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错误”

2018-02-28 07:34王丰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语序病句美感

台湾诗人痖弦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年,痖弦、郑愁予和其他几个诗人到风景区大贝湖游玩。远远的看到湖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禁止的鱼”。痖弦说:“这是现代诗的语言呀!”但走近一看,原来不是“禁止的鱼”,而是“禁止钓鱼”。痖弦说:“禁止的鱼”是美丽的诗歌,而“禁止钓鱼”却变成庸俗的散文了。”[1]

究其原因,可能“禁止钓鱼”只是告诉人们不许在这里钓鱼。表意明确,但无内涵,无深意。而“禁止的鱼”则引发了我们的深层思考:鱼怎么会被禁止?代入我们的想象后可以发现,因为人类的肆意捕捞和大量垂钓,鱼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鱼儿的安全保障被破坏了,鱼儿的自由活动被禁止了。进一步来看,自由自在的鱼儿被谁禁锢?还不是人类?而以上帝自居的人类一边自己不断追求着自由,一边却蛮横地禁止着其他生灵的自由,这难道不是一种讽刺吗?

在文学领域,有很多类似的“病句”出现。它们看似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然而在艺术层面,却有着别样的美感。我们可以将这种语言形式称为“艺术语言”。

艺术语言,或者叫变异语言,从语言的结构形式上来看,“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2]它表面上或许表现为错误的“病句”(如不合逻辑、语序颠倒、搭配不当等),但从深层次来看,却往往隐藏着更特殊的含义。虽然往往不以语法规范为依据,但“追求的却是更高的社会规范。”[3]

中学阶段,一般都会教授学生“正确表达”(如判断病句)和“精准表现”(如简明、连贯、得体)。然而,学过了规范的常式语言之后,学生往往会囿于常规,难以突破语言的桎梏,故而写作也显得创新不足,灵动欠缺,少了几分文学的美感。笔者认识到,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语言的变式还缺乏深入的了解,故而规范有余,而张力阙如。而“艺术语言”却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欣赏语言的另类美感,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语言的“错误”是相对的,“美丽”才是永恒的追求。同时也要注意,“错误”是有界限的,不能为了创新而不顾语境,甚至丧失美感地故意犯错。

病句与佳句——常见语病与艺术语言对比分析

(一)搭配不当与错位搭配

现代汉语句子有一定的搭配规律。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分搭配要符合特定的搭配规律。搭配不当就是句子的某些成分不符合这一结构规律,或者是搭配在一起不合事理。

常见的搭配不当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不搭配以及否定与肯定顾此失彼搭配不当等。

例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的改善。

解析:主语“水平”与谓语“改善”不搭配。应将“改善”改为“提高”。

例2: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解析: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谓语动词“打扫”与补语“整整齐齐”不搭配。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使词语之间的组合和搭配超越常规。常见类别如下:

1.巧用转品修辞

例3:我同时便机械地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是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鲁迅《社戏》)

“胖”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看似不搭配,却化静为动,从而产生了幽默风趣的语气效果,更具有了艺术的表现力。

高考题所选用的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用法。如:

例4:“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2010年江苏文学类文本《溜索》

“小”本是形容词,这里却活用为动词,给人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说是变小,其实是一下子就荡了过去,充分表现了汉子滑溜索时的迅速,进而表现了其勇敢帅气的特点。

以上临时改变词性造成搭配错位的方法也被称为“转品”,即由词性类属变异而形成的修辞方式。

2.使用移用手法

如某些歌词中所唱:

例5:“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例6:“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周杰伦(《菊花台》)

再如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很多使用移用手法来造成搭配“错位”的例子:

例7:“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必修一《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

解析:“沐浴”在“月光”下,使月光仿佛如流水般温柔;“月辉”居然能够“渗浸”到事物背面,更具有了水的质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4]

这些故意错位的搭配方式使语言具有了深层的内涵,增加了别样的美感。

(二)语序不当与颠倒语序

语序不当包括词序不当、句序不当、多项定语不当和多项状语不当等几种情况。

例1:我们如果把这本书不认真读好,就谈不到读别的书了。

解析:词序不当。“不”应移到“把”字前。

而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也会出现看似“语序不当”,实则属于妙用的例子。如:

