文学类选修课相结合,二是指阅读与写作训练相结合,三是指口语训练与写作训练相结合[1]。所以,在此建议民办高校适当开设文学类选修课程,如“古今并存的美学”“唐宋诗词鉴赏”“元散曲鉴赏”“外国文学鉴赏”等,将其与写作教学相结合,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水平。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大量阅读文本或者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在指导学生阅读资料的同时用心安排多处写作训练的“创作点”,使学生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不断提高读写能力。
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指导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对于构建动态课堂、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什么是结构化写作?结构化写作是人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序地思考,从而更清晰的思维,进行更有效的写作与表达的方式。所以,只有具备结构化思维能力,才能进行结构化的表达和写作[2]。
(1)加强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写作时能够在观点上突破常规,立意要与众不同。譬如,很多学生在进行命题作文《我的金钱观》时,很容易将论点普遍归结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面对这些千篇一律的习作,教师要告诉学生这其实就是“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没有标新立异之处,随即要求学生重新进新立意写作。
(2)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要想强化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就要借助于思维导图这一工具。思维导图既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又符合结构化思维原则,符合大脑工作原理,借助颜色、图像、数字、文字等手段,使文字可视化,其强烈的逻辑性和不断发散的想象力,是写作之前思维结构化的利器。为了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写作题目进行相关训练,如《我爱……》,可以是某一个兴趣、某一个人、甚至某一个国家。
(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训练。在写作教学中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训练,除了上述的思维导图工具外,还可以借助金字塔结构、树状图、鱼骨图这些逻辑工具。因为金字塔结构、树状图、鱼骨图在形象思维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创新,在逻辑思维方面能够提升学生逻辑的严谨性。为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讲义内容的基础上配合制作 “课程收获PPT或者MTV”。
写作教师应该在总结课程过去开卷考试出现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灵活生动的考试方式,将以往考查识记能力切实转变到实践应用能力上来。不妨针对多数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可以运用网上在线答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前提是必须拟制个性化的命题以杜绝答题千篇一律或者抄袭。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也可通过“课内引进”和“课后推荐”,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所谓“课内引进”,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书籍,既能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又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所谓“课后推荐”,就是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之法及时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3]。
基于课程组成立的写作工作坊,可以将学生读写训练和专业学习“绑”在一起;也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首先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化素质系列选修课程,内容要涉及文、史、哲、艺等方面。其次是可以通过进行诗词大会、朗读者、读书沙龙、公益讲座等方式在校内展开阅读活动。再次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征文竞赛、写作项目沙盘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写作社团活动。
综上所述,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没有海量的阅读,怎能文思泉涌。所以,阅读和写作绝非可有可无、学来无用的一门课。笔者认为,作为写作教学的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应当在课前给学生明确布置阅读任务清单,课堂中针对阅读任务进行检查与讨论,课后将讨论结果以报告形式呈现。最终让学生懂得如何阅读,怎样写作。当学生自发地产生出论文写作或文学创作的冲动,他们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读写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步入一个“喜读乐写”的良性循环岂不是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