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庭忠 符煜
[摘 要] 在小学德育中,多层面培育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深处着意,开展基础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达学生的心灵;通过落实“小行动”,分享“小体验”,开展“小活动”等活动,从小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明处着眼,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出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地培育,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头脑、进课堂、见行动。
[关键词] 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思想理念,体现了厚重的民族精神,体现了鲜活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面对独生子女优越性的消极影响,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小学德育工作中,督促小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班主任如何从多个层面有效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
一、从意识形态着手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小学生思想不够成熟,对理想的追求、对道德的价值取向还没有形成心理定式,对他们的思想不能提出过高的标准。小学德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从深处着意,深入学生心灵。
基础道德是做人应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养,包括行为规范、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环境教育等。如开展“诚信与善意谎言”主题辩论赛、“诚信在我身边”主题班会,明确指出什么行为是诚信行、为什么行为是不诚信行为,晒晒班里爱说谎话、抄别人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的行为,表扬诚信学生,正面宣传讲诚信的好人好事,营造诚信的教育环境。
集体主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形成的基础,是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克服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的途径。如开展“班级小岗位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学生为集体、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开展“互帮小伙伴活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奉献精神。
健康心理包括理想、信念、意志力、适应力等。缺失理想和信念是目前学生厌学的思想根源,缺失意志力和适应力是他们发展的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本源。如举行“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把“友善”的内涵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寻找身边的感动”活动,让学生懂得友善待人和关爱他人,培养关怀、互助的精神。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主要通过情感体验,提高小学生爱国主义意识。如组织讨论“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对于学生不同答案,班主任应引导:“其实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虽然大家的年龄小,但也可以为国家出一份力。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从保护环境做起。”
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将其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就能润物无声,最终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
二、在课内课外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校园生活细节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校园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细节,对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积极的教育,就能使他们不断扬长避短,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在“五小行动”系列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引导全班学生落实“光盘小行动”,组织学生从餐桌文明做起,从节约一粒米做起,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
课堂是班主任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和科技、体育、文艺等课外活动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地渗透其中。在日复一日的德育渗透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安排“每日道德体验作业”,如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带动全家节约一粒粮食、当好家里节电小管家等;让学生写下、交流德育体验,总结、分享德育收获。在这些小体验中,不断提升学生对于“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深层次的认识。
班级小型活动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在常规活动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每月更新一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文化墙布置,不断地通过晨会学习《践行价值观 放飞中国梦》,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专题活动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以“中国梦”为主题,以“孩子们的梦想”为切入点,开展“爱国”教育。启发学生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
学生亲身经历那些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件件小事,就能掌握大道理,使他们养成贯穿一生的自觉行动。
三、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教育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面向学生的生活,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德育渠道,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习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但贴近学生的实际,而且更具人文色彩。如开展文明教育活動,把文明礼仪意识化为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好风尚;引导学生不仅要争做道德高尚的人,而且也要做有教养的人,个人独处则超脱自我,能管好自己的心;与人相处则与人为善,能管好自己的口。
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遵守社会公德,感知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不仅丰富了道德知识,提高了道德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如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清明扫墓活动、重阳敬老活动、参观德育实践基地等等,都可展开“富强”“自由”“法制”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班主任应重视家庭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班主任可引导学生在家里自理、自立、自强,要求学生在家中每月为家长洗一次脚、谈一次心、做一顿饭、做一天家务、送一份祝福、写一篇感想等,还可鼓励家长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进行有意义的游赏、参观、访问和社会公益活动。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把口号变成现实,使学生自知、自愿、自觉地将正确的道德要求转变成行为。
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从深处、小处、明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实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头脑、进课堂、见行动,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小学德育中。
参考文献
[1]郗宁.青苹果文库:德育系列·小班会 大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主题读本[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2]践行价值观 放飞中国梦(小学版)[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耿书丽.班主任工作大全(上、下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赵海霞.班集体建设智慧与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张月昆.班主任的教育智慧[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 徐艳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