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的内驱力,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扬

2018-03-05 05:10方雪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1期

方雪英

[摘要]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髓。笔者在教授《传统文化》教材时,借助“咏诵趣生”“搜集趣广”“实践趣雅”“演练趣浓”“切磋趣溢”等教学策略,让学生从教材中充分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形成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传承中发扬。

[关键词]咏诵趣生 搜集趣广 实践趣雅 演练趣浓 切磋趣溢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其中适合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例如:古诗词、成语故事、楹联,传统蒙学读物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山东地方课程《传统文化》以齐鲁文化为主,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引导学生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传统文化》教材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兴趣培养,教材的呈现形式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学习形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生从教材中能够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乐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文化》文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点燃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成为挖掘学生们潜能的内驱力。

在多年学习《传统文化》教材实践的基础上,笔者积累并总结了学习“咏诵趣生”“搜集趣广”“实践趣雅”“演练趣浓”“切磋趣溢”教学法,为学生们了解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咏诵趣生

所谓“咏诵趣生”,就是引导学生大声吟诵并熟读诗词曲赋中的精美语言,从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积累而形成语感,生发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硕鼠》处理“经典回放”部分,笔者首先让学生们以读为主,划分意顿和音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再指导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有节奏地、声情并茂反复诵读,做到“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然后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要求学生放低声音,放慢速度,轻声诵读,边读边体会《硕鼠》中农民对那些侵吞劳动人民果实、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奴隶主统治者的强烈憎恨,读出诗词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静止的画面与声音、形象融为一体,学生们身临其境,与文本产生了共鸣,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品尝到吟咏诵读带来的甜美滋味。

透过语言文字,学生们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精妙博大,领悟到字里行间产生的意境美。通过诵读含咀,熏陶渐染,《传统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搜集趣广

“搜集趣广”,即在搜集资料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搜集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资料,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名胜佳境”“对联”等。笔者指导学生平日注重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交流。

如在学习《名人长廊——姜尚》后,笔者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关于姜太公的资料,如:“百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等美誉的来历;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与姜尚《六韬》背后的典故……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取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搜集并阅读的书籍不仅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语言文学类,还饱览了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的书目,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许多学生在搜集中改变了对阅读认识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辨别审美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书目上。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由广博而生。

三、实践趣雅

“实践趣雅”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中“八雅”特点,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健康向上,文明、科学的情趣,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生活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

如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它独有的学科特点。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成语故事、楹联,传统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等内容时,经常适时指导学生低声吟唱,对接齐诵,让学生体会它独特的魅力。笔者还经常在课堂上,举行竞背、竞猜、诗词朗诵赛、为诗词配画、诗词情景再现、吟唱、对对子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了“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韵味;感受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断肠人在天涯”的意境,将学生的兴趣向雅学发展。通过这些独具风格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笔者最终达成了雅学雅趣的教学目标。

四、演练趣浓

“演练趣浓”,即在演一演、排一排中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一位学者曾说:读某件事情只能记住它的10%,而去做某件事情,却能记住它的90%。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为了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趣,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如在学习《买椟还珠》一文时,当学生读懂文义,感悟道理之后,笔者提出:“和你的朋友一起来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让学生真正去做,去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在经历传统文化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经典之韵。把搜集到的其他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与创新能力,而且还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成为文化知识的发现者。

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素养。由此,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愈加浓烈。

五、切磋趣溢

“切磋趣溢”,即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改变《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努力构建充满人文精神,充满“交流—合作—探究”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千金求马》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辩理:为什么一开始国君没能得到千里马?大臣能得到千里马是因为他出了高价,还是他的重视与真诚?还有什么办法获得千里马?一个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一声声激烈的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大胆放手,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索,通过切磋探究,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凡事必须要有诚心和毅力;“不管做什么事,只有表里如一,只有不断地去追求,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学生潜移默化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塑造了美好的人生信念。

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传统文化气息,通过一次次的切磋交流呈现了出来,学生们受到感染和熏陶,人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

传承中华文明,延续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的有效教学策略和途径,努力做传统文化的传递者,引领学生共同领略民族智慧,扎实传统文化的根基,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