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工具,学习语言重要的是发展聋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听觉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聋儿由于听力缺陷,语言发展受到障碍,要使他们通过听力进行康复训练,回归主流社会,只教聋儿学会说一些字、词和句,背诵几首儿歌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提高聋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培养聋儿“听”、“看”话的能力
培养聋儿“听”、“看”成人、同伴说话的习惯,是发展聋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初受训练的聋儿不知道语言为何物,没有语言交往意识,所以他绝不会注意他人嘴唇的活动。听、看话能力的训练是指加强聋儿语言交往方面的听、看话能力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让聋儿多听一些课堂用语和生活用语,进行模仿并正确执行,同时听话训练可以借助看话作为补偿手段,还要训练聋儿注意他人的体态、表情。笔者有意识地对我班的聋儿反复地说一些聋儿感兴趣的事物,给予聋儿大量的语言刺激,使聋儿慢慢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听、去看的习惯。随着语言刺激量的增加,再要求聋儿理解和掌握老师说的话,要尽量使用实物模型、图片等,加深聋儿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和记忆。
二、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
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进行语言交往。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做法并不能使聋儿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必须让聋儿自己开口说话,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给聋儿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笔者的做法是:
1.让聋儿经常参与正常儿童的活动。我所任教的聋儿语训班是附设在普小的,这就为聋儿与正常人交往提供了条件。如: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飞机场春游,聋儿亲眼看到了真正的飞机,他们没等老师问“这是什么”,就指着飞机说出了“飞机”两个字,而且吐字很清晰。还有的在数飞机“一、二、三……”,于是我就问这位聋儿:“飞机场上有几架飞机?”他不假思索地说:“有三架飞机。”坐飞机的时候,我让正常学生主动和他们交往,告诉聋儿“我们在坐飞机”、“飞机飞得真高”。回来之后,我让聋儿把坐飞机时的情景讲一讲,大家都积极举手抢着发言,气氛非常活跃。
2.发挥口语教学环境的作用。在教学中我让聋儿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挂图、图片的设计制作。在做的过程中,开发聋儿的智力,使聋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聋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增加了聋儿语言实践的机会。一开始,我先把课大概讲一下,然后和聋儿一起设计课文图片和幻灯片,慢慢地,聋儿就能自己制作出课文的一部分图片。在聋儿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说话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看,有的问,有的说,有的做。我借此机会对他们多说多讲,使聋儿从建立用口语交往的意识逐步过渡到用口语进行交流。
三、进行对话练习,增强聋儿语言表达能力
在完成教学大纲和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笔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别对不同层次的聋儿制定了不同的日常生活对话训练材料,提高了聋儿的会话能力。如:
高层次(助听效果最佳,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中午,你吃的什么?中午,我吃的面条。
中层次(助听效果较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中午你吃面条了吗?我吃了。
低层次(主要靠看话):面条好吃吗?好吃。
另外,为了提高聋儿的交往能力,我还经常创造机会,结合实际,带领聋儿去公园、商店。在商店里,根据实际的情景,与聋儿进行对话。如问:“这是什么?”“谁是营业员?”“奶奶在买什么?”等,并教他们怎么买东西,买东西时说什么,消除了他们因生理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时时刻刻鼓励聋儿与正常人交往,在交往活动中学习语言。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丰富聋儿语言
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较抽象的问题时,聋儿常常用一双茫然的眼睛望着你,不知该如何回答。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的演示,能化静为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对学习语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认识秋天》一课时,展示给学生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树叶从树上纷纷落下来,果树上结满了果实,田野里一片金黄……这样学生对秋天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到室外,通过各种感官来寻找秋天:枯黄的小草、变黄并飘落下来的树叶、凉爽的风……学生亲眼看见并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此时教师再让聋儿说一说秋天的变化,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表述出来。
总之,培养和发展聋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语训教师和聋儿家长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更多的有效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使其逐渐适应社会。
(责任编辑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