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昌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 03000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璀璨的珍珠,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所包蕴的价值范式、道德内涵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价值。从高校思政教育的大方向来说,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本身就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使命。科学地分析、提炼传统文化内涵,系统地研究其教育途径及方法,是高职院校文化精神的回归与发展的新路径,也是高职院校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实践。因此,不管从学生的需求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的责任来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势在必行。
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应试思维影响,在大学只注重考试成绩和兴趣爱好的培养,不注重人文素养提升,对于传统文化学习更是提不起兴趣,缺少自主学习传统典籍的积极性。笔者通过对该院300名学生做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卷调查,发现认为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学生只占27%(如表1所示),可见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缺少足够的重视。不同于当前的网络文化、影视文化,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体系是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完全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人生境界。
表1 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同样是上述问卷调查,对传统文化典籍 “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10%,对传统文化典籍“不太了解”的学生却占到51%(如表2所示),可见当前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有多薄弱。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对中国古代典籍涉猎较少,阅读不深,仅有的古文积淀大多是从初高中语文课本上得来的,这也导致他们阅读古文的功底较差,对古代典籍的理解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这也成为高职院校无法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阻碍因素。因此,经典诵读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诵读如《弟子规》《论语》《孟子》等典籍,提升大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培育“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表2 传统文化的普及度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尚未成体系,各活动之间的衔接有待加强,活动内涵的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在上述问卷调查中,“经常参加”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活动的学生仅占39%,而 “几乎没参加过”的占15%(如表3所示),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知识功底较差,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则是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不成体系,没有深挖内涵,活动的吸引力不够。传统文化教育不能走“传统”路线,要结合理论研究,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要与互联网、思政理论课深度融合,通过契合学生需求、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以此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表3 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古人经常说: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最深刻的本质是人化,对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凝聚了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对人尤其具有教化作用。如至圣先师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又有孟子、荀子、朱熹等继承光大,这一主流学派影响了多少读书人,滋养了多少贤达之士。文化的育人功能可见一斑。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事准则逾数千年而不过时,并在新时代绽放新枝,对当前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对当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具有相当的抵御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改造和完善自我,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成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作为人才和知识的汇集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其题中之义。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大学也从来不是独善其身的“绝缘体”。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大学师生的奔走呼号、勇赴前线还是西方早期大学批判教会、倡导文艺复兴,纵观历史,高校始终与所处的社会同呼吸、共命运。而今,处于和平年代,高校依然要关注、支持社会发展,同时,要勇于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要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国门,散播世界。高职院校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通过多种形式,诸如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国学知识手抄报等在师生中广泛传播传统文化,使得国学经典中的精髓、价值理念不断被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辨别是非能力,完善自身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从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基础。
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和人生哲学,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课堂教学外,更多的是通过相关活动来展开。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也可以使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体系,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视频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传诗词大赛等提升学生们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给父母、老师写一封信”等来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通过组织“学雷锋”志愿者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通过“好人好事曝光台”来培养他们的助人为乐精神。总之,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领会传统文化,塑造人文情怀。
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操作技能尤为注重,但对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不够。为了引导大学生注重传统文化,提升国学素养,必须在评价制度上予以考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以“传统文化素养”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学分体系,将诸如人文素养、道德品质、文明公德、敬老孝亲等内容涵盖进去,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分累计,并明确规定出每学年所要取得的素质教育学分数。学生可以通过背诵古文、写读书心得、参加传统文化知识测评、做好人好事、参加志愿者活动等形式来获取该学分。总之,要以学分这个指挥棒来引导大学生转变理念,重视传统文化,践行文明公德。
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育人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传承文化。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广义上来说,也是承继繁荣我国古代经典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校内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外的国学文化推广、普及相结合,走出一条新颖的道路。高职院校应结合“文化下乡”与“职教扶贫”,协调团委、学生处适时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抽调有深厚国学素养的教师和学生,主动走入班级、社区,讲解、宣传传统文化、中华美德,传播国学理念。“传统文化教育”宣讲团与政治理论类的宣讲团一脉相承,是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
为了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不良思潮,端正他们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国学素养,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高职院校应加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办“国学大讲堂”。 “国学大讲堂”应以《弟子规》《论语》《大学》《孟子》等儒家经典、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化精粹、四大名著等古代文学、二十四史等国史为授课内容,邀请校内教师、校外学者、专家定期开办讲座,安排师生参与学习,每学期应做到全校师生全覆盖。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国学大讲堂”总结表彰会议,评选“国学学习标兵”“优秀学习心得”,并将优秀心得结集成册,面向校内外公开出版发行。通过这样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使广大学子厚植这片沃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当前,“互联网+”模式蔓延到各个领域,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也应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应结合云平台、微信公众号组建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定期推荐中华经典书籍,开展国学知识竞猜、传统文化视频播放、“国学优秀学习心得”推送等,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网络相融合,扩大其受众群体,提升其影响力和宣传效果。通过手机APP,使国学经典诵读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提升大学生的国学素养。成立“网络国学书院”,组织开展多样的线上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线上与线下形成联动,使传统文化教育更接地气,传统文化更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重视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具有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人可喜的是,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当前受到了众多思政工作者、教育学家的高度重视,很多研究者都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可借鉴的具体策略。本文只是从部分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开展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对策,希冀能为其他兄弟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一种思路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