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芬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积极地汲取知识,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实物、朗读、音乐和绘画等来创设优美的情境,打造魅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问题;实物;朗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16-02
记得一位学者做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进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之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显然,学生是不是积极地汲取知识、主动地投入课堂,还要看教师能不能创设一种合乎文本、合乎学生的情境来构建课堂。那怎样的情境创设是有效的,是有助于打造魅力课堂,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
一、用问题引入情境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是成功运用情境教学策略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可见,要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就要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使他们朝着科学的方向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成果。
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时,我想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这个问题,就抓住句子:“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当你看无数个花圈、无数副挽联,大人、学生、老人,各界人士都来悼念鲁迅先生这样的情境时,你是怎么想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主动地去阅读全文,积极从文中找到答案,这样有效地激起了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二、用实物(实景)创设情境
常言道“耳闻不如目见”。通过实物实景展示创设情境,正是从人的这一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出发的。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经常用实物来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其实,在语文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一个实物或者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教学《琥珀》(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一文,课前我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感,触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将他们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在教学《新型玻璃》(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时,我也通过实物创设情境。文中有这样一句:“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 ”对“藕断丝连”这个词,学生不太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我索性带了一节莲藕到课堂上,让一名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亲自折断莲藕。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藕断丝连”原本的意思,很容易就领会了这个词语所说明事物的特点。
不难看出,通过实物实景再现情境,降低了学习难度,创设了体验的情境,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用朗读感悟情境
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充满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所以,有时候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如,《虎门销烟》(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是一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爱国之情的文章。为达到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感悟文本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抓住第一自然段“老年人、青年人、孩子们”的不同特点,借助相应的动作(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把老百姓的兴奋、激动、喜悦的心情读出来,特别是要读好孩子们的叫喊声。学生读得那么真切、那么兴奋,让我感到他们就是现场那帮喊叫的孩子!二是读林则徐对外国商人说的话。我让学生当一回林则徐,站起来,昂首挺胸,一只手放在背后,用坚定的语气把这一段话读出来。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似乎自己真的就是林则徐,读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三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要求学生读出雄壮的气势,读出虎门销烟的意义,读出中国人的骄傲!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朗读中,学生理解了内容,升华了情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用音乐渲染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音乐创设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文本情感一致的音乐,能描绘出和谐、立体的情感画面,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使学生主动进入文中情境、角色中,从而有效、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教学《庐山的云雾》(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一文,在课堂导入时,我用有关庐山风景的图片,以钢琴曲《雨的印记》做背景音乐,制作了一个独特的音乐相册,呈现给学生。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从他们那专注的表情、发光的小眼睛,我知道他们已经进入庐山了,已經感受到了“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的诗情画意。这样的开课,为整堂课做好了铺垫。一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浓厚,思考积极,想象丰富,收效不错。
语文课堂中有了音乐,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兴趣浓厚了,品读文章的能力也提高了。
五、用绘画再现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绘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借助绘画再现课文情境,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
如,《庐山的云雾》(语文S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二段抓住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巧用比喻、想象等表现方法展开描写,语言优美。教学时,如果只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就很难理解内化“千姿百态”的含义。因此,我一边讲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一边让学生想象那千姿百态的云雾;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把这四种姿态画出来。只有反复地阅读文本,充分理解文本,才能把文字准确地变成图画。于是,他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用自己的方式理解了“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的含义,从而理解了“千姿百态”的意思,画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与此同时,我还顺势发展学生的思维:“你还能画出其他形态的云雾吗?”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画出了不少灵动的、富有新意的图画。
又如,《詹天佑》一文的重点是理解“八达岭隧道”的开凿和“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画“两端”凿井法,画打竖井再向两端凿进的办法,画“人”字形线路,并让学生边说边演示。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主动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同时,感悟到了主人公的伟大与杰出,也提高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可见,在语文课堂中,借助绘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解决了重难点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远不止以上这些,有待我们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创新,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语文的美丽,找到学习的幸福。总之,创设有效情境,有助于我们打造魅力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张勇,陈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