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也 孙建娥
摘 要 论文从共享发展理念视角下,通过文献法和实证调查法,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图书室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对贫困地区农村图书室发展行之有效的对策建议,发掘农村图书室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潜能,进而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为乡村文化振兴助力。
关键词 共享发展理念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图书室 文化扶贫 公共文化服务
An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ath of Rural Librar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Zhou Yuanye, Sun Jian-e
Abstrac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libraries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t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rural librar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nd thus promotes the cultural level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fundamentally.
Keywords Shared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library.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城乡差距也经历了一个扩大化的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提高农村地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意度作为根本工作标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公平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已经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指导理念。十九大报告就提到“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文化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将共享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将“共享”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是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更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贫困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要求是及其不相適应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广大贫困人口大量集中于农村地区,开展农村图书室建设,让广大农村人口能充分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既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也是文化扶贫的有效手段。
1.农村图书室建设背景
1.1农村地区扶贫的根本在于文化观念的提升
贫困问题的表面是经济问题,直接表现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显著落后于平均水平,但贫困问题的背后却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化观念落后。因此,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着眼于为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输血”,进行经济脱贫,这种“输血”虽然很有必要,但只能解决治标的问题,要解决治本的问题,需要在文化观念方面摆脱落后的现状,大力开展文化扶贫,改变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文化观念,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自主“造血”功能,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扶贫必扶智,目前针对农村人口开展的“扶智”工作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农村地区学校教育、二是农村图书室。学校教育是促进青少年科学认识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已经脱离学校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说,早年间因为客观原因很少有接受良好学校教育的机会,现在也很难再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图书室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弥补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知识落后的重要方式,也是除学校教育外,农村孩子们拓展视野、学习成长的重要通道。大力建设农村图书室、充分发挥农村图书室育人效用,是促进农村地区解放思想、逐步走向开放的催化剂和效果倍增器,修炼的是脱贫致富的内功,是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必要方式。
1.2农村图书室的本质是公共产品
按照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的定义,当一种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且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共享,那么这种商品就是公共产品,即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文化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其建设成本不因服务对象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其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具有非竞争性;文化设施是面向公众开放的,一个人享受文化资源并不影响他人享受同一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农村图书室作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社会公共产品,也称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完全交由市场进行公共物品建设和配置,将产生市场失灵现象,导致公共物品配置严重失衡等问题,这就要求在农村图书室建设方面,不能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配置,或任其自生自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且政府在农村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需居于主导地位,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政府购买、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等有效途径,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图书馆建设领域流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1.3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农村图书室建设
共享发展理念基于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强调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共享发展理念特别强调机会的公平性,强调要大力保障民生和实现共同富裕。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共物品,不专属于某个特殊群体,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公平享受社会文化服务的天然权力,不应因为阶层或者居住地等条件的限制而使部分群体享受文化服务的机会被削弱或被剥夺。“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大力推进农村图书室建设,使所有农村人口都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努力拓展贫困地区人口视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文化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共享发展理念指导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具体体现。
2.当前农村图书室建设困境及原因
