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炎黄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8-02-26 22:34霍彦儒
关键词:炎帝黄帝中华民族

霍彦儒

(宝鸡市社会科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炎黄二帝在其缔造中华民族、创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精神——炎黄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成的“基因”。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炎黄精神,已成为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共有的一种民族精神和力量源泉,是今天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为丰富今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提供了有益价值。

一、炎黄精神的内涵

所谓炎黄精神,就是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和以黄帝为首的姬黄族及其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斗争中,在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和文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干、创新、务实、进取、和合、献身等伟大精神。这种精神既是炎黄时代的时代精神,也是中华原始先民所共有的精神。

从文献记载和传说看,炎黄二帝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是多方面的,而他们在做出这些重大贡献的实践中所逐渐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伟大精神也是极其丰富的。概括起来讲,炎黄精神主要表现在如下6个方面。

(一)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

炎帝作为姜炎部族的首领,其实干精神表现在“与民并耕而食”,即与他的族民们一样,上山狩猎,下田耕种。在生产实践中,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日积月累,逐渐认识,不断总结,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些发明创造,都是他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反复实践的结果。史书载炎帝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他不仅善于利用火蒸煮食物,以化腥臊,防治疾病,而且他还善于把火推广应用到农耕生产方面,用火烧荒,开垦土地。这种“刀耕火种”的农耕技术,就是他在对自然界的长期探索中,在农耕生产的实践中,逐渐认识、总结出来的。又如,粟谷的发现,医药的发明,都是他长期培植植物、遍尝百草的结果。炎帝的实干精神还不仅仅在于他的亲身参与,更重要的是在于他的“敢为人先”。就是说,炎帝所实践的领域,许多是他人未能或未敢闯入的“禁区”。尝百草就是一例。

黄帝与炎帝一样,也是一位敢为人先的有为者、实干者。他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与族民们进行的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上。《鬻子》说:“黄帝年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说明黄帝从小就树立了要发展社会、治理天下、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等到长大,他看到各个部落生产能力低下,族民生活困难,相互抢劫,争斗不断,便立下建立联盟、统一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之大志。于是,他首先从自身做起,推行德治,又通过征伐,与炎帝族和蚩尤族联盟。黄帝所有的发明创造和赫赫功绩,都来自于他的敢为人先的实践。正是在他利民利族的实干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感召和带动下,他身边的臣子也都有发明创造,如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创律吕、仓颉造字、史皇作画等。由于黄帝拥有一个想干事、干实事、干大事的有为团队和众多杰出助手,因而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正是黄帝及其臣子的这种利民利族身体力行的实干精神,创造了黄帝的盛世时代。《淮南子·览冥训》载: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虎狼不妄噬,鸷鸟不塾博,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龙进驾,飞黄伏皂;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从上面的描述中不难看出,黄帝统一天下后,由于他与其臣子的实干而使社会有了很大进步,族民们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被大量出土的仰韶中晚期的各类文化遗存所证明。有为才有位,实干才被尊。正因为黄帝具有敢为人先的实干精神,才受到族民们的拥戴,“诸侯咸归黄帝”,尊黄帝为天子。

(二)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炎黄时代的主旋律。炎帝的创业活动,也就是他的创造发明活动。史传炎帝发明了耒耜、粟谷、医药、纺织、琴瑟,建立了市场等。但这些发明创造不可能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更何况是在那样简陋的条件之下,其艰难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炎帝发明医药,“一日而遇七十毒”“百死百生” (《淮南子·修务训》);发明耒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周易·系辞下》);发明琴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 (《新论·琴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世本》);等等。从这些记载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炎帝为了发明创造这些东西,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正是他的这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创造、创新精神,才使他在创业实践中,敢为人先,大胆探索,不怕挫折和失败,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帝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领导人物,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创造者。据史书记载,黄帝与其臣子的发明创造达二三十种之多,不仅涉及人们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而且涉及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尚书大传·略说》载:“黄帝始……礼文法度,兴事创业。”《白虎通义》载:“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又说:“黄帝始制法度,得道之中,万世不易。”这里都是说,黄帝是法度的创造者、发明者。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依据古史传说和纬书残篇详细论述了五礼产生的时代和经过。其中在讲到礼起源时说:“皇氏云:‘礼有三起,礼理起于太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孔氏援皇侃说认为,黄帝之前有“礼理”“礼事”,但没有形成“礼名”,黄帝时代才有了“礼”之名,肯定了黄帝对制度文明的创造。《云笈七签》卷二说:“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黄帝……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一别,贵贱有殊。”《玉海》卷一〇二引《通历》说:“黄帝兴封禅之礼。”说明中华礼仪文化的形成期为黄帝时代。黄帝对制度文明的创建,还反映在创嫁娶制度和创丧葬制度等方面。

