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亚萍
[摘要]主题式学习是音乐教学的有效方式。以主题为学习的核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打破时空和学科的界限,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探究、分享,让音乐的审美体验具有开放的广度、发展的深度和合适的温度,从而获得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主题式学习 音乐教学 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音乐学习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学习场所也仅仅在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甚至仅仅是几个特长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缺乏学习的能动性,学科的美育功能不能落地生根。而“主题式”学习以主题为学习的核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打破时空和学科的界限,围绕主题开展学习、探究、分享,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
一、从书本到生活——主题式学习,让审美体验有开放的广度
音乐教学普遍的误区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在真实的音乐课堂中,将学会一首歌曲作为整堂音乐课教学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教师作为美育工作者,目光不能仅仅盯着教材,而应该以教材为出发点,在主题式学习的引领下,去寻找与教材相关联的音乐和知识,开拓音乐学习和审美体验的时空渠道,过一种丰富、饱满、灵动的音乐生活。
课堂可以是主题式学习的主阵地。主题的确立来源于生活,通过某一主题,建构情境,将生活的场景搬到课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模拟、再现和创造,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如在进行《甜甜的江南》主题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江南的四季,学生在音乐中用身姿模仿柔细的柳条,用动作模拟小鸟飞翔来表现江南的春天;模仿插秧、收割的劳动,来表现江南春耕秋收……欣赏一曲民乐合奏《江南好》,唱一唱根据白居易的词改编的歌曲《忆江南》,学唱江苏民歌《杨柳青》。通过作品欣赏、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等音乐活动,学生对江南之甜美就拥有直观的印象和初步体验。
如果课堂是主题式学习的主阵地,那么走出教室、走向校园、走向生活,就是主题式学习更加直接和开放的方式,开放的学习场和体验场也更受学生喜爱。同样以《甜甜的江南》主题为例,用略带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江南的音乐有什么特点?为何给人的感觉是“甜甜”的?你还能找到其他的江南音乐与大家分享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他们发现音乐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如日常生活中、地铁里、街道上、商场琴行里、剧院影院……在形形色色的音乐中,哪些音乐是有着我们江南特点的音乐呢?学生不断学习、甄别、积累,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总结出了江南音乐的大致特点:优美、委婉、细腻,这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关;江南历来是富庶之地,所以歌曲大多反映的是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浪漫情调,所以产生的通感体验是“甜甜的”。
二、从音乐到文化——主题式学习。让审美体验有发展的深度
文化传承,是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之一。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也是传播文化、表达文化的一种方式。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活动都注入了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主张,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在人类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伟大的传世之作,有风格迥异的经典佳曲,有精彩纷呈的风格流派,这些都是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每个音乐教师都应该有传承音乐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音乐教学就是一场师生从音乐到文化的寻根之旅。
主题式学习可以围绕单一学科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进行小组伙伴式学习。小组有选择性地抓住一个较小的切入点开展深入探究,再把研究成果与其他伙伴分析与交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送别》被列入很多版本的音乐教材中。在动人的旋律后面,包含着很多的故事。这时,教师不妨开展“李叔同”艺术成就的主题式学习。从人物入手,从歌曲切入,来获得更多的文化感知和艺术审美。歌曲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爱好文学的同学组成的小组,专门研究歌词的文学意义与时代背景。他们发现,这首词表达了李叔同与上海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社会变幻也让他与友人身遭变故,分离时李叔同百感交集,百般滋味在心头。这个小组还以李叔同的故事为背景,编排了简短的音乐剧进行表演、分享。而研究歌曲旋律的小组研究发现,《送别》的曲作者竟然另有他人,而且是来自于大洋彼岸的美国。约翰·P·奥德威创作了美国“艺人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留日期间,听到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曲,被深深打动,他回国后重新填词,才有了今天的《送别》。这个小组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制作了PPT,为歌曲配上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烘托了寂静冷落的气氛,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音画结合,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作品一种特别的艺术美感。
当然,主题式学习更可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某一主题,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将不同学科的内容、问题和活动融合起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加整体、全面而深刻的知识和体验。这样的主题式学习,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力不能及时可以向语文老师、美术教师、历史教师学习,或者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展主题式教学。
学科的根脉生长在文化的土壤上,主题式学习为“大音乐”“大视野”“大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主题式学习中,审美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
三、从被动到主动——主题式学习,让审美体验有合适的温度
传统课堂上的音乐体验往往关注学习结果多,忽视体验过程的经历,特别是指向音乐本质的经历;忽视学生的审美内需,学生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音乐教学往往陷入程序化、机械化与模式化。很多学生会唱喜欢唱的歌曲,都是他们自己学会的,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死死抓住几首教材上的歌曲不放呢?而主题式学习中,他们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喜好的歌曲,可以更加自由、敏锐地感觉到什么样的音乐能触动他的心,激发他的情感,他们还可以运用自己的节奏,慢慢地走进,轻柔地触碰,自然地获得,从而激活了生命个体对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让音乐体验有了合适的温度。
温度来自于自主选择、小组合作、伙伴同行。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指出:学生在班级学习中,发展来自合作。除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方式以外,适当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题式学习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导者,他们研究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话题,寻找的是自己的兴趣点,因为共同的爱好自然形成了小组。这样的学习任务是量力而行的,过程是有趣的,氛围是轻松愉悦的。
温度来自于被认可后的满足感和自信心。每位学生都是生命的主体,他们来自各个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与熏陶。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特点、特长。很多良好的特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未必能凸显,但在主题式学习中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某些先天嗓音条件差的所谓“五音不全”者,可以发挥文学的特长,担任音乐剧的“小编剧”来获得成功与自信;有一些学生能在活动中自然成为伙伴的“领头人”,能够充分发挥出组织才能;那些內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可能信息技术特别好,能制作美观的PPT……大家在合作中完成知识和审美的共享,变被动为主动,从外在的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力。
温度还来自于师生关系的转变。主题式学习中不再是教师说了算,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参与者,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参与者、指引者。学生的学习可以借助网络、图书馆,可以求助家长、亲戚朋友,他们所获的信息量是庞大的。
总之,音乐的主题式学习关注了学科的价值,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是传统学科教学的有益补充。但主题式学习不是放羊式的天马行空,教师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再次筛选、整合、提炼。这也迫使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做到有的放矢,引领学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音乐审美体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