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
建省政和县实验小学许荣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了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应积极探寻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微课对小学数学高年级数学带来的变革,下面对微课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与中低年级教学相比,其教学难度有所增加,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畏惧心理,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若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就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枯燥无味,进而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随着微课的出现与应用,有效转变了高年级数学教学现状,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教学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以有效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通过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好活动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积极参与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自主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并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促进,达到提升学习能力的目的。从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总体情况上看,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的机会比较少,这是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很多知识都不是仅凭教师讲授学生就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造成了学生听完一节课,疑惑重重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而微课的出现,给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学生可以对微课视频进行下载,然后按照自己的情况,决定观看微课的时间、重点和次数,由此可以使课前预习效果获得大幅度增强,同时,在课后,可通过微课视频,弄懂课堂上的疑难点,对于理解的内容则可略过,这样学生便可以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学习成绩自然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微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学平台,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教师以某种标准进行数学教学,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长此以往,容易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即优等生更优、差等生更差,这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相违背。针对这一情况,新课程标准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但必须指出的是,一堂数学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班级数十名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因材和分层。而微课的出现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多花费一些时间,制作出深浅不一的微课课件,让学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课件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以达到顾及到班上的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师可以制作两个微课课件,其中一个以基础性知识为主,另一个可加入一些拓展性的知识,从而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实现分层教学的目标。由于微课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差等生掌握基础知识后,也可通过对另一个微课课件的观看,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逐步跟上优等生的步伐,这才是分层教学最终所要实现的目标。
在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着整个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升。而微课以视频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由此大幅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效率也随之提升。为使微课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出来,教师应当以“微”为媒,对微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如国外Coursera网站中有一个较为成熟的反馈评价机制,通过该网站,学生能够对微课内容进行观察,并回答相关的问题,答对后会得到相应的积分,利用这个积分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微课资源,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微课学习中。按照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时,可对国外的这种模式进行借鉴,利用某个网站设计相同的机制,让学生看微课视频、回答问题、获取积分,这种驱动方式比较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实现微课应用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应构建起课前、课中、课后于一体的应用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在微课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将数学教学转变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课前向学生布置预习要求,提供相关内容的微课,让学生观看、学习,使学生能够预先了解新知识,为掌握知识重点与难点作好铺垫。在微课的引导下,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活动,明确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并将困惑带到课堂上,等待教师的释疑解惑,促使学习活动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知识多,为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快速吸收消化知识,教师可利用简短的微课替代传统照本宣科式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学习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课程资源,了解数学知识本质,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微课创建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学本堂课内容,并在课堂上播放学生认为是学习难点的微课视频,由教师进行深入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学习之后,教师可梳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以及本单元的知识网络,将其制作成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知识的复习。这种课后复习方式,能够作为课堂学习的有力补充,帮助学生清理知识疑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难度较高或具备典型性的习题解题思路录制成微课,在微课中录入详细的习题解析过程,帮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差异化微课,满足个性化教学需要,在微课中融入更多的拓展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课后学习资源。
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圆的面积》为例,对微课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1)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梳理知识脉络,分析教材内容,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面积含义,理解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能够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圆面积计算问题,以及与圆面积相关的简单问题;学生在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化曲为直的思想和极限思想。在本节课中,教学重点是圆面积公式的讲解,教学难点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微课设计。
微课要根据教学知识点进行设计,确保微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反馈自学成果。微课内容设计如下:①通过动画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其同底等高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出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②播放动画视频,演示圆对折2次、3次、4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进行知识迁移,感知“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并出示问题:你是否理解将圆转化成长方形?③播放动画视频,演示圆的半径等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等于转化后长方形的长,并出示问题:圆的面积=( ),圆的半径=( ),( )=长方形的长。
(3)观看微课。
在微课制作完成后,利用学校网站、微信班级群或教师微博等途径上传微课,要求学生对微课进行下载,开展自主学习,并完成微课中出示的问题,让学生将学习报告单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自学反馈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板书“圆的面积”,让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之后,教师划分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讨论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教师根据已掌握学生课前自学情况,重点巡视有疑惑的学生,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让学生明晰知识点,排除自学疑惑。最后,出示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巡视学生完成习题的情况,教师可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也可针对个别学生的学习障碍问题进行辅导。
教师让学生课下观看微课视频,视频内容包括与圆面积相关的数学历史知识、生活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习资源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同时,在微课中载入与本节课知识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自行完成,检验学习成果。针对优等生,微课中设置一道开放性的习题,鼓励优等生活跃思维,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通过课后引入微课,达到以“微”促思的效果,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总而言之,微课在促学、促教、促沟通方面有着巨大的教育优势。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由于处于该学段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利用微课开展课前、课堂和课后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探寻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模式,实现以“微”促学、以“微”促教、以“微”为媒的教学价值,将微课融入到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阶段中去,保证微课与数学课堂的完美融合,为学生提供自学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出微课的积极作用,数学教师要掌握微课制作技巧,积极参与微课资源库建设,并且深入钻研数学教材,不断提高微课教学水平,用微课点亮数学教学改革发展之路,从而保障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