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学习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正是在声声吟诵、想象画面、拓展延伸中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文章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抓住诗眼,理解“西湖比西子”的真正意蕴,想象“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等词语构筑的画面和意境,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和美感。同时,读写结合,让学生感受诗人眼中西湖的美丽,书写自己心中的西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传统文化的感情。
关键词:古诗;晴雨西湖;诵读;想象;读写结合
作者简介:张新蕾,天津市和平区劝业场小学语文教师。(天津 30004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62-04
【教学过程】
一、走近西湖
1. 引导语
师: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最著名的就是西湖。大家想不想去西湖游览一番呢?
师:是啊,不仅你们想去,西湖以其秀麗的景色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苏轼泛舟西湖,一起来学习这千古传诵的佳作。齐读课题。
(提示:注意“饮”左窄右宽;“初”是衣字旁,先写短撇,再写点;“晴”跟太阳有关,所以是日旁)
作者是谁?——苏轼。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 知作者
师:说到诗人苏轼,你们对他有哪些了解?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生: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又称苏东坡;
生:我了解到杭州著名的苏堤是苏轼建造的;
生:我还知道苏轼写了很多有名的诗……
(出示诗人简介)
二、印象西湖
1. 解诗题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这个题目?谁再来读?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了。(师:了解了天气的变化——停顿)
生: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师:了解了写作地点——这里停顿一下)
生:作者还在饮酒。(师:了解了事件和人物)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读一下题目,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指着板书)
生:苏轼在西湖上喝酒赏景,开始天气晴朗,后来下了雨。
师:你能不能再来读读,注意读出节奏。(生1——你强调了地点/时间/天气变化 )
(齐读课题)
【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2. 自由读
师:了解了诗题,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诗中,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把带拼音的字读准确,直到字字清楚,句句顺口为止。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准字音(生1读)——声音清脆,“潋滟”读得很标准;
谁再来读?读出节奏(生2读)——字正腔圆,细心的孩子有没有发现在诗中有个多音字,“蒙”是二声,你读对了吗?
谁再来读读?读出画面美。不但字字清楚,而且要句句顺口。(生3读)——你读得可真投入。
师:老师和你们合作,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师生合作读)
3. 谈印象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你觉得苏轼笔下的西湖,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哪一个词?
生:是第三句。
师:哦,是那“西子”,是吗?
生:山色空蒙。
师:你觉得“山色空蒙”很妙,是吗?
生:老师,我喜欢“淡妆浓抹”。
师:有韵味不张扬,是吗?
三、走近西子
1. 读注释
师:西湖给每个人的印象都是不同的,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诗人笔下将西湖比作了——(生:不小心落入人间的明镜)
师: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生:明月)
师:诗人白居易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他眼中的西湖就像——(一幅画)
师: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哦!诗中就是这样写的。你知道西子吗?(生:她的名字又叫“西施”)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上注释写着)
师:同学们,从这册开始,你们的书上就出现了注释,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 讲故事
师:西施她到底有多美呢?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时,水中的鱼儿看到她都忘记了游水,纷纷沉入水底。
师:西施美吗?(生:太美了)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那就让我们坐着画舫,一同去欣赏西湖吧!
四、晴雨西湖
1. 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解词。第一句(齐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你觉得哪个词语不好理解?(生: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潋滟”两个字形,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师:是啊,水是西湖的生命,中华汉字形旁表意,这个词什么意思呢?(生:水波一荡一荡,波光闪动)
师:(出示图片)是啊,阳光照耀着西湖湖面,你觉得水面怎么样?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生: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浮光跃金)
师:阳光照耀下的湖面,波光粼粼,所以诗人说——水光潋滟晴方好。
(2)一咏三叹。师:此时,除了湖面,还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出示图片:湖中的鱼、荷花、堤上的柳……)
生1:我看到阳光下的柳树,倒映在水中——这就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2:我看到阳光下的荷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这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3:我看到阳光下的亭子,玲珑别致/清雅隽秀——这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生4:我到了阳光下的雷峰塔,巍然屹立/高耸入云——这都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阳光下的一切都是这么熠熠生辉,充满生机,诗人用了一个字来夸这美丽的湖光山色——好,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板书:晴方好】
师:谁能来读读这阳光下的西湖,让这水光闪动起来?(生1读)
闪动地再耀眼一些?(生2读)
谁能读活这幅画面,让水波荡漾起来?(生3读)
(3)齐读。师:此时你泛舟湖上,你的心情会怎样?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一起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2. 品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解词。师:真是彼时日出此时雨啊!正当诗人醉身于西湖晴天美景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课件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雨】
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淅淅沥沥的蒙蒙细雨。这场雨给西湖带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1:眼前渺茫一片,有一种朦胧美。
生2:感觉若隐若现、模模糊糊——把这种朦胧之美融入诗中(生读)。
师:诗人用了一个词语——“空蒙”,便将雨中西湖云雾迷蒙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2)想象。(播放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轻声描绘)
师:瞧!伴随这蒙蒙细雨,展开你的想象,你觉得在雨中,有哪些景物变得空蒙了呢?
