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禄彬 鲁红光 金一萍 刘波
摘要:依据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开设的光伏产品检测专业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特点,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职业教育模块中的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文章对本专业师资进行了现状分析,以专业核心课程《光伏产品检测技术》为例,进行了项目化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推动专业建设。另外,针对专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困难、人才培养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此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专业建设; 光伏产品; 检测技术; 实践探索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国,截止2017年,累计装机总量已达到130GW。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2020年装机总量有望达到250GW。“十三五”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能源革命、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时期,也是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预计全国太阳能年利用量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7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12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约9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约110万吨,环境效益显著。太阳能产业对我国经济产值的贡献也将突破万亿元。另外,太阳能利用上下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容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产业可提供约700万个就业岗位。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光伏及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势必增长,特别是光伏产品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将更加紧俏。然而,人才的培养往往滞后于行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开设光伏及新能源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1]。且每个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也不尽相同。在专业建设方面,除了四川乐山、湖南湘潭等地的几所高职院校外,以光伏产品检测进行专业定位,或作为发展方向的院校较少。另外,光伏专业人才培养又具有特殊性,光伏产业链涉及的学科较多,随着光伏用途的不断扩展,未来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至关重要[2]。所以,为充分满足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在光伏产品检测方向的专业建设中,如何定位、怎样建立人才培养体系、怎样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以及怎样适应行业的动态发展,这些都将成为相关高职院校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一、光伏产品检测专业建设的措施
(一)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的确立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我们将光伏产品检测专业,定位于为服务新兴产业而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职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国内光伏制造企业,特别是太阳能光伏上、中游产业,掌握光伏产品检测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熟悉光伏产品检测方法与原理,并具有较强的产品质量管理能力,能从事光伏产品生产制造、检验检测以及质量控制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光伏产品制造的企业调查和岗位研究为基础,通过多次修订,经兄弟院校及企业专家共同评审制定的。一方面它符合光伏产品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方面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也符合学校的现有办学基础及长期发展规划。另外,本专业侧重培养检验检测人才,与光伏材料制备技术、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等专业的定位不同,从而更具专业特色。在应对未来社会人才需求方面,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二)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所以,高职院校光伏产品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应该以专业定位为导向,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在课程体系构架及知识结构上突出特色,注重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而专业课程的建立与调整,要深入行业企业,按照职业岗位和工作任务设置[1]。要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要求,了解企业文化知识,注重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另外,根据行业及企业需求人员的岗位技能、必备知识提炼出能力要素及知识要素,以此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再根据衍生知识要素及能力要素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具体实施上,结合相关岗位技能,根据调研内容,归纳出包括原辅料、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等光伏产品的具体检测任务。将其按照检测类别进行归类分项。再将检测项目按检测对象归纳为:晶硅原辅料检测、硅锭(棒)检测、硅片检测、晶硅光伏电池片料检测以及晶硅光伏组件检测等模块。最后,根据检测模块确立专业核心课程《硅材料检测技术》及《光伏产品检测技术》的教学内容,对各检测任务中包含的试剂与样品、仪器及设备、原理和方法以及技能与操作等进行归纳总结。另外,对检测任务中涉及的衍生知识、检验标准及质量控制等支撑知识进行整理,作为职业基础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的内容基础。光伏产品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模块)详见图1。
(三)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规划方面,应依据相关岗位需求及职业能力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及实训大纲,来开展模块化、项目化的技能培训。针对光伏产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设计出各项实训内容[3]。具体实施方面,应该以校内实验、实训平台为基础,根据专业定位以及光伏产品检测项目的技能要求,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整体由实验、实践及实训三大模块组成。实验、实训环节在校内实施,实践环节在相关合作企业开展。实验模块主要由光伏产品检验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可操作性较强的检测任务组成,实施过程以专业课为载体,编入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按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合理开展。实训模块注重知识及技能的系统性,以多项目、多任务的检测模块为主要内容,以周次为时间单位实施系统化的训练。实践模块主要针对校内资源不足,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顶崗实训与校外实习深入生产一线,直接接触光伏产品与生产设备,以学徒身份学习光伏产品制备与检测的相关技能。具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见图2。
