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应用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8-03-02 03:33何红英陆军总医院北京1007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粉碎性肘关节肱骨

何红英 陆军总医院 (北京 100700)

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在我国临床属常见骨折类型,同时也是肘关节严重损伤症状,更多发生于青壮年。骨折后患者患处可见明显血供受阻,随着出血量的增加可导致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治疗不及时者可致残[1]。关于临床治疗中内固定的方案选择,在现临床仍无统一标准,随着微创技术研究不断进展,双钢板内固定不仅可有效完成与其固定效果,与此同时可减少对患处正常组织、血管的剥离,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固定效果确切。双钢板根据内固定方式、角度不同又有平行双钢板与垂直双钢板之分,但两组内固定方案临床治疗效果在现临床报道中较少,本次研究设9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对比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应用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旨在于为临床患者内固定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于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均行相关检查确诊,对于本次研究内容患者与其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分析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0.3±3.3)岁,根据患者损伤类型:闭合性骨折者21例,骨质疏松者5例,开放性骨折者19例;分析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1.1±3.5)岁,根据患者损伤类型:闭合性骨折者19例,骨质疏松者6例,开放性骨折者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对症治疗,术中选择全身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待麻醉效果满意后,由患处肘后位作切口,常规分离血管、骨膜,期间注意避开头静脉,使骨折部位充分暴露,观察并标记患处结节大小等情况,常规复位处理,消除患者血肿。随后对照组患者予以平行双钢板内固定,即选择适宜长度的钢板(2块)平行置放于肱骨两侧骨嵴,随后通过克式针定位,经X射线机观察效果满意后,采用螺纹钉固定,最后常规脂肪引流管,采用弹力绷带包扎;分析组则予以垂直双钢板内固定,即由患者患侧肱三头肌入路,将钢板重建塑性后置放于患处内侧嵴上,双钢板作90˚垂直处理,最后处理与对照组一致。

1.3 判定标准

对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采取X射线片等对患者患侧肘关节正位与侧位检测,以此评估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为:总评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评分越优;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所有工作均做好相应的文本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均由SPSS21.0统计学软件完成,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P<0.05表示;其中计量资料的均由“±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改善效果差异

较之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改善效果差异(n=45,±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改善效果差异(n=45,±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分组 时间 肘关节屈伸活动度(˚) 前臂旋转活动度(˚)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分)分析组 治疗前 41.3±12.2 83.5±13.2 51.5±4.3治疗后 101.1±19.2* 169.3±17.2* 91.9±4.9*对照组 治疗前 40.9±12.3 84.2±12.9 52.1±5.3治疗后 99.3±23.5* 170.5±16.2* 90.2±6.3*

2.2 两组患者手术与住院指标差异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与住院指标差异(n=45,±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与住院指标差异(n=45,±s)

分组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分析组 45 73.5±12.3 165.9±42.8 20.2±5.1对照组 45 74.9±11.9 167.1±41.9 21.0±4.9 t - 1.17 0.83 0.33 P - >0.05 >0.05 >0.05

3.讨论

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是肘关节严重骨折症状,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患者入院多表现为剧烈疼痛,并伴有明显肿胀与皮下淤血,骨折移位严重者可有肱骨下端横径变宽,重叠移位重者可有上臂短缩畸形。肘关节呈半伸位,前臂旋前,肘后三角形骨性结构紊乱,可触及骨折块,此为该骨折类型的表现[2]。

垂直双钢板内固定主要通过置放于骨折处尺侧内侧柱与桡侧外侧柱,钢板选择角度调整至垂直90˚,以此达到内固定的较强稳定性,患者在恢复期间,由此固定方案更符人体生物力学要求,因此固定更牢固,患者不易出现疲劳感,最终减少了患者住院恢复时间[3]。但此固定方案亦有一定局限性,即对于骨折伴有骨缺损、骨质疏松严重、肱骨远端低位横行骨折等类型骨折,此固定方案表现为稳固性较差,易导致固定失败,另外肱骨部位骨皮质明显表现厚度与骨密度均较低,固定中采用2枚螺钉远端固定,随着肘关节承受力增加,可能导致外侧柱出现固定不牢表现。平行双钢板起源于“拱门”原理,内固定中通过与钢板加锁、螺钉等配合强化了固定的稳定性,对于踝间骨折的把持力明显提升[4]。另外钢板的置放选择平行样可为骨折远端的重建提供更优秀的稳定机构,更适宜不稳定性骨折的内固定方案。其局限性体现在螺钉需自双侧置入,以此对滑车冠状面、肱骨小头等固定难度增加,对固定可能伴有一定的影响。从本次研究结果可见,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等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数据提示,两种内固定方案均具有较好效果,应用于肱骨踝间粉碎性骨折内固定中疗效相当。在时超,王冠[5]等人的研究报道中得到同样证实。

综上所述,垂直双钢板、平行双钢板应用于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具有较强稳定性,临床治疗中应综合患者个体化因素、病情因素等酌情选择固定方案,最大程度的保证治疗效果。

[1]程超,郭霆.肱骨髁间骨折手术入路选择及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2):73-75.

[2]奉川程,肖瑶,朱晓镝,等.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上髁间粉碎性骨折临床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4):132-133.

[3]张长青.用三种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对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7):183-184.

[4]严谦,王金华,何仿.复杂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5):174-175.

[5]时超,王冠,程飞,等.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双钢板垂直与平行固定疗效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7):9346-9348,9351.

猜你喜欢
粉碎性肘关节肱骨
量化控制法指导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僵硬手术技巧
超声结合应力实验在肘关节侧副韧带损伤中的临床意义分析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全肘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
肘关节术后医源性骨折伴僵硬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