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旷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但这恰恰正是现在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上最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就是在学生刚刚接触语言文字的时候没有对阅读产生兴趣,从而不会思考不会分析,如果我们能在源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带给学生们的不仅仅是考试时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爱上阅读,体会阅读之美,感受生活的美好。
[关键词]学生阅读能力 低年级 家校合作
阅读是指人类从字面符号获取信息的活动,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而阅读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阅读教学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提高自身思维能力,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有的职责。
当下很多小学生到了高年级就会觉得做阅读理解很困难,不知如何下笔,找不到答案。甚至有的学生一看要阅读的文章很长,就连看下去的心情都没有了,这样能做好阅读理解吗?教师发现了问题,就让学生从头学并教方法、单独补课、请家长帮忙等,但这时的学生只是单纯为了一个分数而阅读,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爱阅读,怀着这样的心情去阅读是读不好,读不深的。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自发地走到书中,静下心去阅读,这才是真正的阅读,爱阅读的学生不会对阅读理解感到困难,爱阅读的学生也一定是热爱语文的学生。
我经过不断学习和总结,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主要采取的方法有以下几条:
一、结合教材,创新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及阅读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手中的教材。低年级的语文教材结合了现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插图比较多,文章不长,都带拼音,方便学生自主拼读。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乐趣,形式多样。这样的教材很适合一年级的学生,但是很多学生读过一遍后就不会再去看了,学生总说:上课读过了,老师也教了,回家不用读了。这样的读不能称为读,只能叫作“扫”。如何让简单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吸引学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认为:所有的知识在人的头脑中都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图式理论认为,阅读对象即课文并不具备既定的意义,意义取决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对大脑里相关图式知识的启动。所以教师只要在某一时刻启动学生脑中的图式,就可以吸引学生热爱阅读。因此我仔细研究了教材,针对不同单元的主题不同课文,找到了很多资料辅助我的教学,尤其是视频类的资料,学生们对此十分喜欢而且印象深刻。
例如,在学习《称象》这课的时候,文章很长,有些学生不爱读。于是我找到相关的动画片,先播放一部分,然后暂停。学生们很着急都想知道后面的结果。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我会说:之后的内容就在书中,你自己读一读,找一找。这时候学生们就会带着疑问和兴趣自主地进行阅读,因为刚才看了动画片,在读到“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时有的学生就会会心一笑,还有的学生说还真是这样。在读到没有看到的情节时,学生们尤其认真。在通读完一遍后,我要求学生们找到曹冲称象的自然段,标一标曹冲是分几步完成称象的。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提取能力。因为对文章感兴趣,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找起来也是得心应手。全班朗读分析以后,我又把动画片放完。有的学生甚至能在动画片播放到某个环节时,自主地把课文相应段落或句子背出来。为了能够巩固学生的读书效果,我为学生留的作业就是——回家以后把这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于是回家以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课文进行简单的复述,不熟悉的学生也愿意打开书去再次阅读。
除了看动画片,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课文《失物招领》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环保的纪录片,学习《王二小》《快乐的节日》可以配合相关的歌曲,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课内阅读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很大的提升,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二、“创造”时间,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不算重,但是大部分学生要学很多东西,尤其在学校,各门功课都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读书阅读空间呢?那就是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为学生创造机会去阅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效的时间段,学生们来到教室之后就自己进行晨读。我鼓励学生大声地把书中的内容朗读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每个课间,我不会刻意要求学生用休息时间去阅读,但是如果有这样的学生,我会特别表扬他。其他学生看到同学受到了表扬,也会不自觉地去模仿,虽然不能做到全班同学都能坐在那里去阅读,但是总会有一些学生在课间的时候选择看看自己带来的书,而且还会和其他同学分享。
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阅读,去大声地朗读,但是一定不要强迫学生去读,教条式的只让学生读语文书。这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美好的事情,是人们自觉追求美的一种途径,这种行为应该是自发的,而不能是强迫的。
三、和学生一起研究。运用多种方式共同发现阅读的快乐
市面上的儿童读物层出不穷,各种形式的都有。不是所有的书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而阅读教学必须保持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内涵,重视人格养成和个性发展。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配合,为学生推荐好书,经典书。
我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大家都认同了阅读的重要性。但面临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书籍,该如何选择呢?我会為家长推荐一些书,也把自己选书的标准分享给家长,同时更希望家长能够静静地和学生一起阅读。因为通过我们的学习发现,学生更喜欢共读,而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可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这就需要家人的帮助。有些家长认为学生读的书太简单没意思,也有的家长说书上都带拼音,不认识就让孩子自己拼。其实不是这样的,孩子大多时候不是因为这个字不认识而去问家长,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和鼓励,抑或是他觉得这部分很有趣想找人分享。如果家长一次次地拒绝孩子,那么也会打击孩子的阅读积极性。
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在学校我也向学生介绍经典读物,我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通俗易懂的《伊索寓言》。推荐时,先为学生读一个故事。伊索寓言里的故事都不长,但是都有自己的道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还能总结出道理。接着再读了一个故事的开头,后面发生了什么,学生都很关心,而接下来的故事就要由学生们讲下去。就这样这本《伊索寓言》就会在班里“流动”起来,每个把书拿回家的学生不会只看一个故事。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为大家讲故事,去阅读经典。学生因一个个故事受到启发,从而爱上了一本书,有了兴趣一定还会再找别的书来看,这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效果。
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有结果的,需要从小培养,从点滴做起。在阅读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怎样感受阅读的快乐,在阅读感受中学到知识;使它变成一种乐趣。对于学生的阅读我们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中,要开阔学生眼界,让学生畅游在书的海洋之中。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在日常学习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技能,那么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