据央视2017年7月报道,早在2012年我国就建设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超过60万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共配送图书超过10亿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从工程实施以前的0.13册增长到1.25册、图书阅读率从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的43%提升至2016年的49.7%,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建设初具规模。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对农村图书室建设需求不高、相关管理部门对农村图书室建设和管理重视不够、农村图书室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图书室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导致农村图书室功能发挥不充分甚至出现闲置,成为推进文化扶贫工作的瓶颈之一,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2.1贫困文化蔓延导致需求不迫切
所谓贫困文化,是指民众由于长期在贫困状态下生存,在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下,逐渐地形成了一套固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具体表现为自卑、无助、缺乏安全、不求上进、固守旧有的生活方式、视野狭窄等等[]。这种贫困文化的直接影响是使民众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得过且过,没有通过学习、通过拓展自己的视野来改变贫困现状的欲望,宁愿每天打牌闲聊消磨时间也不愿在继续学习和开拓视野上花费功夫,因而也就缺少文化方面需求。相比于城镇地区居民,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的农村地区居民受贫困文化困扰更深,越是经济欠发达、社会落后的地区,民众对公共文化的需求越疲软,在大多数贫困的农村地区,民众对文化能够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缺乏公平享有文化服务的权力意识,对自己能否公平的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并不关心,对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参与度不高。农民作为农村图书室的服务对象,主体地位缺失,农民对图书室的建设需求并不迫切,更缺少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农村图书室的要求。在政府的推动下,全国上下都开展了农村图书室建设工作,但普遍存在农村居民建设图书室的热情不高,图书室利用效率低等现象,这都与贫困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贫困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影响的不只是一代人,在这种文化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发生世代传递,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将持续处于低需求甚至无需求的状态。贫困文化导致民众对农村图书室的需求疲软、利用效率低下,反过来,农村图书室建设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又进一步延缓了民众摆脱贫困文化困扰的步伐,形成恶性循环。
2.2政府忽视公平导致供给不均衡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和公平分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影响,一直以来整个社会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更加有效率的利用有限的资源上,而忽视了人人享受发展成果的公平原则,资源分配不均,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分配不均,进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多年来公共服务领域受市场思维的影响颇深,文化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时,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以效率作为优先选项,将公平原则摆在了靠后的位置,一心追求文化資源的投入产出比和短期效益,将大量优质资源用于城镇地区文化建设领域,而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文化部历年发布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看,2010年以前,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县以下文化单位经费占比不超过40%,到2011年才首次提升至45%以上,2016年县以下文化事业费占比首次超过一半,达到51.9%,详情如图1所示。这种文化建设重城镇轻农村的做法虽然提升了文化资源的短期利用效率却忽视了文化资源的公平分配,忽视了农村地区群众公平享受文化资源的权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将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不均衡。经过笔者调查发现,农村图书室的图书来源以社会志愿捐赠为主,由政府统一采购并配备的图书只是零星半点。一方面,来自社会捐赠的图书内容不新、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基层乡镇政府对各村图书室建设的投入力度较小。因此,农村图书室基本呈现虚有其表的状态。
2.3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图书室建设难度大
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平均距最近购书点1.83公里,农村居民平均距最近购书点4.91公里,城乡之间的差异是3.1公里。3公里的差距看似不远,实则反应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导致阅读成本的增加。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推进下,农村图书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几乎每个乡村都建设有一个农村图书室,虽然在选址时,都考虑到了将图书室建设在乡村人口比较集中的中心区域,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密度较低,分散居住,很多农民家庭实际上距离图书室很远。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公路网络建设落后,更没有连接各家各户和图书室的公共交通工具,农民难以便利地利用图书室,到农村图书室学习的机会成本较高,这导致离图书室较远的农民群众不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图书馆学习。在当今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时代,基于网络技术的网上数字图书馆已经相当成熟。针对农村地区居民居住分散,图书室利用效率不高的现状,有学者提出推广数字化图书馆的设想,期望通过数字信息技术,使农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数字化的图书服务。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网络建设刚处于起步阶段,网络基础设施普及任重而道远。根据CNNIC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91亿,占比26.9%,远低于城镇网民占比73.1%,详情如图2所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1.7%,低于城镇互联网普及率67.2%,城乡差距较大,详情如图3所示。调查显示,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前三大原因为“不懂电脑/网络”(占比68.0%), “年龄太大/太小”(占比为14.8%),“不需要/不感兴趣”(占比10.9%),详情如图4所示。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率不高,农民普遍缺乏信息和网络相关知识,“网络意识”亟待加强,这将阻碍农村地区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进程。
2.4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利用效率低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在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大批农村劳动人口进城务工,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动,留在农村长住的以老年人和青少年学生为主,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很少有时间去图书室进行学习,而老年人行动不便,居住距离稍远的不方便不愿意去图书室,少数到图书室学习的居民当中,也是以阅读报刊杂志、健康养生类等内容的书籍为主,大量农业生产类、技术技工类等适合农村劳动人口阅读的书籍无人问津。有学者对长三角区域三个地区的四个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调查发现,读者借阅的图书类型大多为武侠、言情小说一类,偶尔借阅养生类图书,农业科技辅导类图书几乎都被束之高阁[]。逢年过节等农民工返乡高峰时期,农村居民大多忙于走亲访友、消遣娱乐,極少有争取短暂回乡时间到图书室阅读学习的情况。笔者对湖南多县市的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实地调查发现,2016年传统节日期间,极少有返乡农民进入图书室查阅资料、借阅图书的记录,甚至大部分图书室没有任何相关记录。总的说来,由于大量农村居民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巢化的现实使得图书利用效率不高,大量书籍无人问津,图书室作用发挥极不明显。
3.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图书室的路径选择
3.1深化职能,打破贫困文化枷锁