这些创造发明,不仅反映了黄帝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勇于探索,善于思考,而且反映了黄帝善于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所以我们说,黄帝的创新精神也是与其大智大勇、百折不挠分不开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正是这种大智大勇、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才使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到今天,而且愈走愈强。

(三)造福于民的求真务实精神

不管是炎黄二帝的实干精神,还是其创新精神,都与他们脚踏实地、造福于民的求真务实精神分不开。炎黄二帝的求真务实精神,就是一切以氏族、部落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为全体氏族、部落成员谋福利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炎黄二帝的发明创造,无不与氏族、部落的前途命运相攸关,与族民的生死存亡相联系。炎帝发明耒耜,是为了提高农耕生产水平,解决族民吃饭穿衣问题;发明“日中为市”,搞物物交换,是为了便利族民的生产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发明琴弦,是为了丰富族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乐舞和谐族民之间的关系,加强姜炎、姬黄部族的团结。黄帝正妃嫘祖发明养蚕缫丝,是为了改善族民的服饰衣着;发明房屋宫室,是为了改善族民的居住条件;发明舟车,是为了族民便于“引重致远”,行走天下;黄帝臣子仓颉作书(文字),是为了族民便于相互交流和记事;等等。因为炎黄二帝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与族民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急族民之所急,想族民之所想,诚心诚意地为族民谋利益,实实在在地为族民办实事,所以,被族民推举为首领,并被后世人们赞誉为“人文初祖”,并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四)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

除上面所说的三种精神外,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也是炎黄二帝创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炎帝自强不息的开拓进取精神,不仅体现在他所做出的众多贡献上,而且还体现在他为中华民族兴起和统一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上。为了姜炎部族的生存、繁衍和壮大,他在其生息之地姜水之畔建聚落,使族民们过上定居生活;随着氏族人口的增长,炎帝又带领姜氏族民迁徙四方,开拓新的生活之地。涿鹿、阪泉之战后,炎帝虽失利,但他并不因此而退却、气馁,除一部分族民继续留居中原、晋东南等地与黄帝联盟,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地区外,又带领一支族民,迁徙于江汉及衡湘地区,建立新的生活、生产区,并把以农耕为主要内容的姜炎文化传播到迁徙之地,与当地土著族民共同发展姜炎文化,从而使姜炎文化辐射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与黄帝文化共同构成炎黄文化,连绵数千载而不衰。

黄帝的开拓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不满足于局促的生活环境,为部落、部族发展不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和领地。根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与炎帝早期共同生活于渭河中上游地区,而随着部落的发展壮大,黄帝带领族民迁往四方各地,东到东海,西至甘青,南越长江,北达晋冀,地域相当于现在的大半个中国。他是“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史记·五帝本纪》)。正是因为黄帝这种不满足现状,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使华夏族有了不断发展壮大的生存空间,最终使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成为今天的多民族人口大国。我们今天拥有的广袤无垠的国土,追溯其源头,也是来源于黄帝。

(五)崇德尚仁的共襄和合精神

和合就是和平、和谐、合作 、融合。炎黄二帝的共襄和合精神,体现在炎黄二帝在处理族与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等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虚怀若谷、包容宽厚、相互协作的品德上。《越绝书·外传枕中》载:“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务利之而已矣。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所以其智能自贵于人。”因炎帝在治理天下时,能秉公办事,不求回报,不贪天下之财,“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所以,族民们都拥戴他。炎帝在治理天下时,还能“怀其仁诚之心……养民以公”,所以,“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合同”(《淮南子·主术训》)。因炎帝能以“仁诚之心”对待族民们,能把“养民”当作部落的公事,所以,大家面对财物没有纷争,互相谦让,彼此襄助,因而财物很丰足,不劳顿身心,而能取得成功,因有天地的帮助,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同”关系。因而,炎帝时代是“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淮南子·齐俗训》)。

