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肌缺血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最新研究表明,血管堵塞超过50%能够诱发冠心病,超过70%则能够导致心肌缺血[1]。慢性心肌缺血起病较为隐匿,胸痛症状不明显或基本无主观症状,加之患者对本病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不利于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易诱发心肌梗死以及猝死等不良结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2-3]。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尤为关键,本文就心理疏导对慢性心肌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临床慢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2)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3)意识清醒,能够配合各种问卷调查;(4)经医学伦理会批准,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肿瘤、结核等严重器质性疾病;(2)急慢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3)病例资料不全,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试验组中,男29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37~79岁,平均年龄为(62.49±6.69)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36~81岁,平均年龄(62.34±6.7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予以常规内科护理,提醒患者按时、按量用药,监测患者病情,定期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教育讲座,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口味准备以清淡、易消化为主的食物补充患者每日所需营养,控制运动量,每日对病房进行打扫,使患者居住环境干净、清洁,控制室内湿度、温度,增加患者舒适度。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疏导护理:(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用友好亲切的态度接待患者,主动做好自我介绍和科室环境介绍,消除患者的陌生感;(2)增强患者安全感,树立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介绍之前的成功案例,对患者在治疗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耐心引导;(3)指导患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充分休息,提高患者对压力的耐受力;(4)与家属和亲友们进行配合,督促家属和亲人常常陪伴患者,从心理上给患者更多的安慰和鼓励,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健康潜力。
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用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与所得分数成正比;采用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同时记录住院时间、干预后晨起8时到10时心绞痛发作次数。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理焦虑、抑郁评分比较(x-±s,分)
表2 临床效果指标比较(x-±s)
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生活指标评分、护理满意度较高,住院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较低(P<0.05),见表2。
心肌缺血多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患病几率也在增大。患者处于休息或睡眠时间较活动中易出现心肌缺血,慢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隐匿[5],患者一般无察觉,经临床确诊患者一般难以接受,易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依从性较差,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6]。有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情绪能够导致患者内分泌紊乱,去加肾上腺分泌水平异常,引起脏器技能改变,心肌耗氧量以及血浆粘稠度增加,从而诱发血栓以及冠状动脉痉挛[7]。此外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能够导致疾病反复发作,因此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心肌缺血,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临床护理尤为关键[8]。传统护理无法获得满意效果,部分患者心率和心律控制效果差。有报道表明,改善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情绪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9]。本实验中予以心理疏导,一方面能够使护理内容更为贴切,还能使患者感受到关怀,依从性提高,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更为乐观、自信。试验中对患者干预前后做出全面评估,根据患者心理量表测评掌握患者身心健康状况,并调整心理疏导措施,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张涌等[10]人对15例慢性心肌缺血予以中西医结合配合心理疏导治疗发现,药物治疗配合心理疏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疗效以及性格,有效缓解患者胸闷症状,使其血压、心电图恢复正常,从而改善临床疗效。我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较低,生活指标评分、护理满意度较高,住院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较低。提示予以心理疏导后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得到提高。本实验结果与张涌等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90例的心理焦虑、抑郁评分、生活指标评分、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间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进行研究,证实了心理疏导在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护理中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提供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适宜临床应用推广。对于是否能够改善预后有待进一步证实。
[1]雷锐,殷实,刘鸿玲,等.卡维地洛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缺血合并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2017,12(1):19-23.
[2]尤华彦,曹华明,王强,等.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2):1918-1920.
[3]何洁月,李素容,陈柯.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肺心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4):611-614.
[4]马巍,藤雅轩.认知心理干预对心绞痛患者负性情绪及心肌缺血程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25-27.
[5]覃克达,秦秀玲.观察动态血压心电图同步监测评价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J].中国处方药,2015,13(8):138-139.
[6]刘杏花.24 h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1):52-53.
[7]吴迪.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4):274-275.
[8]周立业,原雅彬,刘瑞华.心理干预护理对结直肠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作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0):40-43.
[9]吴海燕,潘媛媛,吴红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四川医学,2017,38(10):1221-1225.
[10]张涌,张全,蒲艳.中西医结合配合心理疏导治疗D型性格慢性心肌缺血15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