一方面农村图书室建设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娱乐场所,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提升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其天然职能;另一方面农村图书室建设也是文化扶贫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其职能应该进一步深化拓展,瞄准导致贫困蔓延的根源——贫困文化,农村图书室要成为一把打开农村贫困文化枷锁的钥匙,使贫困农村居民逐步脱离贫困文化的束缚。这就要求重新审视农村图书室建设现状,评估当前图书室作用发挥水平与突破贫困文化束缚目标之间的差距,要加大图书室建设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创新运行模式,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建设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增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农村图书室要想方设法拓展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口的视野范围、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帮助贫困人群逐渐从贫困文化的束缚中走出来,从观念上、思想上脱贫,这样才能实现彻底的文化脱贫。
3.2转变观念,重新定义农村图书室
根据当前的普遍认识,农村图书室简单来说就是设在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等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室)。按照这种认识,农村图书室的定义首先就是设在农村地区,这是一种以地理为标准的划分方式,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图书服务的农村图书室必然全部建立在农村地区。然而,大量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劳动人口并不常年在农村地区居住,而是普遍流向城镇地区,很少回乡常住,这类群体在城镇居住的时间普遍比在农村居住的时间更长,农村图书室作为专门为三农服务的机构,几乎是广大农民群体接受公共图书服务的唯一途径,其建设地点与服务对象常住地点严重不匹配,结果导致一方面农村图书室利用率低下,另一方面外流的农村劳动人口很难享受到公共图书服务,供需结构失衡,造成资源浪费。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改变固有观念,农村图书室的定义不应该首先就限定其地理位置,而是更要关注服务对象,以服务对象为优先选项,只要是为三农服务的图书管都可看做是农村图书馆(室)。主管部门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图书室的过程中,着眼点应该是服务对象在哪就把文化服务推进到哪、就把图书室建设在哪,而不是仅仅以农村的地理区划为标准开展工作。在农民群体相对集中的城镇地区,如建筑工地、工厂车间等地点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农村图书室的相关服务,效果将比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图书室所提供的服务更加明显,更受在外务工的农民群众欢迎。
3.3与时俱进,创新农村图书室建设形式
农村图书室作为公共物品,其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但政府主导农村图书室建设并不意味着主管部门大包大揽,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采取大包大揽亲力亲为的方式容易导致政府失灵的问题,资源同样得不到最优化配置。需采取创新性方法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农村图书室建设领域,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等现实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农村图书室建设和运营方法,如: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图书室进行支援共建,既能缓解欠发达地区经济负担,又能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农村图书室的建设、管理、运行等先进经验;利用市场机制,实行政府购买图书服务的措施,引导社会有实力的图书服务公司机构进入农村图书室建设领域,通过专业图书服务公司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专业化图书服务;开展志愿者服务,征募组织一支有一定受教育基础和知识水平的志愿者团队,定期为到农村图书室开展志愿者服务工作,补充农村图书室服务力量,提升农村图书室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
3.4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农民群体开展特色服务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图书室的主要服务对象,按年龄结构大体可将农民群体分为青少年人群、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三类人群由于年龄差异、社会经历、受教育程度等都有明显差异,对农村图书室的文化服务需求也有各不相同,农村图书室在日常运营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特点开展针对性服务,才能达到预期效用。青少年人群以学生为主,涉世不深,受贫困文化影响较小,对知识和未来充满渴望,是最容易拓展视野、树立远大理想的人群。农村图书室针对青少年人群开展服务时,可考虑联合当地学校和学校图书馆,组成文化服务联盟,[]除在校学习外,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活动,帮助青少年人群树立远大理想,坚决遏制贫困文化对他们的侵蚀,防止贫困向下一代传递。中年人群是劳动力主体,大多有在外务工经历,见过世面,能较快接受信息网络等新兴事物,有较强脱贫致富的愿望,实现贫困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必须依靠中年人群,转变这类群体的落后观念、充分调动他们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针对这类群体的图书服务,需充分考虑群体流动性大、接受能力强的特点,如:在城镇地区的农民务工聚集点开展图书服务,实施送图书进厂房、送图书进工地等服务项目;开发基于手机平台的数字图书室,让在外务工人员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数字图书服务;在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特色鄉村文化活动,既能发扬当地特色文化,也能在此期间聚集返乡人员,交流各自经验,吸收借鉴他们从各地带来的外地文化,取长补短,实现传统乡土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交流融合。老年人群体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且行动不便,对休闲健康类文化活动需求旺盛。针对这类群体,可结合志愿者服务、乡村养老院等,开展送书上门服务、举办各类读书会、书画展等活动,以丰富老年人群体的晚年生活。
3.5注重基础,将图书室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农村图书室是社会性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来看,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需加强各级政府和普通民众对推进农村图书室建设的认识,将农村图书室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当中,在整体推进农村公路、水电、通信等系统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同步建设好、发展好农村图书室。农村图书室效用的发挥离不开便捷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农村图书室向数字化方向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通信等基础设施,将农村图书室纳入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能更有效的推进农村图书室服务向便捷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能更好的发挥农村图书室服务三农的功能,扭转农村图书室建设滞后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
结语
农村图书室是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图书室建设应以“共享”理念为指导,结合各自现实情况,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创新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积极拓展其职能,使农村图书室的功能和服务得到升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文化领域精准扶贫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J].求是,2015(21):3-7.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第19版.成都:商务印书馆,2013:34.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 人民日报,2015-11-0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1).
[5]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阈下扶贫开发的新审思[J].中华文化论坛,2016(1):31-36.
[6]王宗义.农家书屋建设与图书馆社会服务体系研究:由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的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0(04):13-20,65.
[7]谌缨,王利贞,王凯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与效能探索[J].图书馆,2016(10):103-107.
[8]邓蓉敬.学校社区共建共享联合图书馆:国外农村公共图书服务均等化服务模式与启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