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两个大课间 确保锻炼一小时

2018-02-26 18:28赵超君
体育教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

【编者按】:近年来,由本刊编辑部策划、学校体育专家指导的“专题讨论”栏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无论是2015年“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还是2016~2017年“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研究,学校体育界人士高度关注,密切结合实际撰文,各层面的研讨与交流为我国学校体育和体育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

2018年,编辑部进一步推出专题讨论栏目——“课外体育活动特色与绩效”,包括大课间活动、体育健康教育、一校一品等系列课外体育活动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丰富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内容,打造多样锻炼手段,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基。

本年度的第一个选题是“大课间活动特色与绩效”(2018年第一、二期)。改变学校课间操枯燥无味的现状、提高课间操的效果是推出体育大课间的初衷,体育大课间的创编应具有新颖有趣、富有教育性、锻炼性、技能性、艺术性和文化性等特点,以增强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各省市中小学多年来在开设体育大课间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期选题中,本刊特约河南省开封市教研员、黄河科技学院教授赵超君老师撰写了《每天两个大课间 确保锻炼一小时》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河南省自2007年以来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的成效与经验。另外几位基层教师也各自介绍了区域、学校开发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色与成效。

摘 要:自2013年起,河南省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从制度层面保障了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并在2009~2016年8年内举办了6次全省阳光体育活动现场推进会,有力推动了全省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深入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历程证明,追求实效是实现大课间价值的重要途径;创新发展是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不竭动力;突出特色是优化大课间活动的必由之路;常抓不懈是应对大课间难题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一小时;推进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22-03

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体育局等四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从2013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全省统一建立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即每天上、下午各安排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每次时间为30分钟。要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列入学校总课程表,实行课程化管理。”[1]自此,河南省中小学拉开了全面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序幕,并在以后的学校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演绎精彩,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每天两个大课间”的由来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2]可以说,这是“大课间”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2011年,教育部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把每天锻炼一小时作为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举措。[3]怎样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怎样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怎样使国家号召不止步于愿景而是变为现实,成为摆在学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省教育厅于2009年曾在洛阳市洛龙区举办过全省第一次阳光体育活动现场推进会,会议充分肯定了洛龙区教体局在本辖区中小学实施“每天两个大课间,每个课间半小时”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大胆之举,也是创新之举,这一创举把大课间体育活动纳入课程化管理体系,从而在制度层面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了实处,非常具有推广价值。此后,经过三年的观察、实验和论证,河南省教育厅于2013年秋季开学起,正式在全省范围开始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学校体育活动制度,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迈出了实实在在的一步。

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历程

河南省教育厅自2009年至2016年的8年间,共举办了6次全省阳光体育活动现场推进会。前两次推进会是全面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有益探索和经验积累,后四次推进会则是每天两个大课间的深化改革与逐步完善。每次阳光体育活动现场推进会都设立有明确的主题,分别从不同方面有力促进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发展。

第一次推进会的时间是2009年,主题是“制度创新”。会议充分肯定了洛阳市洛龙区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创新举措,重点解决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制度保障问题,为2013年全省中小学同步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重要举措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二次推进会的时间是2012年,主题是“丰富内容”。会议推广了郑州市金水区每天两个大课间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人的智慧,把体育教学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机结合,用多样化、趣味化的内容充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经验,为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锻炼形式拓宽了思路。

第三次推进会的时间是2013年,主题是“面向农村”。会议推广了焦作市沁阳农村中小学上下午两个大课间内容各有侧重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全省农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树立了榜样。

第四次推进会的时间是2014年,主题是“追求实效”。“有效大课间”成为这次推进会的关键词和重点话题。教育厅体卫艺处经过深入分析論证,把“有效大课间”的内涵概括为“全员参与、适宜负荷、新颖有趣”三个要素,进一步为全省中小学开展每天两个大课间明晰了思路,引领了方向,成为全省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的基本要求。

第五次推进会的时间是2015年,主题是“城乡共进”。会议展示了洛阳市涧西区和开封市通许县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农村和城市学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方面齐头并进,各有特色,给会议代表留下深刻印象,为推动全省城市和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示范性作用。endprint

第六次推进会的时间2016年,主题是“创新发展”。会议展示了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小学校园体育活动,肯定了郑州市经开区教体局把“每天两个大课间”升级打造为“每天一次活动课”的创新做法,为探索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多样化模式做出了新的探索。

6次阳光体育活动现场推进会为促进广大中小学校落实“每天两个大课间”的重要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如何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全面实行“有效大课间”引领了方向。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在组织专家论证后认为,每天两个大课间是保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得力措施。每天两个大课间可以成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特色展示的窗口,成为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和习惯培养的手段,成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化发展的平台。