(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发展的今天,培养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备创新精神、具有高度职业认同感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整合学院现有师资,引进具有高职称、高技能的人才推动专业建设,目前,在我校光伏材料学院的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63.6%,高级职称占18.2%,“双师型”教师占27.3%,另外,近六成教师拥有多年光伏企业工作经历,师资结构较为合理。另一方面,专兼结合,积极发展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专业群体师资建设的有益补充,《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早在2014年4月,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我校光伏材料學院就成立了校企联合教研室,聘请来自江西赛维LDK的三位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培训师向本学院学生教授专业知识并传授操作技能。另外,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及继续教育方面,每学年学院会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学习与锻炼,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在具体专业建设实施方面,根据任教教师的工作经历及教学经验,分别指定1-2名教师作为专业课程负责人协助专业带头人,确保专业建设的实施与开展。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代表的,在教育类型上与以文化学习和理论研究为代表的,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上,应该立足真实情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通过行业内的企业调研,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对相应岗位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对各工作任务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归类和整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形成课程内容[4]。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应该确立课程对应的知识目标、岗位任务以及技能要求,明确教学项目,细化教学任务。以专业核心课程《光伏产品检测技术》为例,根据检验对象、类型性质、内容方法进行三级划分,以检测任务作为最小单元,实施教学与评价,并作为上一级的子任务,进行逐级归纳与总结,形成系统的光伏产品检测知识体系(《光伏产品检测技术》课程的结构设计见图3)。另外,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建团、任务分工、资料查询、实践操作等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负责任务分配、理论讲解以及提供相关指导工作。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过程及细节,以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互评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
二、光伏产品检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及社会服务等获得经济收益,并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锻炼实践技能的教学模式[5]。但光伏产业链长、光伏产品生产制造设备复杂,相关产品检测技能及支撑知识较多。要实现光伏产品检测方向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达到校企“无缝对接”十分困难。具体表现在,第一,市场调研不充分,缺乏市场预判能力,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加强。第二,实训设备及场地数量不足,更新缓慢,资金缺口大。第三,实训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短缺,力量薄弱。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在光伏产品检测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第一,要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精准定位,通过科学论证并突显基地特色,加强社会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及社会培训双重功能。第二,在政府引导及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校企合作共建模式,解决资金及场所问题。第三,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实现校内实训教学的稳定发展。
(二)毕业调查及反馈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评价学校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6]。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让其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招生就业、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光伏产品检测的专业建设,应关注光伏行业的发展动态,明确专业教育的服务宗旨,在人才培养方面,既能把学生“请进来”,还要帮助学生“走出去”。所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本专业毕业调查及反馈的力量,促进专业建设及发展。第一,构建长效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并由专人负责分析研究。第二,合理规划跟踪调查内容,采用多样的调查形式掌握毕业生状态。第三,加强校企合作,从多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第四,建立校友沟通平台,了解毕业学生的工作及感受,以及对学校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的满意度。第五,成立“订单班”,进行“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对接“一站式服务”为学生就业扫除后顾之忧。
三、结语
高职院校光伏产品检测的专业建设,应定位准确,以行业内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岗位技能及工作任务确立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有效推进项目化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来推动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努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有效的毕业生反馈机制,根据企业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从而满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鲍安平,张汉年.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光伏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7,(29):62-64.
[2] 周亚东,徐宁,等.光伏行业人才需求及相关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6,(12):56-60.
[3] 罗玉峰,陈裕先,廖卫兵.打造新余光伏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J].太阳能,2010,(10):54-56.
[4] 宋玉宏,牛俊英.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专业课程的开发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254-256.
[5] 曹玉平.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分析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5,(36):83-87.
[6] 潘杰.毕业生调查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5,(7):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