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渺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6级 陕西 西安 710000)
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良莠,影响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左右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或掣肘。而他们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来实现的。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体育课又是学校体育中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上好体育课是每名体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小学体育课程的学时数是相对固定的,虽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于学校体育方面的要求提出了新的目标,但是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特别是孩子家长们的态度显然有所偏颇。那么,在现有条件和环境下,“有效教学”理念的植入与深究,可以解决许多现有的矛盾与问题。
(1)“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理念源于 20 世纪上半叶欧美教学科学化运动,然而作为一个现代化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其经历的历史并不是很长。直至20世纪下半叶,作为教学科学化产物的有效教学才演变成为一种明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才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
(2)何谓有效教学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多种的界定,其中,以宋秋前所阐述的最为容易理解:有效教学就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或者简而言之,以尽可能少点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心理、智力方面尚处在发展中,鲜明的性格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是小学生的显著特征,对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都会表现出一种及其兴奋的状态,趋从性、集体性、趣味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在与教师参与下活动,他们会更加感兴奋。当然,他们的注意力易于分散,兴趣容易转移,也是其显著心理特征之一。在面对时长与单调枯燥的活动时极易产生厌烦情绪,会出现无法配合教学活动以及学习状态消极的状况。简言之,看似小学体育教学活动较为容易组织、易于开展,然则往往表现为场面欢快,实际教学目标的达成却差强人意。这就是在此想表达的小学体育教学隐性的一个特殊教学特征。即,课堂教学表面形式的容易控制与教学目标实现的不易或随意性。
小学阶段,学生之间在体质、心智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教学过程常常出现不同的兴趣需求,个体的区别对待与统一教学的矛盾就摆在了那里,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避免出现教师教的很费力,教学却没有达到理性的效果?其实,小学教学活动常常都会出现这种状况。一是由于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学出现学生学习程度快慢不一,造成教学效果不佳且课堂易于发生纷乱嘈杂的情况。二是作为学校教育的学科之一,必需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进行教学安排与活动。在统一的框架标准下进行教学实践与考核评估,以便指导、规范与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正是要从考虑这对矛盾的基础出发,把握住这个特点,认真设计与布置教学过程,采用分组、分级、分层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升不同差异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照顾到差异性又可以使教学过程在统一的框架下系统的进行实施。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更有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格培养任务,就是履行实践体育课教学的教育性目标。其教育性体现在小学生必需适应个人自我完善的需求,以及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培养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故此,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以及感性认知的善于模仿特性,并在合理照顾他们一定自尊心理的情况下,及时适时地向小学生们展示规范行为的榜样和完善品质的表率,创造条件增加成功体验、形成调节与控制情绪的能力,引导他们自我意识,其中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形成与发展。
无论什么教学活动,其行为的有效性首先会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互动体现出来。由此,必需从师生双边关系入手,讨论与考虑有效教学的思路。
这点非常的关键也较费时费力,但确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其中包括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起始状态的调查分析,他们的体质状况;运动的经历与体能情况;学习(锻炼)态度与兴趣爱好,特别是对体育方面的爱好等。只有获取初始信息、处理初始信息与决策,才能制定多年控制计划、阶段分层组织实施计划,之后收集和归纳教学信息、判断与反馈。把握了上述情况,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任务适合、内容合理、有的放矢,并能合理做到区别对待。
在执行上述操作之后,就要制定教学规划、阶段分层计划以及教学进度等,根据体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的及培养的方向,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在这个设计中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与特定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研讨;设计诊断或评价的方法,即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定、衡量与判断;教学环境的要求以及教师方面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准备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确定,才能有效的把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生个体各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这些差异有的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比如身体形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有的则是由后天的生活、学习环境、条件所形成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并不是专项体育运动训练,需要对所有学生从体质、运动技能、心理等方面都得到锻炼与发展。故此,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需进行分层考虑,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更好的成绩。
各阶段体育教学任务的合理分配,各(每)课时教学任务制定的决策合理性,皆能显著地影响着每次教学课的各项任务的实现、教学效果的保障与之后课程的合理性衔接。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教学任务的制定可以左右教师教学的心态与学生学习的心态。对于这点特性,在教学准备与教学中往往容易被忽视。任务标准过高,教师必然出现急躁的情绪,也必然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行为改变;任务偏低,既无法达到教学目的,亦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换言之,教学任务适度偏高既可。
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以简洁有效的方式使小学生掌握必要的身体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同时学习了解相关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增长见识。这里着重要考虑的是在明确教学主体的情况下,教学过程的反馈调整与分级评价。
能有效地调节教学偏差,使之保持着动态平衡,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中,及时的发现问题,包括群体性的和个体性的问题,并瞬时的反馈后同步的进行教学局部微调,是保证小学体育教学每堂课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与规范要求。这种反馈与调节能力,可以反映出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基础,也是教师必需具备的专业能力之一。
教师是否经常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养成这种反思的思维习惯,来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点非常的重要,首先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并对自己的教学事业有着非同的执着与追求,只有反思才能进步提高,这点毋庸置疑。同时,也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学习与自我要求的必要品性。
这里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教学主导性,才能有效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每堂课都需要仔细的设计、编导教学情景或创造氛围,利用多层次的分组教学,适度安排游戏法与竞赛法,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与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参与感与喜悦感、成功感,还可以拓展与挖掘体育课的相对时间与空间,这点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文中谈到的个体差异性及教学中区别对待的执行,不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体现出来,更需要在教学评价中做出明确的体现.表现为多种分级评价,满足不同程度或目标的需要。这里提出的多种分级评价至少包括教学班级的所有学生的整体对比评价与个体单独的评价过程。比如,天生体质的不足等,在不同的教学分级中进行同级评价,给予教育与鼓励,在整体同学群体中亦要给予肯定与表彰(包括其它方面的综合表彰),这才是个性化有效教学的真谛。
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必然体现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师生之间以简洁有效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练习、认知、情感与交往的共同活动,增强体质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而不是过程的整齐好看的外部表现。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故事的讲述者、编导者与执行者,必需提前做好各方面的考量与准备,并有效地控制、调整、捋顺,以及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换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在于专项教学能力上,更是体现在掌握整个教学系统各因素基础的同时,对教学策略的把控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