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力
(成都市第五十七实验学校,四川 成都)
历年来分数都是社会对学生的主要评判依据,导致学校普遍要求教师以传授知识和解题技巧为首要教学目标,由此课表被五花八门的文化课占领,学生整日陷于题海之中分身乏术,即使有些许的德育课程也被教师们忽视。虽然这些现象正在逐步改善,但教师们对德育方面的教学经验却是寥寥无几,成效始终微乎其微,因此只有学校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最近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加强德育工作的政策,但实际的工作仅凭理论是无法适用于所有学校状况的,更何况德育本身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使得对德育教学成果的验收缺乏可靠的真凭实据。教师们表面上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事实上只是简单走个过场并拍照证明,将其当作任务敷衍了事,而丝毫不在意学生是否真正将获得的知识内化为约束行为的准则,最终还是依靠死记硬背便能顺利通过考试,起不到任何德育教学的本质意义。
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节奏迅速加快,时代时刻在改变,同时全球的新闻时事都在不断更替,然而小学的德育教材至今都还是数年前的老版本,其中的实例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严重不符,失去了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另外有些书本利用较多的篇幅并用抽象的术语解释知识点,想让活泼好动,自律性又不高的小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听讲简直是天方夜谭,更别提领悟其中的道理了。
由于德育课每周都只有一两节的课时,部分学校为了省事决定让文化课的老师来授课,而这些老师本来就对德育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又大多还坚守着以成绩为先的思想,根本不会花费过多心思去准备德育课,于是备课时基本熟悉课本内容就草草了事,课堂里从不拓展知识,更是以唱独角戏这种最简陋的方法进行讲课,几乎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学生自然昏昏欲睡,甚至一节课下来都云里雾里毫无收获。
任何学习都应该兼顾书面和实践能力,德育因其特殊性更是如此。学生仅仅知晓行为的对错是完全不够的,还要鼓励其踊跃传播正能量,让其真心实意地感受到做善事的喜悦,对此学校应该联合群众的力量,主动收集家长、教师和同学对学生的评价,呼吁大家记录好人好事并反馈给校方,根据助人为乐、礼貌谦让等优异作风分别颁发奖品并且公开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
首先学校需要彻底根除轻视德育的心态,尤其是领导必须端正态度,方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其次应该加大对德育工作的投入,引进更多有助于德育教学的软硬件设备,然后聘请专业的德育教师,及时更新德育教材,最后保证与学生家庭联系的通畅无阻,指派教师按时进行家访,向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指出并纠正监护人不妥的教育方式。
意图依靠有限的时间完成学生的德育教学是不切实际的,毕竟爱国、奉献等宽泛的理念对小学生还过于生疏,伟大的英雄事迹也十分遥远。为了让正确观念融入学生日常使其扎根心底,教师应当从教导其爱护公物、尊老爱幼等小事做起,不放过生活中一切微不足道的事情。学校可以与公安部门达成合作关系,严格清除校内的不法行为,还应多向家长宣传增强孩子道德修养的妙招,同步关心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
一方面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培训课程和教研活动,保持与外校教师的频繁沟通,分享教学心得,并且以身作则,把规范的行为作为楷模,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尽量采用多媒体、实践等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借助表格、树状图等归纳知识点能够更加清晰明了,利用动画、音频等让事例或者深奥的理论变得直观生动,同时,人物传记、寓言等也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定期组织学生展开爱心义卖等活动,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总之,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道德是树根,知识是树枝,枝繁叶茂便是成功的象征,如果就连最基本的根部都被腐蚀殆尽,那么这棵树便临近枯萎,毫无生气可言。小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稚气未脱的他们极易受到歪风邪气的影响误入歧途,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必须拥有相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尽早劝阻学生的不良行为,以推动祖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为国家培育出更多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