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生批判性思维新质的涌现

2018-02-26 12:52李仁甫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

摘 要:从整体上来看,能够催生“批判性思维”枝枝叶叶的土壤,应该是生成的教学理念。生成性的课堂往往具有差异性、变化性,有利于“新质涌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的思维火花,就是课堂上涌现出来的新质。欧阳林老师的课例《我们的裁缝店》,向我们说明了“批判性”的思维新质是如此涌现的——分享与交流,促成主问题产生;切面与联点,利于细密化交流;追问与引导,激发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思维新质;涌现

作者简介:李仁甫,江苏省盐城中学,特级教师。(江苏 盐城 22400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4-0006-02

“批判性思维”是当下语文界研究的一个热词,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就高中生而言,批判性思维的养成,离不开批判性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追求“批判性”效果,如果依旧采用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教学方式,而不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不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时间,不给学生大胆交流的平台,那么,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就不能真正实现。要使“批判性思维”真正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就必须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那么能够催生“批判性思维”枝枝叶叶的土壤究竟是什么呢?从整体上来看,应该是生成的教学理念。生成性的课堂往往具有差异性、变化性,有利于“新质涌现”。從某种意义上说,批判性的思维火花,就是课堂上涌现出来的新质。本文以常州青年名师欧阳林的课例《我们的裁缝店》为例,探讨“批判性”的思维新质是如何涌现的。

一、分享与交流,促成主问题产生

生成性课堂,往往是让学生直接启动课堂的。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欧阳老师大胆放手,采用“分享与交流”的启动模式。当他询问学生“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时,立即便有一些学生主动发言,从而使一堂课有了“说开去”的自然基础——

生1: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暖,人文主义的光辉。

师:嗯,温暖。具体一点。

生:就是作者的叙事比较平淡而详实,他展现了一个生活最原本的样子,体现了这个作者对生活的积极的热爱的态度。

师:感到一种温暖,生活最原本的样子,感到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是你读了之后的感受。好,其他同学呢?和她一样吗?一不一样?

生2:我也是看了这篇文章觉得非常的温暖,还有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就是比较热爱生活吧,对生活非常积极,然后也是热爱美,对美的热爱和向往。

师:嗯,是,也感到一种温暖,还有一种对美的热爱与向往。好,你说。

生3: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感觉作者观察很细致,展现的生活非常丰富,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个在新疆那种地方,不是城市里的风格,然后他把人物的形象展现得非常丰满。

在这一对话流的惯性下,在教者及时的引领下,下面的教学环节次第展开——

师:很质朴,人物形象很质朴,你觉得这个打动你了?好,还有没有别的?确实,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感觉到一种温暖,为什么呢?好,为什么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想问一下同学,为什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看法吗?是不是啊?那么为什么会感到温暖?好,你说。

“为什么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或“为什么会感到温暖?”这就是现场产生的一个主要研讨的问题。有了这个主问题,学生就有了共同言说的对象。这是欧阳老师投下的一个小石子引发出来的学生共同感兴趣的研讨对象。有了这一对象,学生的思维发展就有了一条深入下去的线索,从而也就预示着一场批判性对话的平台基本上搭建起来了。另外,“分享与交流”的本身也容易营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从而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绽放。

二、切面与联点,利于细密化交流

让学生自由地分享与交流,容易产生两个危险的倾向:要么碎片化甚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么大而化之甚至大而无当。此时需要教者适时介入,把交流引向全面或深入。就欧阳老师的这堂课来说,每当学生眼睛里只有“大”时,他总是启发学生往“小”处看。

生1:这篇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暖,人文主义的光辉。

师:嗯,温暖。具体一点。

……

生3:对,它就是,它的温暖来自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一种很刻板的讲究,就是相互之间的那种包容。

师:一种包容和人情,一种人情味,那么人情味是一种包容,能不能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内容展开?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把这篇文章看一看,看了之后可以先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用文章中具体的内容来说明。当然如果说你还感受到别的特点的话,那也可以说说。

师:不是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考虑,就是人们即使生活在这么艰苦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物质的贫穷所压垮,或者说并没有因为物质上的贫穷让人的精神变得灰暗,或对利益斤斤计较,反而依然在追求一种美好的东西,美好的生活。所以说,这样的一个贫穷的时代,让人感到一种温暖,感到一种暖暖的美好的人性的美好,是不是,非常好。还有没有同学再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来分析……

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切入“面”——宏观的东西,欧阳老师就及时地通过“具体一点”“结合文章中具体的内容展开”“用文章中具体的内容来说明”“通过一些具体的细节来分析”之类的警示语来联结到“点”上,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缜密,越来越关注文本的细微之处。

三、追问与引导,激发批判性思维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固然跟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关,跟教者提供的启动模式有关,但还必须有教者产婆术般的高明技巧。产婆术的教学手段源自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这一手段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者恰逢其时、恰到好处的追问。且看欧阳老师是如何追问的——

师:嗯,善良,赞同吧?好,但是对刚刚她说的话,同学们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鸡对他们没有什么用,不能吃吗?

生4:他们去加工那个裙子要付钱给他们,他们开那个店也就十来个平方,特别小,也不会去养鸡。

师:烧了吃了呗,改善生活了呗,你不要买鸡吗?对不对,这不是不用买了呗,怎么就是说没有用呢?为什么,你说。

生5:就算他们有钱也舍不得买鸡。

师:为什么舍不得买?

生5:因为生活很贫穷,有一些收入可能会用来做一些更加有价值的事情。

师: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在生活上还达不到这样一种奢侈的程度,是不是?吃鸡还是比较奢侈的,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钱,所以你说的这个“没有用”是对的,那么你下面就要问下去,为什么没有用呢?按照常理来讲,怎么会没有用嘛?我们的生活天天都得有肉吃,你说天天给你吃素,你受得了吗?(生:受得了。师生笑)对于你,我理解,也许你现在想要减肥,对不对?但是对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讲,你说天天都不吃肉,我觉得不可能,所以你要问一下为什么……

欧阳老师的适时追问、不断追问,使学生思维走向严密,在步步深入中完成了自我否定、自我补充、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逼近真知。像这样的教学片段在他的课例中并不少见,这说明欧阳老师有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在思维上逐渐具有批判性力量。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新质,如今已成为很多语文教师追求的课堂目标,而欧阳老师在这方面的追求更自觉、更坚实、更持之以恒、更行之有效。新质涌现并不容易,但愿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够从欧阳老师的课例中学习到成功的经验,使自己的语文课成为催生批判性思维的沃土。

责任编辑 罗 佳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
论批判性思维素养对编辑的重要性
实习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品质的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设计思辨性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思想政治课作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养成研究
论批判性思维与信息分析能力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