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四排镇第二小学 李素萍
小时候,老师让我们懂得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道理。现在,我也做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想想有限的四十分钟,每个学生平均只得短短不到一分钟的片刻,我神经蓦然紧张。在课前自诫:“要给学生满满当当的四十分钟,要让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钟都过得有意义。”在课后回想:课上有没有时间是白白流逝的?长此以往,一个弊端逐渐显示出来,教师在疲于奔命,学生在穷于应付。同时,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开来,于是我们教师常埋怨学生的缓慢反应,浪费时间;学生抱怨节奏太快,容量太多。面对此种困境,我开始叩问自己:如此的充实,是不是有点过犹不及?何不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等待的时间?
如何才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准?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将教学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这样做,对学生来说有些不公平了。
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他们经常在做的是对自己认知发展的过程演绎,短短四十分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完全达到教师所需要的发展结果,但是却可以完成一两次精彩的认知过程演绎。那么作为教师呢?你抛出了一个问题,试图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时必须有一个认知:教师并不是先知,并不能预知未来,既然不可能预知,那就不要把他们的接受与反应硬往你希望的方面引导,实际这样做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禁锢与专制。所以,只要做到“试图引起”就够了,余下的一段空白,就静等学生的思考吧。
学生的思考成果即使再幼稚可笑,那也是他一段自我认知过程演绎的结晶。教师千万不要随意否定学生的脑力劳动成果,更不要嘲笑学生看似不值一提的学习体验。成功总在失败后,爱因斯坦的三只小板凳确实做得很粗糙,但第三只小板凳所呈现的粗糙中的精致使得前两次拙劣的过程演绎也有了可贵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何不等待,等待学生呈现自己的理解,也许会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不成文的认知思考,但请相信学生吧!总会有一次令人惊喜的火花闪现,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刹那,那也意味着又一个“爱因斯坦”完成了他的第三只小板凳。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做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而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
当学生走进课堂后,他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认知者与体验者,做为认知者,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而做为体验者,学生则时刻感受着课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学生沉重的负担。”
课堂上学生呈现兴奋愉悦或焦躁不安的情绪时,做为教师都应意识到:学生此时的心理状态正处于活动点,并且是他们正在体验着。同时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也需要时间,教师此时请退让一边,保持言语上的沉默,并用一些非语言效应如微笑效应、站立效应,等待学生心理上的自我超越。
古人曾说:“三尺书斋,一方清净地。”可见学习是需要一份安宁的环境的,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一般以为气氛活跃,学生兴奋,教师热情,轰轰烈烈的一堂课才是充实的,学生才是不虚度课堂的,但做为教师和学生都忘了,学习是一种相当个性化的行为。周围并不要有太多的干扰因素。让学生自己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思考就够了。纵使失败,也表示自己曾努力过。
教师设定一个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时,此刻,还给课堂一份“留白”。教师一言不发静静地等待,同时也要求学生保持默然,也许从表面上看,课堂上一片静寂,学生做着思考状:或看着书本,或看着地面,甚或手里还把玩着某样东西。这时,请教师不要着急,不要担心,时间在无声地流逝,也许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十分专注地思考,但起码保证了一部分学生宁思的权利。教师的本质在于正视差异,正视这一点,就必须从教学行为上有所体现,提供一种发展的可能,让有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得以享受,继而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去影响另一部分人。
在学生宁思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守得云开见月明。”当看到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学生的脸上时,意味着“等”有了丰盛的收获。这一种的“等”其实不需要太久,只需那么一两分钟,也是为学生创造了暂时的“宁静书斋”。符合了学习的客观要求,而且学生也可在这一两分钟的“留白”中得到一些缓冲,一些放松,为更好地迎接下一轮的冲刺做好准备。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预定教学行为时,即使做了最详尽的思考,一旦放到教学实践中,可能还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磕磕绊绊,就算最具经验的老教师也不可能预知每个学生在某个教学环节上的反应。出现问题怎么办?是回避,还是反思,从教师的责任感方面来说,反思是一份义务。反思的时间可设定一个短暂的学生宁思时刻,师生俱静,却所思各异。
从教师这个角度说,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到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赵括纸上谈兵,纵横千里,但在实战中却溃不成军。教师的备课也可谓纸上谈兵,但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学赵括的不知变通。在课堂上的一两段“等”中,教师对前段教学行为做一个反思,也许可以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真实的,个性的学习反应,当学生出现与教师预想相去甚远的反应时,切要缓一下节奏,等一等,反思片刻,考虑相应的对策。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发展学生为前提的,再好的教学设想,如于学生无益,那也失去了大部分的生命力。
所以,请教师尽量在课堂教学中,心态保持平和,静静地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