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文学价值的问题生成方法

2018-02-28 07:34周奇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2期
关键词:周亚夫细柳汉文帝

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来养成,而核心素养基本可以分成: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以中學语文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为例,强调语文教学应做到必要的“三回归”。

人教版教参的观点是记叙了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重点勾画出周亚夫这样一位“真将军”、名臣的形象,汉文帝是识大体、明君的形象。教师的讲解往往也就着教参的这一主流观点开始构建课堂内容,并将原文“天子为动”的“动”字解释为“感动”,将原文“称善者久之”的“善”字解释为“好”。于是,很好地构建了本篇节选文本的“君臣大仁义”的价值体系。然而,这样的价值体系可靠吗?有意义吗?

一、回归作者的观点

问,作者司马迁整理史料,运用诸多文学的手法来呈现的就是人教版教参这样的观点吗?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司马迁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结尾批语,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原文】 “太史公曰: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译文】 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原来做平民的时候,是个粗陋朴实的人,才能不过平庸之辈。等到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就身居将相之位,吕氏家族想谋反作乱,周勃挽救国家危难,使朝廷恢复正常。即使 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怎超过他呢!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即使司马穰苴(jū,居)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后以穷途因窘而告终,真令人悲伤啊!

汉朝皇帝对功臣往往是刻薄寡恩的,周勃只是因为功高震主而仕途多舛,周亚夫只是因为不够“守节操”、不够“恭顺”而仕途多舛、命途绝路!这与人教版教参所总结的汉文帝形象是相背的!那么原文全文的周勃、周亚夫的仕途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周亚夫的形象“实”如作者表面总结的—不够“守节操”,不够“恭顺”吗?

二、回归原文全文

回归原文全文《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的父亲,绛侯周勃,一生“先登”,身先士卒,可谓是虎师之计将,功勋卓著,辅佐刘邦成就大汉天下;后又击破韩信军,迁为太尉;再后勃与平谋,卒诛诸吕,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可终究被小人谗言,免相就国,入狱受辱,慨叹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周勃虽由于薄太后的干预被无罪释放,但已在狱中受尽了狱吏的凌辱。这就是开国功臣,只因功高震主而不免牢狱之灾,而不免含恨病逝,周勃的仕途最终是可悲,可叹的。汉文帝对待功臣,仅以“莫须有”就问罪打压,甚至是治罪入狱,实在是可鄙,可恼!

回归原文全文《绛侯周勃世家》,汉室皇帝许诺永世不会褫夺周勃家族世袭的爵位,但是“子胜之代侯,六岁,尚公主,不相中,坐杀人,国除,绝一岁。”刘姓天子确实是不守信诺的。

回归原文全文《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于匈奴大入边之时,驻军细柳营,治军严整,功绩卓著,被汉文帝授中尉之职。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这是汉文帝的临终遗命,更是对汉景帝的提醒——小心周亚夫拥有实权会功高震主,非到敌情紧迫时,不可授予他过多的实权。汉天子的防臣之心,防能臣之心,防功臣之心,可见一斑!因为前文中,司马迁刻意用了一个“诫”字。

“汉孝景帝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大破之。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周亚夫在军中的威信不断得到提升,甚至诸将都只听信于太尉周亚夫。这使得汉景帝颇为不安,明升其职位为丞相,暗收其实权,并利用梁孝王(汉景帝的亲弟弟)、栗太子(汉景帝的儿子)、窦太后(汉景帝的母亲)、匈奴王[唯]徐卢(汉景帝的武将)等家中、朝中、军中等势力,来孤立周亚夫,甚至敌对周亚夫。这就是汉景帝在其父汉文帝临终告诫的多年后,终于对能臣、功臣的周亚夫大动手了,同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亚夫下狱,以致绝食呕血而死。而周家的爵位再次被褫夺。

【原文】 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并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译文】 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起初,狱吏逮捕条侯的时候,条侯想自杀,夫人制止了他。因此没能死,接着就进了廷尉的监狱。周亚夫于是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他的封地被撤除。周亚夫的爵位中断了一年……

这就是汉家皇帝治国的铁血手腕,这就是汉家皇帝金口的违信背约,致使周勃、周亚夫父子含冤受辱,郁闷受气,不得善终。

三、回归文学批评法

周亚夫之死,显然是对汉朝统治者迫害功臣的无声抗议。正是有了对作者观点和原文全文的回归,才让我们有了清晰的史观——汉朝皇帝,从高祖到武帝,他们对待能臣、功臣往往是心怀疑忌,用时如兄弟,弃之如敝屣,他们是彻头彻尾的刻薄寡恩。

当清晰的史观建立后,我们再次回归人教版所节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周亚夫军细柳》:

【原文】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称善者久之。

【译文】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便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便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去尉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一直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之后到达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披持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天子的前导来到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营门的守衛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庄重,靠在车着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之色。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从前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能受袭击被俘虏。至于亚夫,怎么可能去侵犯他呢!”称赞他很久。

通过一些具体的读文方法,我们可以批评出选文的一些隐含信息:

1.时空顺序法——从劳军的顺序中,可见汉文帝对三支部队是有权重区分的,周亚夫并非汉文帝的最“亲信”。

2.前后照应法——后文的汉文帝“成礼而去”,可见前文汉文帝在前两个军营中劳军时的“直驰入”是多么的天子自在,多么的帝王霸道,也为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时受到的皇家委屈,做了全面的铺设。

3.言行反观法——从“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锐兵刃”中的“锐”字、“彀弓弩”中的“彀”字等言行上,可见周亚夫治军严明的同时,更见周亚夫的治军横行的霸气。

4.曲笔影射法——“天子为动”,这里的“动”实则是表面的“感动”,而实际上是“被动”的,因为失了皇家的体面。虽然失了皇家的体面,但是汉文帝又不得不“称善者久之”,身在细柳营内外,不得不掉了身份,失了架子,收了面子,完成了劳军的天子之礼后,做足了场面上的事,更加在亲信面前,用所谓的器重,挽回一点颜面。其实,这里的“善”何尝不是心惊肉跳后的余恨——“好啊”;“称善者久之”--周亚夫好啊,你好有将军的样子啊,在我的面前,你是做足了体面,好啊,你等着吧……

虽说是“燕过寒潭不留影,风过竹林不留声”,只要学生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就好,无论是什么都好,乍听上去“蛮”对的,但实际上这是野蛮的散漫阅读指导,既没营养,也没抓手,学生读完经典文学的表面意思后,甚至是连全景的表面意思都没看到,就错过了对经典的好感,就索然无味了,就没有自觉阅读和终身阅读的兴趣了。因此,我们一线的教师应该自觉地给予学生一些阅读经典文学的方法——文学批评法,引导学生自觉地深入阅读,最开始学生的阅读可能是“竹影扫阶尘不动”,但是语文教师只要长期坚持将“文学批评法”引入到经典文学的阅读中,终将终能使学生的阅读若“飞花落地亦有声”,有深思,有惊醒,有喜悦,有叹息,明白什么是文学的社会现实,也明白人不能活得太现实。

语文教学若能做到必要的“三回归”:回归原文全文,回归作者的观点,回归文学批评法,那么“语文的课堂”就不会成为“教室之痛”,语文落实基础的“讲堂”最终会成为经典文本阅读的“学堂”。

周奇,广东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周亚夫细柳汉文帝
丞相的职责
一双筷子改变前途
《聊斋志异》中的“虎妈”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皇帝赐宴却不给筷子,什么名堂?
因能力他拯救了汉室江山,又因耿直他含冤下狱闭食自尽
迷离
宝宝国学堂
《美人心计》剧外周亚夫
细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