黄帝的共襄和合精神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战争促和。战争既是流血的征服,同时也是流血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早期的大融合,就是通过战争实现的。根据史书记载,黄帝当时所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诸侯相侵伐”,百姓苦难,而“神农氏世衰”“弗能征”。蚩尤是“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于是, 黄帝“修德振兵”“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黄帝通过与炎帝和蚩尤的战争,终于形成了“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的局面,实现了天下的第一次统一、融合。而成为“天下共主” 的黄帝,并未对战败者赶尽杀绝,而是表现出一种宽容博大的胸怀和气度,“抚万民,度四方”。 其所到之处,“治五气,艺五种”,即顺应天时地利,“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继承、推广炎帝重稼穑、善农耕的传统,促进了黄河流域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和发展,并通过“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促进了 “万国和”。使黄河流域各部落相融合,走向联盟、统一的局面(以上此段未标注引文者均见《史记·五帝本纪》)。二是黄帝的共襄和合精神还反映在以分封促社会和合方面。据《国语·晋语》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宗,只有两姓与黄帝同姓姬。而黄帝不论异同,封其子孙约七十国(《路史·国名记》),分布于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安徽、广东、四川、湖北、江苏、蒙古、青海等地。通过分封子孙,治理各地,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和合的统一局面,而且奠定了中华古国最早之版图和以后中华民族之雏形。此后一些少数民族如西藏之羌、回族之安息、苗黎族之禺号、蒙古族之匈奴、东胡族之鲜卑等,据史学家考证,也自称是黄帝子孙繁衍发展所形成[2]587。三是黄帝的共襄和合精神还体现在图腾综合中。民间传说,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龙是黄帝(大龙)综合各部落图腾(小龙)而成的图腾象征——龙。所以,大龙身上既有鹿之角、牛之头、虾之须,也有小龙的影子,即朱雀的爪子,浑身长满鱼之鳞,是一个各部落图腾的合和体[2]587。四是黄帝的共襄和合精神还体现在他善于团结各类人才,协作共同做事上。据有关文献记载,黄帝有近200个辅佐自己的臣子,他们组成政治、科技等不同团队,而黄帝都能将他们团结在自己周围,“咸尊轩辕为天子”,服从黄帝的调遣和管理。

炎黄二帝的共襄和合精神与他们的“崇德”“尚仁”品格分不开。《淮南子·道应训》:“昔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说明炎帝是善于团结、襄助其他氏族,所以,宿沙族民才离开本族首领,而归顺炎帝族。贾谊《新书·修政语上》载:“黄帝职道义,经天地,纪人伦,序万物,以信与仁为天下先。”意思是说,黄帝把行道义作为职责,取法天地,建立人伦关系,排列好万物,首先在天下实践诚信和仁义。《韩诗外传》卷八载:“黄帝即位,施惠承天 ,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说明黄帝统一天下,作了天子后,给百姓以实惠,注重德治,施行仁爱,达到了“宇内和平”。黄帝对其“敌人”也不是要杀便杀,而是“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后,“乃仰天而叹”,在“万民欲令”下,才不得已“行天子事”擒杀蚩尤。 “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而黄帝没有像杀蚩尤一样去对待蚩尤族的其他成员,而是“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龙鱼河图》)。说明黄帝共襄和合精神是与“德治”“仁义”紧紧连在一起的。为此,我们可以说炎黄时代是中华民族德治、仁义思想的开端。

我们说,正是炎帝、黄帝的这种共襄和合精神,使炎帝部族、黄帝部族和蚩尤部族,形成了华夏联盟集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和谐社会,为形成华夏族(汉民族前身)乃至为中华民族建立“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

