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辛农场中学,江苏 连云港)
初中数学的教育,脱离了小学的启蒙阶段,不断地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在看似解决数学问题存的基础上,真正的目的是使得学生能够养成数学思维,并且在以后的实际生活工作中用到数学思维思考问题,潜移默化中被数学思维影响着,更进一步的则是希望学生能够热爱数学这个充满理性美的学科,并且具有学习的能力,热爱学习,用不断学习去充实自己的人生。数学解题技巧对应的便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是否成熟。用各种各样的类型题去不断强化学生的解题技巧,背后也是在不断地强化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1]。致使不少学生从原先的信心满满到最后的灰心丧气,而我作为老师内心也很悲痛,我们不希望这样的悲剧一次次出现在初中的数学学习生活中[2]。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和发展,我国教育水平也在逐渐升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被很多人诟病并且在逐渐摒弃。时时刻刻挂在人们和教育学家口中的是素质教育[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能够看到教育水平不断增高,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希望和曙光[4]。在许多初中学校的数学课堂中,许多老师都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跟进时代潮流,用新颖独特的视角全新阐释数学思维,并且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但是,这样的乐观的情景只是占了少数派,更多的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解题技巧本身并不受重视,老师和学校都只以分数为中,学习的不是数学思维而是考试模板和套路,讲解题型只是挑考试要考的讲,美其名曰讲重点,这样长期畸形教育阴影的笼罩下,不少学生除了学会固定的几道题型的解决方法,一无所获,三年的数学学习生涯,没有养成丝毫的数学思维,甚至已经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快乐,只是机械地重复着。
应试教育的另一弊端,就在于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课堂从头到尾都只有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学生被动地强行接受知识,甚至对此存在异议和疑问的学生被无情剥夺了质疑的权利,一切以老师为准,一切以考试为重。这两个原则,像两座大山将学生压得喘不过气。反观教师队伍,因为常年讲解的东西相同,考试的套路也相似,导致教师慢慢也失去了讲解的兴趣,只是机械重复着书上的内容,慢慢地也停止了对于数学本身的追求和思考。
对于数学这种抽象性思维较强的学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维,而要想熟练地掌握每种数学题型的解题思路,就必须要认真研究每一道例题的解题思路从而学会其间的逻辑推理关系,并且运用类比的方式,将一整个类型题全部掌握。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倡导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只是无止境的做题,成为高分低能的庸才。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比较反对题海战术的疲劳学习,只要课堂上老师注重典型例题的讲解,正确地引导学生对于此题的解题思维,就很容易掌握一整个类型题的解题方式,从而省却了将很多时间埋没在茫茫题海之中,迷茫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对于数学这种理性的自然科学学科来说,不必说,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培养数学思维是学习数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数学思维的养成,仅仅靠着课上几十分钟、几道题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时刻用数学思维思考的好习惯。在生活中,需要学生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敏锐的心灵去发现和寻找有关数学的事物,并且将它和课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得数学思维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多杰出的数学家包括和数学有关的自然科学学家都认为发现问题、创造问题,比解决问题要重要得多。那么就希望学生带着疑问的眼光,渴求问题的心灵在课堂和生活上不断地寻求题目的解决。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需要老师们进行例题的充分讲解,需要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将数学学好,为以后数学的深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