三、“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创新

河南省教育厅为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活动经验,激励广大中小学校不断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在近年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举办新活动,提出新要求,有力促进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发展。

2016年底,郑州市经开区教体局把两个大课间活动时间合二为一,用每天一次活动课的形式来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天一次活动课”的模式被省教育厅视为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升级改良,是课程化管理“每天一小时”的又一创新举措,是全省中小学校步入“多样化模式并举”的良好开端。

2016年和2017年,河南省教育廳连续举办两届全省中小学“最美大课间”评选活动,全省各地在初评基础上择优上报了600多所中小学校参加省级评选活动。参评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视频资料显示,全省中小学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方面想象力丰富,创造性突出,活动内容多样,组织形式合理,学校特色鲜明。评选活动为广大中小学展示成果、交流经验、共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以来,河南省校足办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其中之一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应在每天两个大课间中安排一次与足球有关的大课间活动,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熟悉足球的机会,为加快发展校园足球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足球大课间”的问世又为“每天两个大课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实施“每天两个大课间”活动中,许多中小学校把艺术教育、传统文化、自编操舞、民间游戏等内容有机融入大课间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提升了大课间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大课间和运动场已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向往的时间与空间,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已成为中小学生享受运动快乐、增进身心健康的常态行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发展成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四、“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启示

河南省中小学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创新举措及发展历程,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深化发展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1.追求实效是实现大课间价值的重要途径

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巩固提高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等多重价值。要实现这些多重价值,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有基本的质量保证,必须具有强身健体的实效性和常态开展的持续性,追求实效是实现大课间多重价值的必备条件。追求实效的着力点在于实施“有效大课间”,“有效大课间”的内涵有三点:一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常态开展,这是实现大课间价值的基本前提。二是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适宜负荷,能够强身健体。只有锻炼内容合理,运动负荷适宜,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实效。三是大课间体育活动应当新颖有趣,可以愉悦身心。只有活动内容新颖、多样、有趣,才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只有认真做到以上三点,才能杜绝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现象,真正实现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健身育人等方面的多重价值。

2.创新发展是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事物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才不会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持续提升,进步发展。在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征程中,我们永远在路上!从“每天两个大课间”到“每天一次活动课”,绝不是概念的标新立异,而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制度保障,是学校体育活动模式的创新发展。“每天两个大课间”和“每天一次活动课”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在制度上确保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都是对“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课程化管理和有序化实施。创新发展不仅仅表现在活动制度和模式的多样化上,在活动器材、锻炼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同样存在创新发展的空间。新颖有趣、易学易练的锻炼内容,色彩鲜艳、安全可靠的锻炼器材,合理便捷、安全可行的组织形式,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锻炼,激发锻炼热情,从而大大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为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提供动力,注入活力。

3.突出特色是优化大课间活动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中小学在实施每天两个大课间的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坚持改革创新,追求一校一品,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场地狭小的学校采用首尾接龙跑的形式组织学生跑步,有效化解了学生人数多和运动场地小的矛盾;有的学校设计两套活动方案,以适应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的农村学校把民间儿童“老游戏”引进大课间活动,既丰富了大课间活动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有些学校把传统武术与大课间活动相结合,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和弘扬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有的学校把肢体打击操引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培养节奏感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的学校根据体育课阶段划分原理,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精细管理活动过程,确保大课间活动的高效与安全运行。实践证明,不盲目跟风,不生搬硬套,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校特点,寻求最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及其组合模式,是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必由之路。

4.常抓不懈是应对大课间难题的破解之道

每天两个大课间是一种创新的校园体育活动制度,务必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课程时间安排等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冲击。目前,河南省中小学在实行每天两个大课间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发展不够均衡,城乡、地区和学校之间的差异比较显著;部分学校活动大课间内容单一,缺少趣味;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存在畏难情绪,大课间活动检查前紧,检查后松;学期初紧,学期末松,活动质量波动不稳,难以始终如一等。面对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坚持常抓不懈无疑是应对大课间难题,推动大课间常态开展的关键策略和破解之道。时紧时松、抓抓停停、检查时紧、检查后松等现象,都是缺乏常抓不懈精神的表现。只有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师肯干,上下一体,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常抓不懈,大课间体育活动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并见到实效,才能够有始有终并始终如一,才能够常态开展并持续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一种校园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更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健康生活方式。中小学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空间,学校运动场应该是学生最向往的地方,让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学生享受运动快乐,增进身心健康的美好时光,应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意见的通知.豫政办[2013]58号[EB/OL],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3/07/24/010411877.shtml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0710/27692.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11]2号[EB/OL],http://www.gov.cn/zwgk/2011-08/02/content_1918342.htm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课间体育活动创新
闽侯县初级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解析初中体育大课间的开展策略
农村中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对策
如何培养中学生对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