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纵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应用题占用很大的比重。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学年中都在不断地用各种方法来接应用题。并且在历年的中考中,应用题的比重从来没有消减过,反而不断地以各种模式呈现。但是,学生对应用题的掌握却不是很好。鉴于这种情况,今天我也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学生掌握不好应用题的原因及提供一些粗略的对策。
很多学生觉得初中应用题很难,我想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现在很多的初中数学应用题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实际,问题的呈现多以生活实际为背景,而现在的学生却多数以学习为主,很多家长和老师也要求学生只能学习,其他的一切活动都要取消。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这类应用题的能力。学生连题意都不懂,又怎能抽象出数学模型呢,又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还有的一种情况是,当学生好不容易把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可是却忽略了实际背景,不知道应该结合具体情境回答问题,又或者是他根本不知道具体情境中该取舍哪个答案。
在做应用题时,有部分学生说没读懂题。我分析一下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多数的应用题(中考中)的题意较长,而现在的学生心浮气躁,根本不能静下心来读题,审题。其二,有的学生只是将题意读一遍,抓不住题当中的重点意思,而放弃解决问题。这种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都能够将问题解决。其实老师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只是将题意再读一遍,而老师在读题时,刻意的在重要的条件部分着重读一遍,需要分开想的部分,给学生留够思考时间,再读下边的内容。甚至于老师都不需要多说什么,学生自己就能够将问题解答出来
这部分学生属于小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过关的类型,再加上又在初中新学内容,他们更加的一塌糊涂。这种情况是所有情况当中最难解决的。他们连基本的数学公式都不会,如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量=功效×时间,利润=售价-成本等等简单的基本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不懂,那么当然就不会分析问题了。即使分析出来,也是错误的。如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他们会说成是速度=路程×时间,利用这种公式分析出来的问题结果当然是错误的了。还有部分同学基本公式会了,问题也分析出来了,但是单位换算又弄不懂了,如米/秒和千米/时之间的换算,很多同学在此处也是一个难点。他们不懂得具体意义是什么,乱用单位名称,当然结果也是错误的。
针对上面出现的几种情况,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想了几个粗略的对策,现说来与大家分享。
这一策略是所有策略中教师最难掌握的一个策略。因为生活经验多数都是靠学生在校外来积累,而现在的家长宁愿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做,只要学习、看书,什么生活经验都没有也行。这样一来可难坏了在校的老师了。而学生如果连具体情节不太懂得话的确很难分析出问题来。在这种内外夹击之下,我建议老师们可以在每一次讲解问题时,都尽可能的把问题背景还原,让学生感受就像是自己经历过一样,时间一长,我想对学生的理解问题能力也会有所帮助的。再有,我们还应该努力地建议家长关注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对我们解应用题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会有帮助的。经过我们的努力加之现在的部分家长还是很关心孩子能力的培养,所以我想会受到一定的效果的。
针对我前面分析的学生阅读能力差的原因。我采用两种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对于题意较长的,要先告诉学生心境要稳,难住性子把题读完,切勿烦躁。如果实在不能把题读完,可以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前面的内容。务必要让学生养成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审题的习惯。其次,对于多数学生读不懂题意的,无非就是对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不能抽象出数学模型来。鉴于这种情况我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找出题中含有的等量(或不等量)关系的语句,找出这个语句之后指导学生将这句话转化成等式(或不等式),然后再将题意中的每一句话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列代数式),将所列的代数式代人上面的等式(或不等式)中,这样这个方程(或不等式)就列出来了,剩下的问题可迎刃而解。同时强调学生对细节问题的理解即可。
学生对于基础公式不会(这部分学生多属于学困生),他们对于小学知识不会,中学又学习新的公式,使得他们对本来就不太明白的应用题,更加的糊涂。而我们初中教师有我们自身的教学任务,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复习小学内容,这样的话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针对这种情况,建议老师可以两手抓。其一,可以对这部分学困生特殊辅导,利用课余时间把他们没有弄懂的公式再给他们讲一遍。其二,我觉得更有效地方法是,每次遇到应用题时需要一些公式(如行程问题中路程=速度×时间),我都将这些公式复习一遍,复习的方式多数都是让部分学困生重新回忆公式内容,然后回答问题,同时将公式变形再反复练习一遍,而且可以提醒学生把这些公式记到书中,方便以后再翻阅,加强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我发现我的学生在这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综上,就是我对初中数学应用题的一些浅知拙见,其想法可能还不够全面具体,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