(六)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我们知道,炎黄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母权制到父权制,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蒙昧野蛮到开化文明的转折时期。历史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受血与火的考验,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炎黄二帝以及我们的原始先民要完成这一划时代的转变,不难想象,他们要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更何况,当时我们的原始先民,从衣食来源来说,“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衣其羽皮”“未有火化”“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从居住环境来说,“冬则居其营窟,夏则居其橧巢”“与麋鹿共处”;从生产手段来说,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使用的是粗制的石器和骨器。险恶多变的自然环境,无法科学认知和掌控的天灾人祸,时时都在压迫、威胁着原始先民的生存安全。但是,从前文所说的炎帝、黄帝的创业来看,面对如此的困难阻险,以炎帝为首的姜炎族和以黄帝为首的姬黄族,没有退却,没有屈服,而是以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一步一步艰难地创造着人类的文明,改造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最能说明炎帝无私而无畏的献身精神的是典籍中记载的,炎帝为了发明医药,亲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一日百死百生”。民间传说,炎帝在辨尝百草中,误食了一种毒性极强的草——断肠草而死。这个传说虽有很大的附会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的“死”是与“救死扶伤”,创造人类先进文化、推进人类文明发展分不开的。联系到炎帝建立的多方面历史功绩,这种“死”不正是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据文献记载,黄帝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的部落、部族和族民。黄帝曾周游天下,其目的是为部落找到一处适宜的居住环境。在游历中,他学习各地先进的耕作和制陶技术,并将这些生产知识和技术带回部落,发展本族的农耕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还有传说,黄帝为了与炎帝族搞好关系,当黄帝听说九黎族人抢走了炎帝族谷种、而炎帝却怀疑这是黄帝族人干的事情后,他将自己的母亲作为人质,不顾身家性命,去追赶抢谷种的九黎族人。炎帝知道后,与黄帝族重新和好。黄帝时代虽是实行对偶婚制,但在一些偏僻地方还存在着抢娶漂亮女子的习俗。黄帝为了大家和睦相处,禁绝此类事情发生,便身先垂范,娶了丑女嫫母为妻,树立了重德重情的婚姻观。还有传说,当黄帝打败了蚩尤、炎帝后,不是急于祝贺其取得的功绩,而是考虑如何安置因战争而无家可归的蚩尤族人,组织他们发展农耕生产和手工业,其精神感动了蚕神和大地:蚕神为他献丝,“乃称织维之功”;大地为他献草木,“述耕种之利,因之以广耕种”。等社会稳定,族民安居乐业后,他又开始寻求新的家园和治国之道,“披山开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2]588。可以说,黄帝的一生,既是开拓、创造的一生,也是奋斗、奉献的一生。

总之,炎黄二帝在其创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使炎黄二帝创造出一个个人间奇迹,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精神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源头,构成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品格的重要内容。

二、炎黄精神的当代价值

炎黄精神作为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壮大,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品格,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是中华儿女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不论是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周秦帝业、汉唐鼎盛,还是从近代以来无数次地抵御列强侵略、抗击自然灾害等方面,我们无不看到炎黄精神的存在,看到炎黄精神在凝聚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中华文明发展征程中所起的强大的感召和激励作用。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虽与炎黄二帝生活的时代有天壤之别,但炎黄精神作为一种升华了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在我们今天仍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应该继续发扬光大。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3]炎黄二帝的精神价值,在不同的方面,有着不同的价值内涵。

(一)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来看,炎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源头,而且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张岱年先生说:“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我提出一项见解,认为《周易大传》的两句话‘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述……自强不息的哲学基础是重视人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哲学基础是重视整体的‘以和为贵’理论。”[4]11“炎黄二帝致力于发明创造以造福于人民,正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形象。”[4]13张岂之先生说:“什么是炎黄精神?一句话,这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的精神。”[5]13鲁谆先生说:“炎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相一致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最富有生命力和代表性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他们的精神理所当然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6]31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习近平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概括为“创造”“奋斗”“团结”“梦想”[7]。

炎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有传承有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内含着炎黄精神,炎黄精神又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融相交。因此,深入研究炎黄精神,传承、弘扬炎黄精神,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而且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和增强文化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共同体命运。

