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语文的百花园

2018-03-05 05:13陆静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陶行知阅读作文

陆静艳

[摘要]语文学习惠及学生一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创新性都很强,语文学习能为他们找寻兴趣所在,发挥创造性,也利于学生的交流,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说语文学习开辟了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广阔空间。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 语文 作文 阅读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单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学习知识、健全人格的主要基地。但是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向班级生活延伸。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便如明灯,给语文教学以理论和实践指导。

一、语文即生活本身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语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在低年级的日常教学中生字教学可谓最枯燥乏味,学生在反复机械的读写背中兴趣顿失。把生活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生活性,运用低年级学生熟识的儿歌、顺口溜来识字和记字。比如,在教授《航天飞机》中的“慧”字,笔者采用了一句顺口溜:横山上面双丰收,用心思考显智慧。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既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爱玩的特性,又分析了字形,达到了识字、记字的效果,语文的生活性也显现无疑。

相较于低年级的课堂,高年级的课堂较为沉静。可武凤霞老师的一堂《石头汤》却充满生活气息,课堂上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在讨论主要人物这个环节,武老师用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从讨论男主角、女主角入手,一下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从而引出了女主角“小女孩”。再数一数小女孩的出场顺序,会场一下子炸开了锅,“一次……四次……”学生们欢呼雀跃,既习得了角色相关知识,又领略了绘本的隐藏趣味。从学生感兴趣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习与生活自然链接。

语文课堂中丰富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有趣的练习,源于生活经验的触发,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理解了文本的意蕴,积累了文本语言,且产生一种源于生活的亲近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小说是社会人物的缩影,散文亦是生活感受的凝结……课文、课堂,皆是一幅幅生活的画卷!

当学生对周围留心观察,对生活加以体验,当切身感受与习得的语言文字契合的那刻,学生便钟情于语文,乃至萌发提笔欲望!生活即教育理论为我们拭去了眼前的雾霾:语文就是用生活味的语言去还原本就发生的事,生活的泉源丰盈而不枯竭,写作的溪水自然而流畅。

二、语文即活动本身

“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笔者让学生把这一设想大胆运用到班级语文活动中,且将这些活动与校级的“学陶”活动有机整合。

学校围绕《走近陶行知·学生读本》开展的“学陶”活动时,班级环境布置就紧紧围绕陶爷爷的作品进行赏析,橱窗、黑板报不断更新内容,分为古诗、名言、小故事三大类。因为阅读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意义,有效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无形中的阅读更利于习惯的养成。不仅于此,每学期笔者都在班内布置读书角,把自己从教以来收藏的书给大家自由阅读。每周二的读书时间,学生们可以默读、聊读,甚至趴着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班级的读书风潮渐渐席卷教室的每个角落。

笔者还利用一个月的班队课时间开展“走进陶行知”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手抄报、讲故事、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活动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生们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名言佳句信手拈来,撰写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思考。学生们的创造性也得到了发挥:学生们为表演巧用废弃物自制道具;戴上框架眼镜的小演员细细讲解的样子不仅形似,更是神似……活动结束了,情感却依然流淌在学生心中,笔者渐渐在学生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捕捉到陶校长的影子。“读书交流活動”更把整个感知过程融入内化过程,让感知与内化同步发展,促进了学生自觉阅读行为的形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唯有行动,才是学习语文的生命力,所学的语文知识才能如溪水潺潺流出,不再是师生间的你追我跑,学生的创作思维在活动中涌动、激荡。这一切都源于紧紧依托于陶行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语文即情感本身

著名教授朱小曼曾说:“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模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当语文与生活相遇,阅读文本本身成为浸润学生心灵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得到双重回归,从而使学生能说、会写又善思,道德、审美乃至精神生活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满足。

(一)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调动好学生的情绪,使其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在探幽发微中体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从而自然产生一种一吐为快的冲动。在教授《观书有感》时,笔者出示了朱熹的另一首《观》:“昨夜江边春水生……”让学生围绕“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对话。此处意在让学生思考“春水大涨使战船像一根羽毛一样轻”这句话以及与读书的联系,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谈到熟能生巧及时机的重要性等。我继续追问,“诗人看到了如此情景和读书又有什么联系呢?”学生的思维又回归文本,学生说到读书乃至为人处世要不断积累,灵活运用,才能游刃有余。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打开,教者只需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自己在讨论中揣摩、探讨、质疑。他们给出的答案也是多维的,创造性揭示了说理诗的魅力,真正实现了文本意义的内化。

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展开情感、体验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得以感染和陶冶的过程。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自主参与、自觉投入。

(二)迁移外化,升华情感

学生在经历了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后,内心往往会产生一种表达的冲动,想把在阅读文本中涌动的内心情感体验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抒发,这也是学生内心积聚情感的一种倾吐与宣泄,即情动而辞发。

在教学《月光启蒙》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描述月光下母亲形象的几段文字,引领学生朗读、感悟和体验,学生在与文本的一次次亲密接触中,感受母亲那浓浓的爱。音乐声起,当学生沉浸在爱河中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我想此刻你们的心里一定涌动着一股暖流,请把你心中的感动写下来!”交流中,学生表达了对自己母亲和天下所有母亲的感激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不仅得以抒发,而且学生相互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交流、补充、印证、丰富。从迁移外化到情感的升华,情感从阅读过程中内化吸收,再到由内而外地倾吐,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这种善于思考、自省的能力也会带进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让他们把想到的说出来,想写的写下来,这便是语文。让每堂课都有欢笑与思考,让阅读、写作成为闲庭信步的美事,让大家一起领略语文这座百花园的美妙。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时,一切变得简单。陶校长的教育理论在新的时代有着同样强大的生命力,小学生正值可塑性最强的年龄,当这两颗“星球”经由教师引入既定的语文学习轨道,在班级这个小宇宙中发生一场震撼心灵的碰撞,思维的火花将散落学生的人生旅途。学习语言文字为此成为一件美好的事,将久久萦绕在学生心头,这也是一场充满艺术味道的教育创造行为!endprint

猜你喜欢
陶行知阅读作文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