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初期聋儿随班就读问题的思考及解决方法

2018-02-27 04:46:3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聋儿随班康复

(吉林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 吉林长春 130062)

一、来自自身的问题

语言发展问题。聋儿虽然经过了学龄前的康复训练,并获得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但是由于听力补偿的局限以及接受训练较晚,大多数在语言发展上落后于健全儿童,无论是语汇积累、语言清晰度、听懂语言的能力、表达意愿的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都难以与同龄健全儿童同步。因此在以“听”、“说”为主要“教”、“学”渠道的普通学校,聋儿的学习就显得困难得多。表现在:一是学习上理解能力较差,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听不懂或听不清,影响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如果课下辅导跟不上,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就会下滑,给以后的学习留下障碍。二是表达能力差,上课发言困难,不能与同学自如交谈,既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又影响了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另外,受词汇量、造句能力、生活经验及思维方式的限制,他们作文普遍比较困难。

社会性发展问题。聋儿在学前康复过程中接触和交往的主要对象是父母、老师和其他聋孩子,在交往中往往会得到良好的配合甚至积极的鼓励。可是一旦进入普小随班就读,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首先,置身于众多健听儿童当中,聋儿最突出的感觉是自己“与众不同”,立即会发现自身在听说、交往上与健听同学具有较大的差距。如果在交往或学习中受到障碍和困难而得不到帮助,必然挫伤聋儿的自信心,在心理上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甚至出现自我封闭的情况。其次,由于交往和沟通困难,对日常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缺乏体验,对一些调节人际关系的“潜规则”缺乏了解,特别是对言语交往中的非语言因素如语气、语调、体态、态度等等缺乏正确理解,因此容易发生交际障碍,不易与健听儿童相互融合,因而往往表现为不合群、爱钻牛角、具有攻击性,或行为举止不合乎常规,容易被同学误解、孤立而发生社会性障碍。

二、来自外部的问题

接纳问题。聋儿经过康复后有相当一部分具备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条件,但事实上进入普小并不十分顺利。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出于对残疾儿童接受普通教育的怀疑和顾虑而推诿敷衍,有的教师担心聋儿随班就读会影响班级成绩,增加工作量,因而不愿意接纳,造成一部分具备条件的聋儿不得不进入聋校。另一方面,健听儿童由于缺乏对聋儿的了解,以及交往不便而容易抱有偏见甚至排斥态度;有个别家长不了解因聋致哑的常识,怕自己的孩子与聋儿交往多了会受影响,因而限制自己的孩子与聋儿交朋友。因此一些聋儿虽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健听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三、切实解决学龄期聋儿随班就读的角色转换问题

要使经过康复的聋儿顺利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必须解决好聋儿从学龄前的康复对象向学龄期接受基础教育的普通学生的角色转换问题,这也是巩固聋儿康复成果的重要手段。

建立有利于“幼小衔接”的康复教学体系在学龄前康复教育阶段,要在培养聋儿听说能力的同时,注意“幼”、“小”衔接问题,从体制上保障聋儿顺利完成从康复对象到普小学生的角色转变。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提前介入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过程,适当增加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要借鉴普通幼儿园学前班的做法,让聋儿识记一定数量的汉字,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学会数字的写法并熟练掌握二十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减轻聋儿在进入普小初期的学习压力,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融入健全儿童的学习生活圈内。实践证明,由于聋儿曾经接受过比较严格的教育训练,因而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在此基础上掌握比健全儿童更多的知识,往往能够增强聋儿的自信心,有助于聋儿尽快适应普小的学习生活。

在教学形式上,要逐渐向小学化过渡。比较有效的做法是适时采取比较正规的班级教学形式,并逐渐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加强课堂纪律教育,使教学制度逐渐向小学靠拢。

加大社会实践课比重,将聋儿带到实际生活场景中去接受体验,并适当安排一些社会活动要求聋儿去完成,以增强聋儿的实践能力和生活经验。

加强与聋儿家长的沟通,利用假期和早晚聋儿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锻炼聋儿的交往能力,增强聋儿的生活体验,缩短聋儿的社会化进程。

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聋儿的实际需要,教学活动更加接近社会生活。

四、加强宣传与协调,为聋儿顺利随班就读提供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政府的重视、社会的支持,是聋儿康复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要继续做好宣传、协调与沟通工作,为聋儿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提供制度保障。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残疾人联合会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争取将聋儿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并作为考核一个地区教育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加以监督和落实。

加强聋儿康复后续教育的科学化、常态化工作,开展对普通学校相关教师的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和技能,成为既胜任普通教育又胜任特殊教育的“双师型”教师。

聋儿康复机构应密切建立与普通学校和教师的联系,加强往来,积极宣传聋儿康复事业,交流教育教学方法,展示康复教育成果,使聋儿能够比较顺利地从康复教育阶段过渡到学校教育阶段。

猜你喜欢
聋儿随班康复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8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特别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4
无声之歌 生命之舞——浅谈聋儿芭蕾舞教学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10
携手聋儿 奉献爱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0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多种途径提高聋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黑河教育(2012年4期)2012-04-29 00:44:03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