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微服务热下的冷思考

2018-03-02 13:53王家玲
新世纪图书馆 2018年12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微服务图书馆

王家玲

微服务因其移动化、互动化、个性化、碎片化特征,深受图书馆界欢迎,却同时也给图书馆及读者带来种种问题和隐患。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图书馆微服务进行了三方面思考,即在移动化、互动性的环境下,读者的隐私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个性化、碎片化的服务使得读者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效应;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弱化了读者信息处理能力。这些问题会严重影响图书馆发展、危害读者利益,需要图书馆界加以重视。

关键词 图书馆 微服务 信息茧房 读者隐私

Cold Reflections on Librarys Micro Service

Wang Jialing

Abstract Micro service is well received by the library, becaus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interactive, personalized and fragmented.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t also poses problems and pitfalls for libraries and readers. This paper makes a cold reflection on library micro service from three aspects. In a mobile and interactive environment, readers privacy issues will be more prominent; personalized and fragmented services make it easy for readers to fall into the “information cocoon” effect; fast food type and fragmented information services weake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of readers. These problems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and harm readers interests, which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library community.

Keywords Library. Micro service. Information cocoons. Readers privacy.

0  引言

图书馆是信息的聚集地和传播枢纽,信息传播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以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为代表的微平台因其具有移动化、互动化、个性化、碎片化等特征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因此基于各种微平台的微服务很快成为图书馆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目前,全国大部分图书馆相继开展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微服务,如微课堂、微阅读、微书评、微咨询等等。同时,图书馆微服务也成为各图书馆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特别是近几年,发稿文献急速增长。笔者在知网上以“图书馆”and“微服务”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79篇文献,其中2014年以来的文献近171篇,占总文献量的95.5%,可见近几年的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热度。文献研究内容大致包括图书馆微服务概念、特点、服务策略研究[1-2],图书馆开展微服务的构建及实例研究[3-4],也包括微服务下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的研究[5],以及一些文献综述[6]

然而,在图书馆微服务热下,对图书馆微服务的冷思考几乎没有。殊不知,微服务在给读者帶来便利服务的同时也给图书馆及读者带来种种问题和隐患,如移动化、互动化环境下,读者的隐私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个性化、碎片化的服务使得读者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效应;快餐式、碎片化的信息服务方式弱化了读者信息处理能力。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图书馆发展、危害读者利益,需引起图书馆界重视和思考。

1  微服务环境下读者隐私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1.1  微服务环境下的读者隐私信息

在微服务环境下,读者的隐私信息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读者个人信息和读者的轨迹信息。读者的个人信息包括读者身份信息、背景信息和网络存储信息。身份信息是能直接识别读者个体的身份信息,如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证件号码、电话号码、个人邮箱等;背景信息包括学历、专业、单位、职务、收入状况、婚姻情况等;网络存储信息是指存放在网络上或终端设备上的文档、图片、视频、通信录、通信软件的账号、密码等。一般情况下,读者不希望其个人信息被他人知晓或利用,因此读者的个人信息往往是敏感而重要的隐私信息。读者的轨迹信息是指读者在利用微服务时的内容轨迹和位置轨迹。内容轨迹如读者享受微服务时的检索轨迹、浏览轨迹、借阅轨迹、阅读轨迹、互动轨迹、收藏轨迹、订阅轨迹等;位置轨迹是读者的时空信息,包括读者享受微服务时的GPS位置、IP地址、主机名等等。轨迹信息可反映出读者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分析出读者的个人信息等,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其也是读者重要的隐私信息。

1.2  微服务环境下的读者隐私泄露风险

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还是基于微平台的图书馆微服务,都存在读者的隐私安全问题,但是在移动化、互动性的微服务环境下,读者隐私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1.2.1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中的读者隐私风险

无论是传统的个性化服务方式还是基于微服务环境下的个性化服务,读者的个人隐私信息都有被泄露的风险,原因在于个性化的服务需搜集读者小数据[7],进行数据挖掘,发现读者兴趣爱好和阅读习惯,才能为其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而在搜集读者小数据时,若没有把握好收集信息的“度”和收集方式,如过量收集读者信息或收集信息时忽略读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就会给读者隐私信息带来潜在的风险。

1.2.2  移动化服务中读者隐私风险

在移动化的服务环境下,读者随时随地都可享受图书馆微服务,这需要读者的微服务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处于无线网络环境中,这将严重威胁读者隐私安全。首先,很多公共场所如图书馆、学校、酒店、商场等都设有公共的无线网络,在这些公共场所内的所有人都能接入相应的无线网络,而很多情况下,读者会接入这些公共的无线网络享受微服务。若这些无线网络没有设置相关安全防范,很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入侵,而接入该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上的部分信息就可能被其截获,读者的轨迹信息,如检索记录、阅读记录、互动记录,网页浏览记录等数据。其次,处于网络环境中的智能终端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微平台应用软件都很可能存在漏洞,对读者隐私造成威胁。这些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若被不法分子攻破,读者轨迹信息或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个人信息都有可能被截获或下载,如通讯录、通话记录、照片、邮件等,还有可能对读者造成财产损失,这将给读者隐私带来极大威胁。再者,很多的微服务都需要获取读者的GPS位置信息,这使得读者活动成为一张移动电子地图,位置信息完全暴露。位置轨迹结合内容轨迹,更容易挖掘出精准的个人隐私信息,如读者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家庭住址等,从而给读者隐私带来严重威胁。

