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冬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中,黑龙江 哈尔滨)
“题海战术”一直都是高中物理教师组织课后作业的基本方式,因为物理教师秉承着“做全”“多做”的原则,认为学生可以在大量的物理练习中找到摸索出个人不足与尚待改进之处。但是,殊不知,这种行为只会让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思考、反思与分析的主动权,根本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物理能力。在新课改下,教师在转变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方法,训练高中生的物理应用能力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却少有教师思考课后作业的设计方式与组织策略。为此,高中物理教师同样需要将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回归生活等多种理念引入到高中物理课后作业教学之中,保证高中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积极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课后作业中稳步提升自己的物理能力。
多数教师习惯以练习册与教材单元所附录的物理练习组织课后作业。但是,高中生在物理课堂与自主探究中已经内化了部分物理知识,不必再在课后作业中花过多时间进行练习。所以,教师应以学情确定物理作业的重点内容与组织方式,选择学生最需要的物理练习题目作为教学重点,使物理练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稳步训练高中生的物理能力。
就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课中,笔者便分析了本班学情。高中生已经学习了物理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知识便为学生学习曲线运动知识做好了准备。同时,由于学生已经在数学学科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使用方法,所以教师可借此将平面直角坐标系与图解法结合起来,将复杂的曲线运动分解成简单的分运动便可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物理规律,但还需学生以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本课探究任务。待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会在判定合运动、分运动,以及分析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矢量与独立性时出现问题,所以笔者便以这两个知识点设计了物理作业题目,以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灵活判定合运动与分运动。
众所周知,高中生的智力发育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物理学科中也有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三层学生,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后作业训练难度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应该以学生差异保证课后作业的多样性,丰富物理练习的习题储备,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物理水平的课后作业,逐步消除“吃不饱”与“吃不了”的教学问题。
待每节课教学结束之后,我都会先行分析各个物理习题的练习难度,以易、中、难三个难度层次呈现课后作业。高中生可根据自己当天的物理学习状态灵活选择不同的练习题目,以便完善自己的学习难度。就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课中,本班有一名日常表现优秀的学生选择了难度为中等的课后练习,他认为自己并未掌握平抛运动的实验证明过程,所以先从以平抛运动的特点为主的物理练习入手,自行探究平抛运动的理论推理过程,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尝试解答了几道难度为“难”的练习题目,但是过于吃力,便暂时放弃了。
一对一的指导是保证每一个高中生通过课后作业实现成长与进步的基本方式,教师也应该以此作为优化物理课后作业教学的基本方式。一般来说,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述多数学生都感到疑惑的练习题,也会留出一定的时间允许学生自主提问。但是,大班额已经成为我国高中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教师很难在课堂上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求知需求。对此,教师应在课下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一对一的作业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及时解决学习难题。
通常情况下,我提倡本班学生以留言方式向笔者提出作业请求,在留言中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疑惑。这种方式便于笔者及时汇总疑问类型,然后将有着共同疑问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对其进行整体指导,解析特定的解题思路,由此完成针对性作业辅导,节省教学时间。另外,学生还可以学生帮扶形式展开作业解析,以生生互助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课后作业关系着学生物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后作业的教育功效,教师便应及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与变化,重新设计作业内容与组织形式,促使课后作业面向每一个高中生,符合每一个高中生查漏补缺与提升能力的学习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