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頔頔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流畅性培养,重视学生思维变通性培养,重视学生思维独特性培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数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将创新意识作为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数学创新基础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以及对问题的提出,因而创新核心应表现为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其创新重要范畴则可以归纳总结为学生对问题的猜想,并对其加以验证。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应从小抓起,并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数学教育当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重视学生思维流畅性培养
当人们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些人会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有些人却可以很快地想到解决方法,这体现了人类的思维流畅性差异。思维流畅性指的是人的大脑思维活动较为畅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表达出较多的信息,进而可以迅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思维流畅性的产生并非偶然,它的出现大多依赖于常规训练。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培养,加强其思维流畅性基础训练,进而使学生可以充分把握课本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想象,继而将不同问题的联系建构起来,最终达到灵活多变、触类旁通的学习境界。比如,学生学习“比的意义”一节时,学生很容易将求比值以及化简比之间的概念弄混淆,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对比方法进行教学,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1.概念对比
求比值是指两数相比后所得的值,如12与4的比值是3,其求法为前项除以后项。比值是一个数,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表示,如小数、分数、整数等,若为小数,通常情况下会将其化为分数进行表示,这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计算量的繁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跟学生强调比值为一个数。化简比是指将一个比化成前项与后项均为整数,且前、后两项的公因数为1,它主要由前项、后项以及比号共同组成,化简比只能以分数或是比的形式表示。在教学当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对比,让学生深刻认识和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之间的概念,即比值为一个数,化简比为一个比。
2.方法对比
比值计算的方法是前项除以后项,而化简比采取的方法通常是将比的前后项各除以(或乘以)相同一个数(0除外),直至前项与后项之间互质为止。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待学生充分掌握和理解计算方法后,为学生设计化简比、求比值等相应的对比练习,如化简比:32:18、7.8:3.9、1/2:2/3;求比值:36:18、0.6:0.24、3/8:2/9等。通过采用方法对比进行教学,学生会直观明了地理解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差异,而后教师可以根据该节学习内容向外引申,让学生回想求最简分数、分数值的运算方法,继而使其加深和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知识。
3.结果对比
求比值中“比”的结果是前项除以后项得出的商,而在这其中商是一个数。在表达的时候可以将此数写成整数、分数或者小数,而化简比中“比”的结果是一个比,当我们将化简结果采用比的分数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只有两种写法,即真、假分数形式。若将假分数的比表达形式化为整数或是带分数时,其结果将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即将化简比改为了求比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高度重视结果对比,切勿错将两者的结果混为一谈。
4.读法对比
求比值和化简比之间的读法也不尽相同。比如“7/20”这个分数,在比值当中应该将其读为二十分之七,而化简比应该将其读为七比二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求比值和化简比之间的读法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熟悉掌握这两个相似又不同的概念,最终使其充分把握所学知识。
二、重视学生思维变通性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索,放心大胆地猜测,以此找到独特、创新、合理的解答办法。这样的教学实践,可以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学习到“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课时,学生可看到这样的练习题:某一加工厂需要加工1500个零件,前3天一共加工了总零件数的1/3,若照此速度下去,剩下的零件需要多少天才能加工完成?在解题之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教师抽查学生进行回答。此题有多种解题方法。
生1回答:(1500-1500×(1/3))÷(1500×(1/3)÷3)。
生2回答:1500÷(1500×(1/3)÷3)-3。
很快,学生均回答了这两种比较常见的解题方法,而后,笔者询问学生是否仍存在其他的解题办法。
生3回答:(1-(1/3))÷((1/3)÷3)。
生4回答:1÷((1/3)÷3)-3。
生5回答:1÷((1/3)÷3)x(1-(1/3))。
然后,筆者进一步提问学生:“哪位同学还可以找到更快捷简便的办法?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试试将本问题与倍比问题等联系在一起进行运算……”于是学生想到了更为简单方便的解题方法:
生6回答:3×[(1-(1/3))÷(1/3)]。
生7回答:3÷(1/3)一4。
通过以上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调动了其思考、探索、求知、创新等学习积极性,最后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变通性。
再比如,当学生学习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一节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道可以运用到方程、倍比、分数等知识的练习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假设甲乙两地相距600千米,一辆汽车由甲地开往乙地,前3小时行了30%,若以这样的速度行驶,该汽车还需要多少个小时到达乙地?
①方程解法:设该汽车还需要x小时到达乙地,600×30g÷3×(3+x)=600。
②倍比解法:3×[(1-3070)÷3070]。
③分数解法:3÷30%-3/1÷(3÷30700)一3。
④归一解法:(1-30g)÷(30%÷3)/600÷(600×30%÷3)-3。
通过以上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题训练,可以打破学生的单一思维,使其更好地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大大提高其思维创造性和变通性。
三、重视学生思维独特性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独特想法,还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独特性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在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完成后,教师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一组笔算题,如:238÷46=?197÷38=?。学生在完成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其说说试商的办法,很多学生均会使用刚刚学习的“四舍五入法”进行运算。此时一位学生高举小手,教师让其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答:“若被除数中的前两位只是除数的一半时,就可以在被除数的前第三位上商5。”学生这种不同寻常的独特思维,充分展现了她的非凡想象力。这时教师暂停了原教学计划,而让学生们采用该生的“点子”进行运算,通过引导,学生均积极参与到思考验证当中。通过不断地计算和验证,这个“发现”均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同,最终大家总结出了一个方便的试商方法,即“折半试商请用5”的口诀。在这学习过程中,因为教师充分捕捉了学生的独特想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激起了学生的思维智慧火花,最后也就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并自然而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独特性,最终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基础学科,创新思维的数学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特性的培养,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学会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