1.2.3  互动性服务中读者的隐私风险

互动性是图书馆微服务的一个典型特性,读者在微服务平台上可随时随地的分享图文信息、转发或评论他人信息、在线咨询、读者的互动交流、主题讨论等等。然而图文信息的分享、转发或评论,往往反映了读者生活的点滴、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读者对某本书某件事某个言论的看法评价,这些观点很可能無意间泄露读者的政治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个人隐私。图片和文字若不进行相关隐私的设置或处理,也可能导致读者个人信息的泄露,如读者在微信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借阅记录却没有把读者姓名、借阅账号等信息抹掉;分享的图文信息和观点没有设置转发权限,可能被其他读者随意转发等等。读者的在线咨询、互动交流、主题讨论,往往需要读者留下自己的ID名、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等信息,咨询记录、聊天记录很可能被管理员或其他读者随意转发,这些都给读者隐私带来极大风险。

2  读者陷入“信息茧房”

2.1  “信息茧房”概念

“信息茧房”的概念最早是由凯斯·桑斯坦提出,即在信息领域中,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的兴趣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拘束在好似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信息茧房”具有封闭性、片面性的特征[8]。人们关注的内容是自己选择的或根据他的习惯为他提供的固有的部分,而其他不同的内容和观点等无法进入到自己的关注领域,如根据性别的不同,男人更容易关注体育、汽车方面的内容,而女人则更多关注娱乐、购物等方面的信息,彼此之间没有交集。并且,人们在关注自己所选择的信息时,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而忽视了全局,这更容易使人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微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微平台的微服务的普及,使得“信息茧房”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微服务的个性化筛选、订制、推送功能,以及碎片化的服务请求和内容形式,使得用户获取到的信息是根据他们的喜好、习惯、身份背景等信息而为其订制的“个人日报”。微服务在图书馆的普及使得这种现象在读者群体中也逐渐凸显。

2.2  图书馆微服务中“信息茧房”的表现形式

图书馆微服务的个性化以及读者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得读者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效应。图书馆微服务中“信息茧房”效应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2.2.1  “我的图书馆”。

图书馆微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每位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在微服务平台上订制自己需要的图书、期刊、音频、视频等文献,设定接受消息的类型。微服务的个性化机制就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设置,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推送,这样每位读者就会有个私人定制的“我的图书馆”。然而读者对“我的图书馆”的设定往往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每天都能接收到信息,而且接收到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所以大部分读者都不会对“我的图书馆”进行重新设定,这使得读者接受的信息的内容面变得越来越狭窄,犹如画地为牢,读者的认知被困在自己所画的圈中,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效应。

2.2.2  “读者圈”现象。

在图书馆微服务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爱好和需求的读者,或者具有相同价值观、文化背景的读者会聚集在一起,通过主题讨论、读书评论等进行互动交流,无形中将读者群体划分成很多的“读者圈”。比如,共同喜欢某一作家的读者会不约而同的关注这一作家的出书动态、公众活动等,并彼此分享对这个作家某一作品的欣赏、评价等,从而形成一个“读者圈”。 圈子内的读者害怕群体的孤立,在从众心理的作用的下,他们只遵从所属读者圈的意见,而不接受其他读者圈的意见,信息往往只在内部流动,圈子内的读者观点、意见逐渐趋于统一,这种统一的意见可能形成过于偏激的错误思想和极端主义,甚至会对意见不统一的读者进行语言暴力,从而对抗其他“读者圈”。桑斯坦将这种现状称为“回音室”。此外,圈子内的读者所分享的圈子以外的内容、关注的对象也会因为长期的接触逐渐趋于统一。“读者圈”现象的形成使得圈子内的读者们接触到的信息逐渐相同,关注的对象也趋于同质化,外部信息很难进入圈子内,从而使得读者接触到的信息封闭化、片面化,读者逐渐被困于所属“读者圈”的“信息茧房”之中。

2.2.3  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

图书馆微服务给读者带来了便利,读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可随时随地享受微服务,这使得读者的服务需求、阅读内容和交流方式呈现快餐式碎片化的特点。快餐化即读者阅读的内容简短化、交流的方式快捷化。读者阅读的内容可能是不超过两百字的微小说、微评论或者是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视频,而读者之间的交流可能是一个点赞、一个表情、一个字、或者一句话。碎片化是指读者服务需求的碎片化、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和阅读内容的碎片化。如读者在阅读某个文献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没见过的专业术语,他需要立马查询这个专业术语的含义,以便对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献;而读者利用上班或上学的路上、空闲休息等零碎的时间进行短暂的阅读更是常见现象。这些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交流,使得读者放弃了对信息完整性的追求,易使读者变得断章取义,从而误导读者对信息内容的认知和判断。长此以往,会造成读者的信息窄化、认知片面化,使得读者逐渐陷入“信息茧房”效应。

