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真
[摘 要] 语文教学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劳动态度等方面培养最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语文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不断地优化工匠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融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语文教学;有效途径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是一种追求完美、坚持敬业的道德气质,是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追求。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具有这种精神和素养的学生。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还是依赖于语文的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底蕴是呈正相关关系。近年来,特别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逐渐开始重视职业院校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而语文教学无疑是融入工匠精神的最佳途径。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的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学习缺乏兴趣,文化基础差,沉迷网络和游戏;二是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希望一蹴而就,对挣钱快感兴趣;三是贪图享受,没有长远规划,或有远大的理想,但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而放弃。在语文教学方面,也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讲授式的生硬教学方法,缺乏榜样式教育,难以形成带动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提高综合实力,我国正在逐步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具有高端技术、高职业素养的技术性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职业教育作为为我国社会提供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工匠精神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职业前阶段,二是职业中阶段。职业前阶段的工匠精神培养主要是在学校里进行,而职业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则主要是在企业中进行。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在进行工匠精神培养时都会利用语文学科,其主要原因在于语文学科更加能够与文化内涵、精神文明、文化素养相结合。在实际的工匠精神培养中,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工匠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文化底蕴,并加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的融入起步较晚,无论是在课程设计还是在教学设计方面都还缺乏将工匠精神进行有效融入。
二、语文教育渗透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内容
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别,无论是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方向上,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其主要作用是为我国社会输送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对于职业院校的教材内容编制来说,也必须要符合职业院校的这一特点。在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学校应该针对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不断地改善职业院校语文教材内容,从而实现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语文教育中的渗透。目前职业教育语文教材中主要注重口语训练、应用写作、阅读欣赏三个部分,而阅读欣赏部分大多是闲趣篇、风景篇、处世篇、情感篇等内容,缺乏弘扬工匠精神方面的文章。鉴于此,在语文教材的阅读部分可以适当增加记叙古今中外,在社会实践和企业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先进典型,通过这些典型人物在社会和企业中发挥的模范作用,来为学生树立榜样的力量,从而达到典型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工匠精神
1.创新教学模式渗透工匠精神
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搭建平台,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如结合课文开展“技能在手中,工匠精神在心中”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目的性和对技能掌握的认识。同时,设置各类奖励奖项,用鼓励手段达到教育的内化作用 ,如设置积极争当觉悟高的先进,认真自觉完成学习;争当表现优的先进,做到耐心细致掌握技能;争当作风硬的先进,积极推动精益求精成风气。
创新载体,形成学生自觉参与氛围,以技能竞赛代替考试或练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既可组织个人技能竞赛,也可组织团队竞赛,通过设定目标、规划路径、预测困难、制定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这一过程实际是“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也是“总结—提高—总结”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吸收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包括责任感、诚信、执着、坚持不懈等职业精神。而强化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培养,又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通过多元的诸如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等教育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揉进语文的教学中。如演示法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同时注意寓教于乐,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任务驱动法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学习,带着思考学习。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扮演文章中典型人物的角色,感同身受,引起共鸣,体会人物的精神所在,使教学富有感染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精神、服务意识、精诚合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精神方面的培养,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过程中会有较好的效果;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更加具有效果;培养学生精诚合作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收效甚佳。也就是说,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单纯的书本教育教学中脱离出来,一定要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方法,并能够有效地在教学中融入各种基本工匠素質。
(三)拓宽学生视野渗透工匠精神
1.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想要为学生树立工匠精神还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当前我国移动设备十分发达,学生可以通过任何一种移动设备登录网络获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但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种类也得到了扩充,以至于很多时候学生的关注重点都没有放在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相关文章的阅读上。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建议职业院校建立相应的校园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题材,同时,在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要给学生增加布置阅读任务环节,诸如让他们谈体会、说感想、讲收获、写心得等,实现渗透工匠精神的目的。
2.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中渗透工匠精神
结合教材和拓展内容,在思考与实训环节增加社会实践这个环节,让学生走进周边企业,走入车间,感受企业文化,观看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生产环境和工作态度,与劳动模范、生产先进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等,让学生现场收获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请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或企业的技术工人到学校上课或开展讲座活动,用榜样的力量形成带动力;增进职业院校之间的交流学习,让学生走进兄弟学校,交流学习方法和感想,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但从目前来看,我国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并不全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国职业院校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不断地优化工匠精神在教材内容中的融入,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珂.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呼唤工匠精神[J].人民论坛,2017,(06).
[2]李忠华.工匠精神渗透职业教育培养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 2016,(51):122-123.
[3]徐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与工匠精神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6,(21):56-57.
[4]陈顺华.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工匠精神渗透 [J].职业,2017,(11).
责任编辑 周正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