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让阅读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

2018-02-26 17:56
新课程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雷夫课外阅读习惯

在英国求学的一年里,看过许多异域风光,见过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品尝过各地美食,但是最让人震撼的还是英国浓厚的阅读文化。在地铁、巴士、火车、飞机上,随处都可见拿着书阅读的乘客,阅读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习惯。这不禁引起了我对国内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思考。

也许在教师包括许多家长看来,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尤其是语文学科在高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时,甚至有一种说法:得语文者得天下。阅读更因此水涨船高,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阅读是否真的能让一个孩子在高考中“得天下”未可知,但若能借此机会,突破语文学习的功利性目的,使之成为能够伴随每个孩子一生的好习惯却是功德无量。

扪心自问,我们成年人,尤其是教师,自己每年读了多少书?又有多少人有坚持读书的好习惯?许多关于读书的媒体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现状并不乐观。我们大多数人在学生时代都喜欢读书且读过一些书,只是这个好行为没有最终变成好习惯。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老师在阅读上的指导和引领,养成一生读书的好习惯,那就真的是我们老师在教育上最大的成功之一了。

当前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并不乐观,大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为学习而阅读,所读的书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我曾经在多家书城观察过,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家长带孩子买书都是在作文指导、教辅资料及学霸的经验谈这一类书籍前转悠,其目的不言自明:读书就是为了语文成绩,更通俗点说:就是为了语文能考高分。诚然,这样的课外阅读不是真正的课外阅读,这只不过是在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再弄一个无形的用书做的教室而已,功利性很强。而真正的阅读是心灵对文明的传承渴求,同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但却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可以想见,每年高考甚至中考后的撕书烧书卖书闹剧屡屡上演,应该是孩子们尽情表达对这种阅读的发泄与厌恶,有哪个孩子会把自己心爱的书毁掉吗?

二是凭兴趣和直觉阅读。这倒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外阅读,只是缺少有效引导,终归是狭窄和有局限的,也因为太过放任自流而难以持久。阅读无边界,却有门槛。很多书中的好处,因年龄、眼界、知识面所限,孩子们在阅读时是不能领会到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阅读感悟会随之加深,得到的阅读体验会更丰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到那个时候,这就需要老师帮助他们更多地获得阅读的乐趣,进而爱上阅读。

美国优秀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在他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里,谈到了很多关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案例和做法,他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所取得的阅读成绩,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阅读潜力是多么惊人!莎士比亚经典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未必适合小学孩子们阅读,但雷夫老师却能引导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一年时间里,深入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非但深入阅读,还能把莎翁作品进行改编,排练成舞台剧并自己演出来,演出效果在当地引起轰动。孩子们自己也从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把阅读与自己的爱好、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最了不起的成功了!美国孩子可以,中国孩子没有理由不行。雷夫老师的经验结合我自己的读书经历,我觉得关于课外阅读,老师可以做这样一些工作。

推荐好书是第一步。当然,能给学生推荐好书,教师自己首先得多读书,这样你才知道哪些书可以推荐给孩子们。那么好书的标准是什么?我觉得趣味性是第一位的,尤其是符合孩子口味的趣味。一些教化目的太强的书,很难让孩子们有废寝忘食的阅读欲望。千万别低估了孩子的兴趣和阅读能力,以为他们只能看童话、漫画和故事书,实事上,科幻、悬念、探险、自然科学类优秀图书、甚至中外名著,他们一样会读得如痴如醉的。许多名著的魅力,即使是小孩子,也会被吸引。每个老师手里都应该有一份课外阅读的推荐书单。这样的书单可以是个性化的、体现老师个人阅读兴趣的独特的书单;也可以是普适性的,像深受孩子们欢迎的郑渊洁、杨红樱等作家的作品推荐,世界著名童话大师的作品, 《鲁滨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这样的经典读物等。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语文老师推荐书籍很容易集中在文学类书籍上,而忽视了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让学生的阅读面过窄。这样的推荐,也许一次两次不能起到多大的效果,但一年又一年呢?伴随他们整个的中小学阶段呢?养成习惯了呢?可想而知,阅读会因此形成氛围进而熏陶、感染其中的每个人。到了这一步,老师就可以放手了。

只是单纯的读一本书,很难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这时候,老师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就非常关键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这一块普遍存在很大缺失:对课内阅读,不惜把一篇课文庖丁解牛般精益求精地讲得字字有出处句句有含义,而课外阅读却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孩子们课外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想法和困惑?有什么乐趣要分享?又有什么问题要帮助?有多少老师是给予指导和关注的?这一点雷夫老师的做法太值得我们借鉴了!

他会在学期初布置全班同学课外同读某一本书或某位作家的书,并提出问题让大家在阅读时思考。不仅如此,雷夫老师还在课堂上继续深入引导:比如,在读书时间组织全班同学朗读这本书的某些精彩段落,全班同学就书中的某个人物进行探讨,说说自己对书本内容的看法,甚至大家一起排练一个舞台剧,把这本书演出来!让小学生读懂莎士比亚且排练成一台节目,这对我们简直不可想象,但雷夫老师做到了,他的学生也做到了。这中间的关键我觉得就是他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真正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文字之美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展示。

奇迹,其实是孩子们自己创造的,老师只是推了一把。这样的奇迹,在我们的孩子身上能不能产生呢?我相信能,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要和孩子们一起去爱一本书读一本书,并引导孩子去领略阅读之趣之美!2017年,有一部国产电视剧在网上得到极高的评价,那就是仅有四集的少儿版 《红楼梦》,我相信,看了这部电视剧的人,没有不为孩子们精彩表演所折服的。红楼梦中的人物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生活经历、所处时代更是远隔数百年,但这群十岁左右的孩子,却能把那样一群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是什么让他们完成这样的创作?我觉得是因为这群孩子真正理解了这些人物,读懂了红楼梦这一部分文字是关键。由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那一部分,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只需要一个教师在背后推一把,中国的孩子也能创造基于经典名著阅读的奇迹。

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当然也不是坏事,但所谓教育,与不教育终归是有区别的,在快乐阅读的同时还有收获,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还能产生更深远的人生影响,不正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有益于孩子的终生发展吗?

阅读后有交流,是对阅读的一次技术性的深入探究;阅读后再写点什么,则是阅读者自身的一次精神升华。要想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影响一个孩子一生的好习惯,阅读带来的成就感,是最能激励他们在阅读之路上持之以恒的,从别人的文字中生成自己的文字,我觉得最能给孩子们以成就感。

雷夫老师的书里同样谈到他成功的做法:比如,编写内容摘要、写读书心得、写出喜欢一本书的理由、关于某一个人物的看法,甚至学着写自己的书并亲手制作成一本真正的书……想想看,一本自己写、自己做、有封面、有插图的书,会带给孩子们多大的成就感和乐趣!

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外阅读上做到这三点:推荐好书,组织交流,生成文字,我相信他的学生将受益终生。这才是老师在课外阅读这件事上当为学生所计之长远。

猜你喜欢
雷夫课外阅读习惯
上课好习惯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成为“雷夫”,你准备好了吗?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头发着了火的老师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