(回忆刚才你在阳光下看到的景物)
生:西湖的山迷雾蒙蒙,隐隐约约,水天一色。(师:你把山的空蒙读出来)
生:西湖里飘荡着小船,逐渐空蒙,消失在天际。(师:你把船的空蒙读出来)
生: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在雨中越发嫩绿。(师:你把柳树的柔美读出来)
生:看到了荷叶上闪动的雨滴。树枝在雨中随风飘摇。(师:你把荷花的娇艳读出来)
师:是啊,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正是这种云雾迷蒙给人以无限遐想,所以诗人说——雨亦奇。【板书:雨亦奇】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
(3)美读。师:前一个画面是水光潋滟,而今变成了——山色空蒙。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谁愿意读一读?
师:(生1读)声音再大点儿就更好了!
(生2读)真是晴好雨亦奇。
(同桌读)读出默契。
(男女生读)男生第一句读出晴天之绚丽,女生第二句读出细雨之温柔。
五、西子西湖
1. 引读
师:晴天的西湖是那样娇艳,雨天的西湖又是那样温婉,像谁呢?
生:(小声)西子。
师:(继续自言自语)像谁呢?
生:(齐答)西子。
师:(作恍然大悟)欲把西湖比———
生:西子。
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2. 延伸
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
(播放课件,教师随着音乐讲述)
明媚的春光为西湖化着妆,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左边读)
柔嫩的柳枝为西湖化着妆,看——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中间读)
磅礴的大雨为西湖化着妆,看——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右边读)
西风雪花为西湖化着妆,看——西风落木芙蓉秋,飞雪暗天云拂地。(齐读)
师:真是“山色湖光都入画,阴晴雨雪皆好景”。
(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 小练笔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拿出你的笔,描绘出印象的中西湖吧!大家可以先组内交流一下,你打算怎样为西湖化妆,然后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生1:如果 人来人往的白天 为西湖化浓妆,那么夜深人静/空无一人/万籁俱寂/夜幕降临/月明星稀的黑夜为西湖化淡妆。
生2:如果荷花为西湖化浓妆,那么荷叶为西湖化淡妆。
生3:我说,雨天的西湖是淡妆,看!所有的景物都披上了一层轻纱;我还想说,夏天的西湖是浓妆,看!荷花在西湖里怒放呢。
師:好一个“怒放”,让我们看到了夏天是那么娇艳。
生4:我说,春天的柳树为西湖化淡妆,看!柳树在春风里随风舞动着;我还想说,秋天的枫叶为西湖抹浓彩,看!她为西湖穿上了金黄色的外衣。
师:多别致的外衣啊!
师:同学们,让我们为这位未来的女诗人鼓鼓掌吧!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师:能和西子去比吗?
生:能!
师:难怪苏轼会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接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正是这千古一比,道尽西湖好处,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
生读——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板书:巧用比喻】
六、情系西湖
1. 背景
师:苏轼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除了歌咏西湖,他还忧国忧民,心系百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为西湖还做了什么呢?(生读)
(出示拓展资料: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通西湖,筑牢堤坝,防水抗洪,这就是著名的“苏堤”由来。同时他为了保护西湖,还建造了著名的“三潭印月”。)
师:正是如此,苏轼也对杭州日久生情!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让我们带着这份心怀天下的豪情,齐读整首诗。
2. 小结
师:好一个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正是有了这份大爱,才能写出这千古绝唱。让我们带着对西湖的赞美与热爱,齐诵这首诗!
(全班背诵,下课)
七、作业
1. 背一背:背诵本首古诗。
2. 读一读:读有关西湖的文章、诗句。
3. 画一画:根据古诗的画面,画一幅西湖美景图。
八、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方好
巧用比喻
雨亦奇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环节紧凑完整
古诗的教学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诵读积累,展开想象解诗意,在课堂活动中,这些目标均得以实现,尤其是各种形式的诵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理解诗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展开想象解诗意的目标,教师设计了看图说词、看图想象等环节,引领学生用四字词语理解“潋滟”,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升,文化气息浓厚,避免了刻板地讲解詩意。
二、教学重点突出,教法有的放矢
本堂课重视课堂节奏,对于“晴天”的诗句重点把握,“雨天”相对弱化处理;对于“西子”的比喻弱化了一些,但对于“淡妆浓抹”则是重点下了功夫;对于古诗的诵读采用了若干种形式,而对于板书设计则简洁明了。因此,整堂课也给人以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感受。
三、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提升品质
古诗的题目常常是老师不太重视的,而本堂课独具匠心地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从课题开始读出节奏,为后面的诵读做了铺垫,这个细节处理得很好,学生从一开始西施就被牢牢地吸引住了;另一个细节就是课堂结尾处的拓展,“苏堤”与“三潭印月”的介绍,体现了苏轼的另一种情怀,由赏玩美景的小情怀,上升到爱国爱民的大情怀,使学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熏陶,也使课堂效果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琛莉.《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实录[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0,(9):22-25.
[2] 陆青春.《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8).
[3] 谭兴会,宋运来.真水无香话诗情——《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5,(12):14-16.
[4] 王崧舟.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评冯琛莉老师执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0,(9):18-22.
[5] 宗菲菲,卢耀珍.《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实录与评析[J].广西教育,2016,(24):63-67.
责任编辑 罗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