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华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 安徽马鞍山 243000)
长久以来,教学常态是“老师教,学生学”,身为老师,我们考虑的是“教”的问题,常常在教学实际中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没有考虑到“学”的问题。要改善教学,就必须从“以师为本”“以本(学科知识)为本”的角度转换到“以生为本”的角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确立“学生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来考量我们的教和学。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站在学生立场,而不是站在教师立场。笔者在多年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很多老师不考虑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听懂,只是将教材某一章节的内容讲述一遍,或者将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我们的教学任务,应当将知识、技能教给学生,并使他们学会。
作为老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先介绍与其相关的知识进行铺垫,再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拾阶而上”,也能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显得流畅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原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选文)是一篇在教学上颇有争议的课文。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解读:如何向十四岁的女孩解释“什么是爱情”?作者通过转述一个童话故事,告诉自己十四岁的女儿爱情的特征,即力量、美、忠诚与心灵的追念,说明人类的爱情具有超越上帝的力量。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童话故事这一形式,形象直观地解释了“什么是爱情”。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童话故事适合孩子阅读的原因:借助夸张的手法、奇妙的想象来阐释一个道理或激发某种情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明白童话故事是通过“变化”来推进故事情节、阐释道理的,“变化”就是故事的“线索”,引导学生通过“线索”来梳理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为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服务。
这里,笔者提炼出了以下教学内容:了解作者对人类爱情的特征的认识、说话要看对象、童话这一文体特点的再感受、以事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及抓住这一线索提炼信息的方法、描述性语言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什么是爱情”止于让学生了解,不作为初三语文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对十几岁的缺乏生活阅历的孩子来说爱情中的“力量、美、忠诚与心灵的追念”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教了也是空洞的说教。
这些教学内容的确定有两个依据:一是课文自身所具有的内容,二是学生学习语文(获得阅读与表达能力)的需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著名学者郭思乐也说:“教要归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我们一直在提倡的生本教育有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从“教学”转变为“帮学”。从“设计教”到“设计学”,是传统教学与生本教学的本质区别。比如,教学课文《驿路梨花》,可以设置这样的预习题:积累字词、学习叙事类作品略读的方法、理解在叙事时设置悬念的好处。这样,学生在进入课堂教学环节前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检测,检测学生对字词的学习情况,要求学生对照正确答案进行订正,各组派出代表开展听写竞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互教互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让学生的“学”真正得到落实。
这一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远远超过老师的“一言堂”。
笔者在对《致女儿的信》进行教学设计时,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
⒈预习:找出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同女儿探讨的话题及作者的观点。
⒉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将文章的标题进行补充,思考其中蕴含的表达上的原则:
(身份)苏霍姆林斯基给(年龄)的女儿谈(话题)的信。
⒊苏霍姆林斯基是通过什么方式跟他十四岁的女儿谈论“爱情”这一话题的?为什么?
⒋你从上述问题中悟出的表达原则是。
⒌请你转述作者讲述的童话故事,思考:你准备抓住什么来厘清你转述的思路?
⒍通过比较,分析文章故事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出描述的作用,并通过细致分析品味文章中的相关语句,体会运用描述性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时的作用。
⒎拓展训练及检测:
(1)练笔——描述两个闹别扭的同学的形象,一个大度,一个小气。
(2)课外阅读一篇叙事类文章,主要分析线索在我们获取文章主要信息中的作用以及描述性的语言在塑造形象上的作用。(教师推荐阅读郑渊洁的童话故事《最后一个鸡蛋》)
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目的是给学生的学做好铺垫,以方便学生的学。
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当是“课前—课中—课后”。通常,我们给学生布置的是“课后作业”,而忽视了“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置。而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和规划上。
有了“课前作业”的设置,学生的“预习”就会有的放矢,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真正得以落实。须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非凭空产生的,是在反复的不断的练习中形成的。因此,不仅“以学定教”决定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决定了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
下面是七年级上学期《正负数》这一节课的“学前准备”:
【学前准备】
1.小学里学过哪些类型的数?请写出来:、、。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作什么数?
3.阅读课本第2页的三幅图(边阅读边思考)并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4.疑难摘录:。
从这份课前作业中,我们能深刻感受老师的良苦用心:先是帮助学生复习小学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思考打下基础;进一步提出疑问,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和“必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后引导学生回到课本上开展自主学习,还通过了解学生的疑问,充分了解学情,便于后续教学内容的确定。我相信,有了这样一份课前作业的设计,师生在《正负数》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进行得顺畅而富有成效。
下面是这节课的“课堂检测”和“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读出下列各数,指出其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举出几对(至少两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拓展延伸】
1.写出比0小4的数,比4小2的数,比-4小2的数。
2.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3.观察下面一列数,探求其规律: -1,2,-3,4,-5,6,…
(1)写出第7、8、9项的三个数。
(2)第2009个数是什么?
(3)如果这一列数无限地排列下去,第n个数是什么?
这份作业的指向性、层次性分明,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作业的量也比较适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承受力和学习力。
总之,只有老师“目中有人”,真正站到学生的立场上去,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进行得有效,学生学习的负担才有可能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