(二)从国家统一、民族进步、文化发展看,炎黄精神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富裕需要弘扬炎黄精神。这首先是由“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落后”[8]257的欠发达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毛泽东曾经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9]796邓小平也曾指出,在这种国情下搞四个现代化,就“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要有一个艰苦创业的过程”[8]222。如此,才能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由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2020年全面建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要完成这“两个一百年”所设计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就必须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奉献精神,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把我们的各项工作做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0]这还是由当今世界各国激烈竞争态势所决定的。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为此,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和政治、军事竞争愈演愈烈。尽管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有了较快发展,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欢迎我们的崛起,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手段,予以遏制、打压,甚至扼杀,或是挑起“贸易战”,或是叫嚣南海“航行自由”,或是扬言要“武力制服中国”。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挑战和压力,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和奉献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我们的经济搞上去,科技搞上去,军事搞上去,否则,就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拉愈大,重蹈挨打受气的覆辙。

二是文化的繁荣、文明的提升、道德的重建需要弘扬炎黄精神。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既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也要有文化的软实力。如果“只重视物质的作用,而轻视精神的作用;只重视物质文明,不重视精神文明,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都是一种危险的倾向”[11]11。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现象,就与我们一个时期讲经济建设多了,而讲精神文明建设少了;讲物质享受多了,而讲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少了;讲个人私欲多了,而讲国家、集体利益少了不无关系。为此,在当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面对欧美文化强国的挑战和渗透,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全面提高全体公民道德意识,确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摆在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在文化繁荣、文明提升、道德重建中,需要继承和弘扬炎黄精神。因为,“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12]。炎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精神,炎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祖根文化,无疑也包含在5 000多年的文明、文化之中。

三是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需要弘扬炎黄精神。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被华夏子孙作为共同的祖先加以供奉。“这种发端于上古,绵延数千年的观念,成为不同时期,来源于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民族意识”[13]。炎黄二帝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孕育的炎黄文化, “成为一种反映民族共同感情的联系纽带,体现了……华夏族形成一个统一性的自我意识”[13]。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尽管各民族之间或民族内部,产生过种种矛盾、冲突,以至于战争,也曾造成国家的分裂和地区之间政权的对立”,但“统一的时间长于分裂时间,而且越到后来,统一的时间越长,统一的局面越巩固[13]”。 这种巨大的凝聚性和牢固的稳定性、和谐性,正是这种以炎黄文化、炎黄精神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体现。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首先来自于国内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继承和光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团结中华各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凝聚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石,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和首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要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最根本的是要增强文化认同。而要实现文化认同,其中一条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各美其美、兼收并蓄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美美与共的强大精神纽带。而这个精神纽带,就是炎黄文化和炎黄精神。另外,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还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海外炎黄子孙的支持。以炎黄精神为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既有利于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也有利于加强海外游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近年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回大陆寻根祭祖、旅游观光,并以各种方式支持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这种民族向心力和认同感的生动体现。

三、结语

如上所述,炎黄精神虽说对当今社会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但是,它毕竟产生于远古时代,与我们今天所处时代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其所讲的精神内涵也与现在有所区别。那么,如何使炎黄精神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如何从中挖掘新时代可资利用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 “创造性转化”,一是“创新性发展”。只有在“创造”和“创新”上下功夫,才能做好“转化”和“发展”。何为创造性转化?何为创新性发展?创造,就是对炎黄文化、炎黄精神注重发掘和利用,找到与现实的契合点,深入挖掘蕴含其中有用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将其转化成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治国智慧。比如前面提到的6种炎黄精神,对今天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因为历史往往具有相似性,炎黄时代正是炎黄二帝的创业时代,今天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创业时代。创新性,就是在继承炎黄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创新出适应新时代所需要的新的民族精神、国人品格。比如,习近平所讲的中国人民伟大的“梦想”精神,就是在总结前人梦想、继承前人追梦精神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再如,我们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既是对炎黄精神的继承,也是对炎黄精神的创新。所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包括炎黄文化、炎黄精神在内的一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和最佳方法。

今天,我们研究炎黄精神,继承和弘扬炎黄精神,不仅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小康社会的时代需要,也是在21世纪中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需要。为此,我们要依据新时代、新要求做好炎黄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炎黄精神成为永远激励我们亿万炎黄子孙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炎帝黄帝中华民族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炎帝 星耀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