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四会市东城中心小学 吴丽云
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师作为导学者,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 有效帮助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信息技术手段进入课堂,给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通过屏幕出现的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吸引了全体学生的注意,那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劲头,那变化有序的文字不再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的单调和枯燥乏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到强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形成一股学习的动力的效果。例如教学人教版第二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内容,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妈妈(6时)和小明(7时)的起床情景,同时让“滴答滴答”转动的闹钟显示了从7时走到7时5分的过程,并质疑:原来应该7时起床的小明赖床了,他起床的准确时间是几?这样既复习了“整时”的知识,又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一下就热闹起来,有的说7时1分,有的说7时5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课堂气氛马上进入了高潮。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认识时间》的第一课时中,我把“分和时的内在关系(1时=60分)”设定为第一个教学重点,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显示了“时针走一大格(1时),分针正好走一圈(60分)”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60分”的原理。最后,再继续通过课件的动画效果显示从“7时”分别走到“7时5分”“7时15分”“7时35分”三个时刻,我把这部分定为第二个教学重点,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中边讲解边演示,引导学生5分5分的数,正确读、写时针和分针指在各数字上所表示的时刻,变抽象为具体,诱导启发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问题的环境,通过生动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收获,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当学生在认读“7时50分”时很容易出现思维盲区,把“7时50分”写成“8时50分”,没有意识到“7时50分”已快到“8时”了,混淆了“几时多”时针的位置,这是认读时刻的难点。我恰当的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分别设计了“7时50分”和“8时”两个钟面,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分针和时针从“7时50分”走到“8时”的运动轨迹,明确:看上去时针很接近8,但它还没到8,实际上只走过了7,所以只能是7时多,分针走了50小格,是50分,所以现在还是7时50分。接着,继续利用动态图像演示从“8时” 走到“8时55分”“9时50分”“10时55分”……让学生掌握了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例3“解决问题”时,我把明明9:00(做完作业)—9:15(踢球)—10:15(看木偶剧)这三个静止的画面设计转换成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完整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的思维步骤,理顺相关联的3个事件,得出合理的答案。
信息技术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它促使学生在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电脑软件,亲临其境,如见其人,如做其事,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