例2:“寶玉痛喝了几碗,又吃了半碗多碧粳粥。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又酽酽的喝了几碗茶。”——《红楼梦》第八回

解析:“酽酽的”指的是茶很浓的样子。放在“喝”前面,却并不修饰“喝”,依然是修饰“茶”,只是为了更加突出茶水之浓。放在句子开头,显得更加醒目罢了。

(三)成分残缺与成分省略

例1:她的发言,不时地被关欣打断,并把她轰出门外。

解析:复句的第二个分句主语残缺,且句式不一致。可改为“最后她被轰出门外”。

以上例子为真正的“成分残缺”型病句。

例2: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冰心:《微笑》)

解析:原句括号部分有两处省略主语“我”,补充全了应该是:

我凭窗站了一会,微微的觉得凉意侵入。我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

虽然没有主语,但原文读起来依然是通顺的汉语句子,增添的主语反而成了冗余的部分,使得原句臃肿啰嗦。而译文必须分别增添原文被省略的主语,才能语法正确,逻辑关系明确。附译文:Standing at the window for a while,I felt a bit chilly. As I turned round,my eyes suddenly dazzled before the bright light and could not see things distinctly.

适当的成分省略能够收到简明、留白、有意蕴的效果,更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繁复罗嗦与反复手法

例1: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以嗜酒闻名。

解析:欧化句式。“作为”二字纯然多余。把英文的语法“as one of the Seven Worthies of Bamboo Grove, Liu Ling……”生吞活剥地搬到中文来。可改为: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闻名。

例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解析:体现了鲁迅对枣树精神的赞颂及其当时孤寂的情绪。

(五)自相矛盾与巧妙对比

例1: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解析:句中“断定”与“大概”矛盾,属于病句类型中不合逻辑的错误。

例2:“他细细回味他俩最近的几页可爱的历史。想一节伤一回心,但他宁愿这样甜蜜地伤心。”《朱自清文集》

解析:伤心本与甜蜜相悖,然而深陷爱情的人们,不就是“爱之深,恨之切”吗?

以上的例2刻意将某些词汇形成对比,甚至“矛盾”的关系,实则体现了语言的思辨性,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色彩錯误与色彩变异

一般来看,词语自有其固有意义和色彩。如果违反这种感情色彩,则会发生错误。如:

例1:这本书肤浅易懂,深受读者欢迎。

解析:“肤浅”是贬义词,应把“肤浅易懂”换成中性词“浅显易懂”。

然而,当某些特殊的语境下,词语的色彩可能发生变异。这样,“不仅不会影响词语的使用,而且会加强语言的表现力。”[5]

例2:今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老舍《自传》)

例3:但海婴这家伙却非常顽皮,两三月前竟发表了颇为反动的宣言,说:“这种爸爸,什么爸爸!”真难办。(鲁迅《致增田涉》)

解析:此处的“狡猾”、“反动”本都是贬义词。可此两处却是“贬词褒用”,表现了对孩子看似瞋怒,实则无可奈何,顶多只能笑一笑的深厚父子情谊。

孔子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内在的品德情感,文是外在的艺术表现;质需要的是规范,而文需要的是创新;质的标准是真和善,而文的标准则是美。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在“质”和“文”之间徘徊。当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时,文字就有了生命力。学生在写作中,若能在规范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艺术语言,则能使自己的作品更有丰富的表现,更富艺术的美感。

注释:

[1]叶维廉.中国现代诗的语言问题.中国诗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2][3]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P1.

[4]王丰.陈广萍.灿烂也可飘落,笑容也能泛黄.语文学习.2009年第9期.P66.

[5]骆小所.艺术语言学.云南人民出版社.P4.

[注:本文为淮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艺术作文写作指导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1640193)]

王丰,江苏盱眙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语序病句美感
怪才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浅谈修改病句教学的几点思考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自然美感的桌子
小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专项练习”
“病句城”历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