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阳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进其思想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正确的三观,对其思想、行为进行规范,保证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对没有形成理性思维,很难正确判断是非,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对社会生活各种事物形成正确认知,对各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有充分了解,从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要求,建立正确的思想准则。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教育;课堂教学
前言
在之前的教学体系当中,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通常都是以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在学习期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热情,在学习期间很难会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对道德与法治的认识较为前线,由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没有实际意义。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让小学生在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从而使其对自身言行举止提出要求,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合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1]。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阐述
尽管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不过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依然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模式让本就枯燥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沉闷无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来听讲、做笔记等,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学习期间中通常也不会发散思维,去思考和理解知识内容。另外,因为教师在教学期间一般都是根据教材来讲解其中的知识点,课本中的知识又可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所以,学生很难对知识内容产生共鸣,无法形成道德与法治观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使得本學科的教学无法取得理想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生活故事,潜移默化地引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教育场景,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当中度过的,所以,家庭氛围对学生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考虑到这一问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当中还专门融入了“家庭生活”、“我和我的家长”以及《别伤了自己》等主题,其中灵活融入了一些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正视家庭生活,形成良好的家庭生活观念。因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感性,很难理解较为抽象的法律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可考虑将生涩难懂的道德与法治专业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当中,或者与经典故事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育内容。
(二)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法治规则
在小学法治教育中,法治规则意识的建立是一项重点内容。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个人发展、社会规则等问题没有概念,但好的一点是他们的思想都是可塑性的,由此,在小学期间对他们进行法治规则意识教育是非常合适的。在教学期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够基于具体情境直观地理解法治规则的概念和意义,将不同的标识记忆在脑海中,并理解每种标识的意义,逐渐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习惯。
(三)设置“情境模拟”,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基于《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的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当对大自然有初步的了解,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能够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对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将各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作为切入点,让孩子理解社会中的各种自然元素,以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另外,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和大自然直接接触,由此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开展相关的文体活动,让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的社会价值[2]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学校通常会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对此,德育与法治教育可以利用这些文体活动来强化教学效果。比如举办“小道德卫士”、“法律宣传日”以及各种节日纪念等活动,尤其是在一些禁毒日、法治月等特殊时期,要积极开办相关活动,比如举办一些“告别网吧”、“远离毒品”等极具教育意义的活动等,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这些不良行为为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坚决抵制这些不良行为,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为保障社会发展所做处的贡献,从而重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
三、结语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不容忽视。对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生的个性特色、学习习惯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创新,带领学生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设法提高学生对该科目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教师的引导来理解各种社会道德问题,领会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想观,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自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