3  弱化了读者信息处理能力

3.1  微服务下读者信息处理方式

在图书馆微服务模式下,读者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變化,那种“在图书馆待上半天,仔细研读某本图书,并做下详细的阅读笔记”的传统信息处理方式已不多见,快餐式、碎片化是目前读者信息处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基于微博、微信平台的推送信息都是简短的碎片化的信息内容;读者利用上班或上学的路上、空闲休息等零碎的时间进行短暂的阅读更是常见现象;读者每次阅读的内容可能是不超过两百字的微小说、微评论或者是时间不超过十分钟的微视频;读者之间的交流可能是一个点赞、一个表情、一个字、或者一句话等等,这些都是微服务下浅阅读式的信息处理方式。这种快捷式的、碎片化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读者无法对这些信息进行连续的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

3.2  浅阅读式的信息处理方式弱化了读者信息处理的能力

微服务的这种浅阅读[9]式的信息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渐渐弱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分析能力的钝化。阅读的真正价值和目的在于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然而在微时代下,读者接收到的信息过于细碎,阅读过于碎片化,分散了读者思考分析的注意力。读者失去了从关系和背景中去分析和思考的兴趣,使得读者阅读过程中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的能力渐渐下降。各种短小的形象化信息使得读者习惯于具象思维,阅读视频或图片比大段文字更容易更形象,从而使得读者缺少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使得读者思维分析能力逐渐钝化。微服务的即时互动性,使得读者对信息内容的获取过于便捷,一个检索框能检索到几乎所有需要的信息、万能的读者群几乎可帮你回答所有问题,因此遇到问题时读者不愿再去思考分析,不求深入认识,而是习惯性的救助于微服务。长此以往,读者的思考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就会渐渐削弱。

二是表达沟通能力弱化。微服务给读者提供的信息的特点是简短的、形象化的、碎片化的。这些特点往往要求信息内容尽可能压缩,用最少的文字来阐述信息内容,这很可能使信息内容出现遣词造句不规范、表达模糊、图配文泛滥等情况。读者长期阅读这类信息,语言运用能力会渐渐弱化。基于微服务的浅阅读式信息处理方式,使读者习惯于停留在信息内容表面,而忽视了对信息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使得读者在语言表达上缺少严谨的用词习惯和推理逻辑。即时互动性虽然给读者提供了便捷的沟通途径,但沟通的内容却往往是一个表情、一个点赞、一个话的模糊沟通,或者是简单的复制转发,或者沟通中因表达不清造成不完全沟通,出现理解错误等,这种沟通方式缺少真正的互动交流,沟通能力渐渐弱化。

读者的思维分析能力的钝化和表达沟通能力的弱化,使得读者对信息的认知和表达产生偏差。碎片化的信息内容,使读者很难对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表层的、模糊的理解可能导致信息内容的真相被隐藏或扭曲,使得读者对信息的认知产生偏差。对信息简单的复制转发可能导致一下错误信息或表达不准确信息被无限放大和扩散。读者描述的不全面、沟通的不完全很可能引起表达偏差。因此,图书馆在开展信息服务提高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对微服务可能导致读者信息能力弱化的负面问题也要有一定的重视。

4  结语

图书馆微服务模式下,读者隐私风险的增大威胁着读者的身心健康,“信息茧房”效应和读者信息能力的弱化,会引导读者走向不健康的阅读方式,从而严重阻碍图书馆发展。图书馆在开展微服务的同时,应冷静思考,重视微服务给读者和图书馆带来的问题。图书馆应从法律法规、行业自律、技术保障、读者自身素养的培育等多方面保证读者隐私安全;通过增设更多的传统服务渠道、开展更丰富的传统服务方式,提升图书馆传统服务质量和吸引力,提高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利用率;通过科学规划微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尽量减少或避免微服务所带来的种种问题,让微服务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为读者提供更便捷、更健康、更安全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际.微信环境下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4):84-87.

[2] 赵发珍,魏清华,牛勇.图书馆微服务发展体系及策略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6(1):57-60.

[3] 李伶,王玮,张璇. 基于多媒体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实践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6(2):63-66.

[4] 杜洋,付瑶.图书馆“微媒体阅读推广”实践与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6:)26-31.

[5] 侯瑞芳,李玲,徐敬宏.微服务背景下的读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71-75.

[6] 李晓静.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综评与反思[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5(6):59-63.

[7] 马晓亭,陈臣. 基于可信小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4):70-75.

[8] 刘华栋.社交媒体“信息茧房”的隐忧与对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7(4):54-57.

[9] 任福兵.微时代浅阅读对网络信息危机生成的影响机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4):53-58.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微服务图书馆
图书馆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微信公众平台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现状调查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基于微信企业号的校园移动服务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从单一模式系统架构往微服务架构迁移转化技术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